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世界知名時間管理大師的五步時間管理法,人人可以複製

在時間管理的各大門派中,GTD是廣受歡迎的一派。GTD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縮寫,這套方法的創始人是大衛·艾倫(David Allen),是世界知名的時間管理大師,有三十多年的管理諮詢經驗,他在2001年的時候開始寫了一系列的書,

在33個國家出版,風靡至今。

GTD認為,一個人沒有效率是因為精力無法集中,精力無法集中,是因為太多事務佔據你的大腦,你需要一直考慮該怎麼樣做這些事,從而分散了精力。

當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想著下一件事怎麼做,其實已經失去效率了。

所謂高效率,其實就是一心一用,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專心致志做這件事,把與此無關的信息都清空掉。

你無法在物理上將時間從1分鐘變成2分鐘;你無法改變事情本身;你對事情分輕重緩急,其實是你的主觀的判斷。

所以,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管理你的行動和心智。

因此,想要高效率,就要先清空大腦,將事情的安排儲存在大腦以外的地方,明確下一步的具體行動,

當做事情的時候,只管採取行動,不需要分心事情的安排,只關注結果。

GTD的執行有五個核心步驟:收集、清理、組織、回顧、執行。

1.收集

首先,將你要做的所有事情,都收集到一起,這些收集的物件稱為“材料”。材料包括實物資料和腦海中的想法。

實物資料包括寫了安排的記事本、便利貼,

各種檔資料,將它們全都集中放在一個地方;腦海中的想法,包括你的工作安排、自己想要完成的事,則全都列出來寫在一張紙上。

盡可能窮盡所有的事情,因為這一步的目的是為清空大腦做準備,如果沒有窮盡腦海中安排的事情,就會讓這些事情分散了精力。

2.清理

對收集的事項,一項一項的處理。這裡的處理,不是馬上著手做,而是對這些事做進一步判斷,

明確這件事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處理的原則是一次處理一個事項,只出不進,已經處理過的事項永遠不要拿回來重新處理。

具體做法:當你面對一個事項時,先判斷是否需要行動,比如,是否需要聯繫某個人?是否需要填一份表?是否需要上網搜索材料?等等。

如果什麼事都不需要做,這個資料一般可以分為三類,垃圾,參考資料,待醞釀的事務。

對於垃圾,比如一些以後都用不上的檔資料,

可以直接扔掉。

對於參考資料,就是那些你認為將來可能有用的,它們統一放在一個資料夾裡,無論是實物的還是電腦上的檔,以備需要時查找。

對於待醞釀的事務,就是那些暫時不知道怎麼做的,或者現在可以做可以不做的事,將它們記錄在備忘錄上,或者放在一個叫“將來某時/也許”的資料夾中,以後可以不時回顧這些事項,然後根據情況將它們一一實踐。

上面是事項不需要行動的處理方法,如果事項需要採取行動,該怎麼做呢?

需要採取行動的事項具體又分為三種情況:

立即行動。如果一件事情能在兩分鐘之內完成,就立即行動,把這件事情做了,然後這件事就可以了結了。

委派他人。這件事可交代別人去做,這件事的下一步是他人的職責範圍,那麼,你將這類事交代出去以後,要統一放在一個地方,做好交代日期的記錄,並及時跟蹤進度。

延遲處理。這類事情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規定了具體時間去做,比如星期五早上9九點參加會議,你只需要將這個安排記錄在日程表上,如果是排程的軟體,還可以設置提醒,到時候執行就可以。

另一種情況是待辦事項,即沒有明確時間要求,越早完成越好的事。對於這種事,需要進一步的處理,下面詳細講。

3.組織

經過上面的步驟,不需要行動的材料已經清理掉,可以立即執行的已經完成,有明確執行日期的事項,則已經放到日程表上,現在剩下的,就是那些需要延遲執行的待辦事項。

(1)明確下一步具體行動

對於這些事項,要明確下一步行動具體要做什麼。所謂下一步行動,就是可以執行的步驟。

比如,你有一項任務是“發佈會預演”,但是這個表達很模糊,你應該問自己,你在整個發佈會專案中,負責哪個部分?是聯繫場地、媒體和嘉賓,推演發佈會流程,還是檢查設備與物料?

