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煤改電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虧慘了:掙的錢剛夠交電費……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解決燃煤污染問題。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

全部淘汰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 2015年2月,天津市正式啟動了“煤改電”項目,歷史風貌建築相對集中的天津市和平區勸業場、瀋陽道地區成為了首批試點地區,率先對該地區146戶居民,302間房屋,進行電採暖改造。兩年時間過去了,那裡情況如何?

煤改電居民採暖支出比集中供暖還貴 市民驚呼用不起

瀋陽道地處天津市和平區的繁華地段,這裡有全國聞名的瀋陽道古玩舊物市場,

由於道路狹窄,建築集中,因此一直沒有被納入市政集中供暖,原先這裡居民們冬季只能依靠點煤爐的方式取暖。

2015年2月天津市正式啟動“煤改電”項目,和平區瀋陽道成為了首批試點地區之一,對轄區56、58號樓,春星裡胡同1-18號等住宅,

進行電採暖改造,涉及居民146戶,房屋302間。

兩年時間過去了,這裡居民使用情況如何呢?瀋陽道58號樓居民郭鳳玲今年70歲,是個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她跟老伴兒在這間80多平米的房子裡生活了已經快30年了。他們這棟樓建於上世紀80年代,起初冬天只能依靠點煤爐取暖,既不方便也不乾淨,後來自己花錢改成了天然氣取暖,雖說省事兒了許多,但是又存在著煤氣中毒的隱患。

2015年“煤改電”項目在天津啟動,享受國家補貼後,郭大媽花了5100元,從政府統一招標採購的幾款電暖氣中,挑選了4組電暖氣。瀋陽道改造,更換的電取暖設備是蓄熱式的,內置了許多保溫材料,它充分利用峰穀電價差異,在晚間低谷時段加熱並將熱能儲存起來,

在白天峰電時段不加電,通過釋放儲存的熱能取暖,用來降低使用成本。

但是郭大媽告訴央視財經記者,在實際使用中,這些設備根本撐不了一天,一般到下午一、二點鐘就不熱了。郭大媽的老伴兒今年71歲,患有腦梗,腿腳不好比較怕冷。

所以暖氣溫度一降下來就需要通電繼續加熱。

郭鳳玲:一到下午三四點鐘我們就得加熱,不加熱不行。

郭大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家三台3200KW的電暖氣設備,一台1600KW的,滿負荷運轉,每小時耗電11度。按照峰穀電價計算,每晚9點至次日早上6點,9小時。

享受谷電優惠價0.3元/度 ,政府補貼0.2元/度,實際電價0.1元/度,共花費9.9元。白天15小時 ,如果按照4台滿負荷開啟,實際用電8小時,0.483元/度計算,白天電費42.5元,一天電費需要支出52.4元,一個採暖季120天,郭大媽需要支出電費6288元。

這對於每月退休費只有兩千多元的老兩口兒來說,承擔起來有些吃力。因為擔心電費貴,他們始終不敢全天敞開用。就這樣一年下來取暖費也要3500多元,比市政集中供暖貴了一千多元。

郭鳳玲:我們點的時候,點一小時暖和暖和再關上,沒辦法,錢在那擱著,兩千來塊錢退休費,你再弄這個,看病都不夠。

郭大媽介紹說,穀電本身就便宜,國家還有補貼,1毛錢1度電,用起來就沒有負擔,這項政策很受老百姓歡迎,但谷電優惠時段短,電暖氣下午1點多變涼就需要加電,此時離谷電優惠時段還有8個小時,只要使用都按正常電價收費,這樣用起來就心疼。

在採訪過程中,央視財經記者瞭解到,居民反映的問題集中在兩方面。除了電費貴,另一個就是現在取暖設備品種多,品牌雜,售後維修難。

郭大媽家電熱器有定時功能,能夠按照波谷時段設定開關,但經常出現定時不准的問題,聯繫廠家多次也沒有能夠解決。跟郭大媽有同樣遭遇的還有對門鄰居翟春旭,他家的電暖氣修了10次也沒有修好,線都燒了。

翟春旭今年68歲,現在自己一個人住。他家屋子朝北,房間不大,只有30多平米,由於是樓房“煤改電”時,窗戶沒有做密封,外加電暖氣經常出故障,所以老翟這一冬天都不敢拉開窗簾。儘管如此,記者一進翟大爺家門,就感覺到溫度明顯比郭大媽家低了許多,翟春旭說自己經常半夜被凍醒。

“煤改電”配套工程,其中一個專案是做房屋保溫,同期改造時平房住戶享受了國家補貼,更換了塑鋼窗。但由於老翟家是樓房,當初沒有配套進行更換。針對這一問題,樓裡居民曾多次提出申請,但拖了三年遲遲沒有得到答覆。

