華文網

被誤讀的“明君”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名叫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這個王朝最後一個皇帝。

多年來提及崇禎,人們總愛以“殺害忠良”、“自毀長城”等標籤來概括他,似乎他真如歷代亡國之君那般昏庸無道。

然而,歷史上的崇禎皇帝真是如此嗎?朱由檢受遺命於 1627 年 8 月丁巳日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崇禎”。在天啟一朝,由於魏忠賢亂政,整個大明王朝的政治被閹黨所掌控。年僅17 歲的朱由檢接掌了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從他繼位伊始,就大力清除閹黨。

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檢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魏忠賢集團,大力整肅朝政,抑制宦官權勢,改革用人制度,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 與諸多亡國之君的荒淫無度不同,崇禎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但在他即位時就要面對極為複雜的政局。當時的明王朝外有後金連連攻逼,內有農民起義的烽火愈燃愈熾,而朝臣中門戶之爭不絕,疆場上則將驕兵惰。

面對危機四伏的政局,

朱由檢殷殷求治,自己一改數朝積弊,事必躬親,勤奮從政,恢復了早已名存實亡的早朝制度;每逢經筵,恭聽闡釋經典,毫無倦意;召見大臣十分頻繁,有事即召,探求治國方策;親自過目各地奏章,避免臣下隱匿不報或敷衍了事;每遇軍情緊急,常常通夜不寐。同時,他平反冤獄,起複天啟年間被罷黜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整飭邊政,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
賜尚方寶劍,託付其收復全遼重任。與前兩朝相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

朱由檢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為。但因矛盾叢集、積弊深重,無法在短期內使政局根本好轉。又由於他為人多疑,剛愎自用,實際結局常與他的願望相反。他急於求成,對稍有錯誤的官員就撤職查辦,內閣閣臣多庸庸碌碌,或拘于文墨,或膽小怕事。加之大臣門戶依舊,爭鬥依然,朝政不見起色,所以,

朱由檢在清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後,又重用另一批宦官,致使宦官權力日益膨脹,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無奈中,他不斷反省,減膳撤樂,但終無法挽救明王朝於危亡。

崇禎十七年(1644 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

只是哀聲長歎,徘徊無語。25日淩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天將曙明,崇禎偕御筆太監王承恩離開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朱由檢咬破手指寫了一道給李自成的血書,讓李自成不要傷害百姓。隨後在一株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35歲。1644年,甲申年的 4月 25 日這一天是統治華夏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的亡國祭日。明朝滅亡、李自成進城後,將崇禎的屍體抬到東華門,搜出身上的血書,葬在昌平州。當地平民又將他合葬在田貴妃墓中。清軍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諡為懷宗,後改諡莊烈帝。南明政權諡他為思宗烈皇帝,後又改諡為毅宗。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這是崇禎皇帝的臨終遺詔,也是六封罪己詔中的最後一封。崇禎皇帝幼年並未學習過較多的治國方法,但即位後卻支撐了朝不慮夕的明王朝17年,功雖不及漢武帝唐太宗,但他至死不忘百姓,的確能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搜出身上的血書,葬在昌平州。當地平民又將他合葬在田貴妃墓中。清軍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諡為懷宗,後改諡莊烈帝。南明政權諡他為思宗烈皇帝,後又改諡為毅宗。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這是崇禎皇帝的臨終遺詔,也是六封罪己詔中的最後一封。崇禎皇帝幼年並未學習過較多的治國方法,但即位後卻支撐了朝不慮夕的明王朝17年,功雖不及漢武帝唐太宗,但他至死不忘百姓,的確能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