一個公式:下一步行動 = 時間+做什麼事 + 關鍵人

如果你負責的是發佈會流程,那想想看下一步應該做什麼,然後把上面公式套進去:

流程做好了嗎?做好了

發佈會誰去講?領導

和領導過一遍流程了嗎?還沒有,下一步應該要過流程了

什麼時候做?明天上午 9 點

那麼,你就可以改寫任務為:明天上午 9 點(時間)和 領導(關鍵人)過發佈會流程(做什麼事)。

然後,這件事就可以放入日程表,到時候執行就可以。

(2)進行分類處理

處理這些代辦事項的最好方法,是根據情景進行分類。

所謂情景,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時的條件或者地點。

比如,可以將事項分為以下幾類:

電話

在電腦旁

在辦公室

在家

外出事宜

議事日程(需要和別人討論商量的事情)

閱讀/回顧(平時收藏留待以後再讀的文章資料)

將所有需要打電話處理的事情,都放在“電話”清單中,將所有需要用電腦處理的事情,都放到“在電腦旁”清單中,如此類推。

當你在電話旁的時候,打開“電話”清單,對照上面的事項處理就。同理,“在電腦旁”、“在辦公室”、“在家”、外出事宜”也是一樣。

“議事日程”裡放的是那些需要和別人溝通的事情,比如,你今天要去見某人,你打開議事日程清單,看看有沒有需要和他商量的事情,或者需要告訴他什麼事情。

“閱讀/回顧”放的是平時收集到但當時沒有時間看,但需要進一步閱讀的資料。這些資料很容易被遺忘,所以要專門分類,找時間處理。

4.回顧

上面的步驟,是一個動態的系統,你需要不時回顧檢查,讓你對自己的任務心中有數。

首先,不時查看日程表,這樣可以知道需要進行哪些工作。

然後,根據情景查看清單。如果你在電話旁,就查看“電話”清單,看看有沒有電話需要打;如果出外辦事,就查看“外出事宜”清單,確保在外面把需要辦的事情辦妥,免得忘了做某事來回跑。

再次,及時更新你的系統。接到什麼新任務,馬上按照上面的流程,將這件事放到合適的地方,安排執行。

最後,做每週的回顧。在一個星期抽一天時間,對這個星期的任務進行檢查,看是否有遺漏;看是否有需要收集的新任務,馬上將其納入系統中處理;流覽下周的事項安排,如果不合適可以做出調整;自己有什麼新想法,可以收集記下來。

總之,回顧的目的是為了及時清空大腦。

5.執行

上面列出了處理各種事項的流程和方法,但是,具體到某個時間上,當有幾個任務同時出現的時候,如何判斷先做哪件事?

可以參考四個標準:情景、有多少時間、有多少精力、重要性。

情景。在任何時候,你首先考慮的,是你在這個條件下,你手頭上掌握了什麼資源,能做些什麼事。在不合適的地點或者手上缺乏必要的工具,你沒有辦法完成某些任務,那麼這些任務是不用考慮的。

這個跟上面構建情景清單的思路是一致的。

有多少時間。選擇行動的第二要素是你掌控時間的長短。目前這個任務要耗費你一個小時,但是你在15分鐘後必須要開會,那麼,你可以選擇一段比較長的沒有打擾的時間再完成這個任務。

有多少精力。當你充沛,思維活躍的時候,處理有難度的工作;當你精神疲憊的時候,處理諸如整理檔、收拾桌子的雜事。

重要性。對於你而言,什麼事情是重要的?除了一些你不得不先完成的工作,你還要思考,自己的責任、目標、價值,從各個層面,找出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這通常是一個主觀的判斷。

結語

很多人熱衷時間管理,也嘗試很多方法,但是很難找到湊效的。表面上看是因為沒有做到堅持,其實是沒有將這個方法內化為自己能接受的行動。

內化意味著要不斷實踐、不斷思考和調整,直到它很適合你,你做起來很自然。

GTD這套方法其實不難上手,但是,需要有效的執行,讓它發揮作用,的確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調整。

參考書籍:

[美] 大衛·艾倫 ,《搞定I:無壓工作的藝術(最新版)》,中信出版社

Photo by rawpixel.com on Unsplash

上面是事項不需要行動的處理方法,如果事項需要採取行動,該怎麼做呢?

需要採取行動的事項具體又分為三種情況:

立即行動。如果一件事情能在兩分鐘之內完成,就立即行動,把這件事情做了,然後這件事就可以了結了。

委派他人。這件事可交代別人去做,這件事的下一步是他人的職責範圍,那麼,你將這類事交代出去以後,要統一放在一個地方,做好交代日期的記錄,並及時跟蹤進度。

延遲處理。這類事情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規定了具體時間去做,比如星期五早上9九點參加會議,你只需要將這個安排記錄在日程表上,如果是排程的軟體,還可以設置提醒,到時候執行就可以。

另一種情況是待辦事項,即沒有明確時間要求,越早完成越好的事。對於這種事,需要進一步的處理,下面詳細講。

3.組織

經過上面的步驟,不需要行動的材料已經清理掉,可以立即執行的已經完成,有明確執行日期的事項,則已經放到日程表上,現在剩下的,就是那些需要延遲執行的待辦事項。

(1)明確下一步具體行動

對於這些事項,要明確下一步行動具體要做什麼。所謂下一步行動,就是可以執行的步驟。

比如,你有一項任務是“發佈會預演”,但是這個表達很模糊,你應該問自己,你在整個發佈會專案中,負責哪個部分?是聯繫場地、媒體和嘉賓,推演發佈會流程,還是檢查設備與物料?

