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 李慶文|對中國汽車後合資時代討論的討論(一)

編者按:8月26日,由汽車評價研究院主辦、一汽-大眾奧迪承辦的“機遇·挑戰·變革 中國汽車產業後合資時代研討會”在長春隆重召開, 20餘位汽車行業權威專家、學者共聚于此,就中國汽車產業後合資時代的發展問題探討戰略設計與策略規劃。

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李慶文發表了對中國汽車後合資時代討論的討論,評價君將會分期推送,以饗讀者。

剛剛結束的中國汽車後合資時代研討會,在中國汽車行業引起了一場熱烈討論,

關注度和參與度,都超出我們的預期和想像,研討會的資訊通過不同管道、不同媒體、不同群落,廣泛傳播,交互作用,生成發酵,成為汽車行業近期裡的一個共同關注的熱點。

與會行業領導和業屆專家學者對這個問題,思考的時間長,研究的有深度,關注關心的熱情讓人感動。會議中,發表意見,討論探索,場面熱烈,火花四濺,唇槍舌劍,群儒闊論:或觀點鮮明,直述利弊;或特立獨行,

語出驚人,自成一體;或思想縝密,邏輯嚴謹,全面均衡;或客觀冷靜,歷史辯證,以事論理;或突出重點,系統深入,結論清晰;或以史為鏡,評判現實,直陳良策。

這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歷史與現實,濃縮激蕩;展望未來與立足當下,智慧謀略兼顧;宏觀大穀與微觀精技,玄論實操盡有。

這也是一場沒有結束的討論。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歷史並不久遠,我們仍然是當事者,仍然是局中人,

仍然在路上,我們這一代汽車人必須面對和回答以下嚴峻挑戰和問題:汽車行業對外開放的腳步會更快還是放慢?開放的尺度會更大還是保持不變?創新發展與開放發展的關係如何理解和把握?自主汽車企業與合資汽車企業之間如何共同發展,相互之間是零和博弈還是協同共榮?合資汽車企業在產業政策發生改變情況下,會發生何變化,中外雙方的合作關係會是一種什麼結構?汽車後合資時代對實現汽車強國目標會產生什麼效應?中國進入汽車後合資時代對世界汽車格局會產生什麼影響?中國汽車品牌在後合資時代裡能騰飛嗎?

我們在現在邏輯框架下,提出了這一系列尖銳而又複雜的問題,未來的實踐給我們帶來的問題一定會更多,更尖銳,更複雜,更刻不容緩。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必須有迎接嚴峻挑戰的全面準備。

萬事萬物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汽車後合資時代是一個新的大變化、大變革的時代。

汽車後合資時代的含義

在中國汽車後合資時代研討會上,業界一位著名專家對後合資時代的提法表示出質疑,認為中國汽車不是進入後合資,而是進入到了新合資時代,後合資時代意味著合資時代的結束。

到底是用後合資時代來概括當下的現狀準確呢?還是用新合資時代概括恰當呢?經過研討,透過眾多專家的言論,反復比較和推敲,總體感覺還是用後合資時代來描述比較周延,接近於客觀實際,避免一些歧義和誤解,現實指導性比較強,也具備長遠引導性。

第一,中國汽車後合資時代,是相對于過去歷程而提出來的概念。

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汽車是最先開放的領域。從一定意義上講,汽車是中國工業對外開放的先鋒,是最先的試水者,有溺水身亡的風險。探索者的可貴就在於敢於嘗試,勇於擔責,在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中,開拓出一條新路。當年,北京吉普與美國汽車的合資,承擔的責任何止汽車工業,在中國對外開放的大局中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汽車行業做到了局部服從全域,為開啟中國對外開放大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應當承認,從那時起,中國汽車在合資軌道上一路走來,在國家汽車產業政策的規範下,老的國有汽車企業幾乎都與跨國汽車公司建立了合資公司。

中國汽車隨著合資公司的建立和擴大,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躍居全球第一,隨著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成長和長大,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中國汽車不但融入全球汽車產業,其深度和廣度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中國汽車離不開世界汽車,世界汽車也離不開中國汽車。

