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長為他自己的模樣

孩子,作為生命的延續,我們對孩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我們給孩子最好的吃穿,最好的教育條件,把所有的愛都傾力付出,我們覺得這樣是在愛孩子。

我們給孩子選擇補習班,

選擇興趣班,甚至連孩子的生活都要插手一下,我們覺得這樣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這樣才是最正確的。

曾在童憶成長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的觀點,最好的教育,往往不是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和教育上的限制,不是以愛的名義給予孩子束縛,

而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模樣。

然而在現實中,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能是這樣的:

“爸爸媽媽都是教育家,你長大之後也要成為教育家,這樣才是我們的孩子。”

“媽媽小的時候就是想彈鋼琴,但是沒有條件,你一定要學習鋼琴,完成媽媽的心願。”

“學習文科沒有前途,媽媽當初就是選了文科成了現在的樣子了,你應該學理科,我這也是為你好!”

試想一下,你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情,

憑什麼要讓孩子替你完成?憑什麼要讓孩子成為你自己都沒有成為的人?

有多少家長都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來干涉孩子的人生的。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孩子不是父母人生的複製品,更不是父母未經事業的完成者。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我們應該尊重我們的孩子,讓他們自由的發展,成為他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而不是父母或別人眼中理想的自己。

當然,如果你想要孩子成為你想要的樣子,與其逼著孩子去做,還不如家長自己身體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樣,自己先成為這個樣子的人。

你想要孩子多看看書,補充補充知識,自己卻天天與電腦和手機為伴,天天玩遊戲刷劇,這樣的環境下,孩子也更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愛玩手機玩遊戲的人。你每天都在瞎混著過日子,整天還抱怨不斷,

卻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人上人,豈不知有的時候你的一些負面的思想或情緒已經完全影響了孩子的價值觀。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你自己的樣子是孩子未來的一個縮影,你要成為孩子的榜樣。所以,不要覺得自己不在課堂裡,就不需要充電,不需要努力。每一個人,都需要為自己去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最終也才能讓孩子活的像你。當然,這種像可以是品格、能力,

而不單單是人生的樣子。

此外,父母還需要幫助孩子成為他想要成為的樣子。

這個過程中,陪伴很重要。平時,家長可以多跟孩子溝通交流,多給孩子看看兒童心理成長的繪本,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適時的鼓勵孩子,讓孩子不論面對什麼問題都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面對困難的勇氣。善於觀察孩子生活中的點滴,挖掘孩子的興趣愛好及特點,可以通過看書、繪本、日常的一些教育等,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

在教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陪伴,是愛與幸福的傳遞。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定自由,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當然,並不是說凡事都是孩子自己去解決。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需要進行有效地開解,把孩子從困惑中引領出來,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

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

在教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陪伴,是愛與幸福的傳遞。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定自由,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當然,並不是說凡事都是孩子自己去解決。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需要進行有效地開解,把孩子從困惑中引領出來,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