一個公式:下一步行動 = 時間+做什麼事 + 關鍵人

如果你負責的是發佈會流程,那想想看下一步應該做什麼,然後把上面公式套進去:

流程做好了嗎?做好了

發佈會誰去講?領導

和領導過一遍流程了嗎?還沒有,下一步應該要過流程了

什麼時候做?明天上午 9 點

那麼,你就可以改寫任務為:明天上午 9 點(時間)和 領導(關鍵人)過發佈會流程(做什麼事)。

然後,這件事就可以放入日程表,到時候執行就可以。

(2)進行分類處理

處理這些代辦事項的最好方法,是根據情景進行分類。

所謂情景,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時的條件或者地點。

比如,可以將事項分為以下幾類:

電話

在電腦旁

在辦公室

在家

外出事宜

議事日程(需要和別人討論商量的事情)

閱讀/回顧(平時收藏留待以後再讀的文章資料)

將所有需要打電話處理的事情,都放在“電話”清單中,將所有需要用電腦處理的事情,都放到“在電腦旁”清單中,如此類推。

當你在電話旁的時候,打開“電話”清單,對照上面的事項處理就。同理,“在電腦旁”、“在辦公室”、“在家”、外出事宜”也是一樣。

“議事日程”裡放的是那些需要和別人溝通的事情,比如,你今天要去見某人,你打開議事日程清單,看看有沒有需要和他商量的事情,或者需要告訴他什麼事情。

“閱讀/回顧”放的是平時收集到但當時沒有時間看,但需要進一步閱讀的資料。這些資料很容易被遺忘,所以要專門分類,找時間處理。

4.回顧

上面的步驟,是一個動態的系統,你需要不時回顧檢查,讓你對自己的任務心中有數。

首先,不時查看日程表,這樣可以知道需要進行哪些工作。

然後,根據情景查看清單。如果你在電話旁,就查看“電話”清單,看看有沒有電話需要打;如果出外辦事,就查看“外出事宜”清單,確保在外面把需要辦的事情辦妥,免得忘了做某事來回跑。

再次,及時更新你的系統。接到什麼新任務,馬上按照上面的流程,將這件事放到合適的地方,安排執行。

最後,做每週的回顧。在一個星期抽一天時間,對這個星期的任務進行檢查,看是否有遺漏;看是否有需要收集的新任務,馬上將其納入系統中處理;流覽下周的事項安排,如果不合適可以做出調整;自己有什麼新想法,可以收集記下來。

總之,回顧的目的是為了及時清空大腦。

5.執行

上面列出了處理各種事項的流程和方法,但是,具體到某個時間上,當有幾個任務同時出現的時候,如何判斷先做哪件事?

可以參考四個標準:情景、有多少時間、有多少精力、重要性。

情景。在任何時候,你首先考慮的,是你在這個條件下,你手頭上掌握了什麼資源,能做些什麼事。在不合適的地點或者手上缺乏必要的工具,你沒有辦法完成某些任務,那麼這些任務是不用考慮的。

這個跟上面構建情景清單的思路是一致的。

有多少時間。選擇行動的第二要素是你掌控時間的長短。目前這個任務要耗費你一個小時,但是你在15分鐘後必須要開會,那麼,你可以選擇一段比較長的沒有打擾的時間再完成這個任務。

有多少精力。當你充沛,思維活躍的時候,處理有難度的工作;當你精神疲憊的時候,處理諸如整理檔、收拾桌子的雜事。

重要性。對於你而言,什麼事情是重要的?除了一些你不得不先完成的工作,你還要思考,自己的責任、目標、價值,從各個層面,找出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這通常是一個主觀的判斷。

結語

很多人熱衷時間管理,也嘗試很多方法,但是很難找到湊效的。表面上看是因為沒有做到堅持,其實是沒有將這個方法內化為自己能接受的行動。

內化意味著要不斷實踐、不斷思考和調整,直到它很適合你,你做起來很自然。

GTD這套方法其實不難上手,但是,需要有效的執行,讓它發揮作用,的確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調整。

參考書籍:

[美] 大衛·艾倫 ,《搞定I:無壓工作的藝術(最新版)》,中信出版社

Photo by rawpixel.com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