中國汽車的對外合資先從乘用車開始,逐漸擴展到商用車和零部件。乘用車合資公司一路順風順水,基本主導了中國乘用車市場,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和利潤,合資品牌的影響力、吸引力、感召力遠遠超出自主品牌。合資公司的規模也處於優勢地位,整合吸納資源的能力強,在競爭中,騰挪自如,抗拒風險,化解困難的迴旋餘地大。

這種現狀,給自主品牌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使一個時期的自主品牌面臨生存危機,合資公司遭到社會各方面的激烈詬病,甚至波及到對外開放的大方向是否正確上,批評批判聲音越來越多。好在近幾年來,自主品牌憑藉suv品類的發力,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面,社會上對合資公司的不滿才得以緩解。

其實,汽車合資公司也不是沒遇到困難和挫折,更不是建立了合資公司就意味著成功。中外汽車合資公司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有比較成功的,也有不太成功的。大紅大紫的有之,大起大落的也有之;不溫不火的有之,自小自滅的也有之。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年銷量達到150萬輛以上,保持持續增長,傲立乘用車市場,可是,東風標緻、東風雪鐵龍、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不是也舉步維艱,困難重重嗎?日本三菱和鈴木與中方建立的合資公司,不是或者重組,或者陷入困境嗎?

賓士卡車和富豪卡車與中國一汽和中國重汽的合資不成,與其它中國汽車企業建立了合資公司,如今,在中國商用車市場上的表現,也並不那麼搶眼,主導商用車市場的是自主品牌,並不是合資品牌。

客車行業,當年的中韓合資公司和中日合資公司早已經銷聲匿跡了。自主品牌企業完全主導和控制了客車市場,並且正在加快國際化的步伐,在不遠的時間裡,中國客車企業一定會誕生世界級品牌。

第二,汽車後合資時代不是不合資時代,更不是對過去合資公司的全面肯定或否定。

就像我們經常說,我們進入了後工業時代一樣,不是後工業時代就沒有工業了,在後工業時代,工業不但有,而且水準更高。同樣,在後合資汽車時代,合資汽車公司不但有,而且也會水準更高。

後合資汽車時代的含義中,傳遞著對我們走過的合資歷程進行總結、反思、展望的強烈傾向,引導著我們冷靜評判、評估、評測現狀和未來,幫助我們看清楚合資公司的問題和矛盾,把握趨勢,明晰戰略,確立目標和願景。

第三,中國汽車後合資時代判斷的提出是應時順勢。

我們認為,今年江淮大眾合資公司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汽車進入了後合資時代。

近兩年,圍繞著合資公司的股比是否放開的爭論,是否允許跨國汽車公司突破建立兩家合資公司的限制,如何看待跨國汽車公司加快建立新能源合資公司等問題,已經緊迫的擺在我們面前,這一切,不都是進入後合資時代亟需我們回答和解決的問題嗎?尤其是雙積分政策的即將落地,加快了中國汽車後合資時代的到來,使後合資時代的特徵凸顯。

在這一樣一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裡,我們如果麻木不仁,見變不變,固守以往,就又會重複過去的失誤,再一次錯過發展的機會。

我們如果感情用事,缺乏理性,不審時度勢,放眼世界,樹立戰略自信,勾劃大棋局,下幾招影響未來、關係全域的戰略性好棋,後人一定會嘲笑和埋怨我們的。

歷史沒有如果,可是一定會有評判。我們今天不是經常這樣做的嗎?