央視財經記者在瀋陽道這一帶多戶居民家進行採訪發現,這種可遙控、可定時的取暖器在使用上,難住了很多上了歲數的老人,許多是由於操作不當而導致無法取暖,致電生產廠家往往也得不到及時解決。大冬天無法取暖乾著急。

電供暖成本居高不下 “煤改電”讓人難以接受

煤改電,對於能源使用,清潔環境,都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具體實施下來,有個硬道理不得不考慮,這就是百姓常說的實惠。這裡不僅僅有價格上的實惠,更有設備使用上的便利和維護。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其中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全部淘汰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其實,近年來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地區陸續加入煤改電大軍。這其中就湧現出了一批依託大型蓄熱式煤改電設備,解決機關、學校等企事業單位集中供暖問題的公司,他們成為了“煤改電”行業裡異軍突起的一股新勢力。

47歲的劉國斌曾是國內一家大型央企的部門經理,2016年,他毅然決然地辭職,選擇了創業。創辦了這家位於北京西五環的新能源公司,主要致力於電能替代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專注於低谷電能的綜合利用,利用電蓄熱供暖。

北京燕開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國斌:電現在目前是供大於求,低谷電更是供大於求,晚上電基本上是用不去的,包括我們現在接入的新能源,像風力發電,棄風率達到了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多,在有些區域,包括新疆,可能是百分之六七十。

劉國斌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由於電無法存儲,不用就白白浪費了。在他看來,低谷電資源整合利用是電力行業的迫切需求,因為把發出的電能用出去就是最大的節能減排。

劉國斌:我們從各個國家的資料上來看,低谷電的利用,包括電能替代,未來企業發展成百年企業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北京西南門戶房山,擁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與門頭溝區並稱為“京西煤倉”。過去在當地燃煤採暖實屬常見,因此“減煤換煤”任務也尤為艱巨,為了實施“煤改電”,2016年2月17日,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印發了《2016年區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分工方案》,並對房山區2016年煤改電工作佈置了任務:完成2800蒸噸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實施煤改電、煤改氣2.3萬戶,完成農村地區30萬噸減煤換煤任務。

於是,劉國斌也將其業務重點放在房山,2016年,劉國斌在企業沒有固定資產,很難拿到銀行貸款的前提下,自籌1億多元資金,全部砸到了北京房山區“減煤換煤”的改造上,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劉國斌介紹說這批項目,涉及七十所、幼稚園、學校,三個鄉鎮政府辦公樓、五個公安派出所駐地、一個消防中隊駐地的“煤改電”項目,改造替換燃煤鍋爐102蒸噸,供暖面積達394057平方米。

劉國斌:其中,我們這個所有的項目裡邊,最大的項目是在婁子水這邊,就是房山五中,它大概接近5萬平米的一個改造項目,這是我們單體最大的。

房山五中位於房山區周口店鎮,建築面積36000多平米,在校學生1300多人。“煤改電”之前,學校一直採用燃煤鍋爐供暖,每年採暖期需要1500噸的煤。

鍋爐房內沒有了鍋爐,取而代之的是兩個像集裝箱一樣的大櫃子,一個蓄能櫃重95噸,裡面存有7000多塊蓄能磚。這就是現在的“新鍋爐”,這裡終於變得乾淨整潔了。

北京燕開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段建軍:晚上把電能轉換成熱能,存到蓄能磚裡邊,白天通過風機和換熱器,把裡面磚的熱能和水進行換熱,然後把水加熱,供到採暖系統裡邊。

段建軍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個設備與傳統燃煤鍋爐比,優點很多,首先出水溫度是恒定的,不會像燃煤鍋爐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房間裡舒適感很好。其次設備運轉過程中是無人值守的,加熱時間設定,出水溫度等參數,可以通過遠端操控,減少了人工成本。最大的改變是沒有煙塵的污染,環境得到了改善。

但“煤改電”設備前期投入巨大,僅房山五中一個改造項目總投入就超過1000萬,作為投資回報,教育局與劉國斌的公司簽訂了20年長期供暖協定,每年按供熱面積支付供暖費,劉國斌事先對項目投資回報週期進行過核算,他預計7-8年就能夠收回成本,往後幾年就可以盈利。

可真幹起來以後,卻讓劉國斌是越幹越著急。他著急的是,雖然房山區“煤改電”的項目幹得熱火朝天,但是企業卻一直在虧損。

劉國斌:入不敷出嘛,目前就是我們能收上來的這個取暖費用跟電費的投入相比,基本上就是我們收上供暖費用來做電費投入,就是今年是沒有盈利。

現有的資金劉國斌,再撐一年沒有問題,但是長期這樣下去讓他有些吃不消。那麼為什麼這個遍地開花的項目,還會虧損呢?