透過眾多專家的言論,反復比較和推敲,總體感覺還是用後合資時代來描述比較周延,接近於客觀實際,避免一些歧義和誤解,現實指導性比較強,也具備長遠引導性。

第一,中國汽車後合資時代,是相對于過去歷程而提出來的概念。

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汽車是最先開放的領域。從一定意義上講,汽車是中國工業對外開放的先鋒,是最先的試水者,有溺水身亡的風險。探索者的可貴就在於敢於嘗試,勇於擔責,在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中,開拓出一條新路。當年,北京吉普與美國汽車的合資,承擔的責任何止汽車工業,在中國對外開放的大局中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汽車行業做到了局部服從全域,為開啟中國對外開放大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應當承認,從那時起,中國汽車在合資軌道上一路走來,在國家汽車產業政策的規範下,老的國有汽車企業幾乎都與跨國汽車公司建立了合資公司。

中國汽車隨著合資公司的建立和擴大,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躍居全球第一,隨著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成長和長大,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中國汽車不但融入全球汽車產業,其深度和廣度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中國汽車離不開世界汽車,世界汽車也離不開中國汽車。

中國汽車的對外合資先從乘用車開始,逐漸擴展到商用車和零部件。乘用車合資公司一路順風順水,基本主導了中國乘用車市場,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和利潤,合資品牌的影響力、吸引力、感召力遠遠超出自主品牌。合資公司的規模也處於優勢地位,整合吸納資源的能力強,在競爭中,騰挪自如,抗拒風險,化解困難的迴旋餘地大。

這種現狀,給自主品牌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使一個時期的自主品牌面臨生存危機,合資公司遭到社會各方面的激烈詬病,甚至波及到對外開放的大方向是否正確上,批評批判聲音越來越多。好在近幾年來,自主品牌憑藉suv品類的發力,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面,社會上對合資公司的不滿才得以緩解。

其實,汽車合資公司也不是沒遇到困難和挫折,更不是建立了合資公司就意味著成功。中外汽車合資公司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有比較成功的,也有不太成功的。大紅大紫的有之,大起大落的也有之;不溫不火的有之,自小自滅的也有之。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年銷量達到150萬輛以上,保持持續增長,傲立乘用車市場,可是,東風標緻、東風雪鐵龍、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不是也舉步維艱,困難重重嗎?日本三菱和鈴木與中方建立的合資公司,不是或者重組,或者陷入困境嗎?

賓士卡車和富豪卡車與中國一汽和中國重汽的合資不成,與其它中國汽車企業建立了合資公司,如今,在中國商用車市場上的表現,也並不那麼搶眼,主導商用車市場的是自主品牌,並不是合資品牌。

客車行業,當年的中韓合資公司和中日合資公司早已經銷聲匿跡了。自主品牌企業完全主導和控制了客車市場,並且正在加快國際化的步伐,在不遠的時間裡,中國客車企業一定會誕生世界級品牌。

第二,汽車後合資時代不是不合資時代,更不是對過去合資公司的全面肯定或否定。

就像我們經常說,我們進入了後工業時代一樣,不是後工業時代就沒有工業了,在後工業時代,工業不但有,而且水準更高。同樣,在後合資汽車時代,合資汽車公司不但有,而且也會水準更高。

後合資汽車時代的含義中,傳遞著對我們走過的合資歷程進行總結、反思、展望的強烈傾向,引導著我們冷靜評判、評估、評測現狀和未來,幫助我們看清楚合資公司的問題和矛盾,把握趨勢,明晰戰略,確立目標和願景。

第三,中國汽車後合資時代判斷的提出是應時順勢。

我們認為,今年江淮大眾合資公司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汽車進入了後合資時代。

近兩年,圍繞著合資公司的股比是否放開的爭論,是否允許跨國汽車公司突破建立兩家合資公司的限制,如何看待跨國汽車公司加快建立新能源合資公司等問題,已經緊迫的擺在我們面前,這一切,不都是進入後合資時代亟需我們回答和解決的問題嗎?尤其是雙積分政策的即將落地,加快了中國汽車後合資時代的到來,使後合資時代的特徵凸顯。

在這一樣一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裡,我們如果麻木不仁,見變不變,固守以往,就又會重複過去的失誤,再一次錯過發展的機會。

我們如果感情用事,缺乏理性,不審時度勢,放眼世界,樹立戰略自信,勾劃大棋局,下幾招影響未來、關係全域的戰略性好棋,後人一定會嘲笑和埋怨我們的。

歷史沒有如果,可是一定會有評判。我們今天不是經常這樣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