劉國斌:這個你看,1月份的合計的電費是523萬,我們的基礎容量費占到189萬,在整個占比裡邊接近三分之一。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個基礎容量費對於你來講,它意味著什麼?

劉國斌:意味著就是我的純利,全得用來交這個基礎容量費。

劉國斌說,問題的關鍵就出在電價上。2016一年他們僅基礎電費就繳納了約500萬元,所謂基礎電費是指對電網企業長期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補償。起初劉國斌在做專案評估時,並沒有將基本電費這項內容,核算在成本內,因為在他看來這項費用本不應該收取。

劉國斌:實際上在用電政策裡面是應該交的,但是對於我們這種用電性質來說,我們覺得是不應該交的。

劉國斌告訴記者,他提出減免基本電費的依據是參照其他省市針對企業進行“燃煤鍋爐改電”的鼓勵政策而提出的。

劉國斌:這個是浙江省關於落地燃煤鍋爐電能替代的相關政策的通知,就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表彰大工業用電相應的電壓等級的電度電價執行政策,免收基本電費。濟南對於煤改電,蓄熱電鍋爐替代項目,執行大工業電價的,暫不收取基本電費,這也是明確的。

在劉國斌看來,他們所做的項目,使用清潔能源,高效利用了夜間時段的穀電,有效地推動了“煤改電”進程,這也符合國家鼓勵企業“削峰填穀”的用電政策,符合享受政府優惠政策條件。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因為北京沒有相應鼓勵政策,缺乏政策依據,電力部門依然按照規定收取基本電費。而除了基本電費的問題,導致企業運行成本高的另一個原因是電價,因為電取暖,電費是最大支出,電價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經營成本,在立項之前,他也查詢過北京市相關的政策。

劉國斌:就是在2002年的時候,北京出過了一個電供暖的電價政策,當時低谷電用電政策是很統一的,就是不分用電性質,是沒有基礎容量費的,低谷時段,晚上11點到早上7點,用來供暖的電價就是2毛錢一度。

但項目投入後,同樣是“煤改電”,因電力部門現行的供電收費目錄中沒有針對企業“煤改電”的價格,因缺乏政策依據,最終電力部門只能按照大工業用電,以穀電0.3669元/度執行電價,這個電價和2002年北京經信委給出的低谷時段每度0.2元的電價相比,貴了不少,甚至比現在居民谷電0.3元/度,每度也多了近7分錢。

劉國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6年他的公司實施“煤改電”工程所應用的設備用電總功率39407KW,按每天8小時,每個供暖季120天計算,預計耗電量3783萬KWH。每年電費多支出近253萬元。這一多、一増兩項支出,一下讓他運行成本大幅攀升。

劉國斌:就是我們現在交電費的標準,3毛6分6厘9,加上基礎容量費應該合起來是5毛5左右。

運行成本的增加,導致供熱價格高,對於“燃煤鍋爐改電”的市場推廣帶來了巨大影響,尤其是燃煤鍋爐存量巨大的中小企業。

北京燕開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魏用蒲:這一年多,我們也接觸了很多企業客戶,推進起來難度非常大,主要因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吧,首先是供暖成本,相比燃煤鍋爐,電鍋爐肯定比供暖成本要高許多,在這一塊企業接觸起來比較難,這是一個最大的因素。

因此劉國斌坦言,像他這樣在沒有明確政策的前提下,如此投入的企業並不多,更多的還在觀望。然而穩定的電價政策是煤改電工程得以推動和實施的保證,所以他呼籲北京應儘快出臺針對“煤改電”企業的用電鼓勵政策,吸引更多企業、社會資金參與到“煤改電”中,這是快速推進當前北方地區清潔供暖改造的最佳途徑。

劉國斌:如果是社會資本投進來,實際上我們政府的財政支出的壓力就會減少。用政策去推動,比用錢去推動,比如我們靠補貼,靠國家投錢,要快速得多。

半小時觀察:

剛剛過去的2016年,對於北京來說,號稱是史上“煤改電”任務最重的一年,其工作量相當於此前13年總和的2/3。但這個紀錄還沒“焐熱”,馬上又被2017年的任務數刷新。2016年,北京市規劃完成400個村的“煤改電”任務,今年這一數字又提高到522個,任務驟然提升30%。而除了北京,北方許多城市都在積極推進“煤改電”工作。

改變冬天燒煤爐子的歷史,應該說,是百姓歡迎,企業也歡迎的大好事。普通百姓盼著煤改電,眾多熱泵企業也紛紛試水煤改電工程,但實施的過程中,更多政策的細節,還需要主管部門細細的思量,居民電費的優惠補貼政策是否到位?供暖機器安裝後能否穩定運行?企業和社會資金的積極性能否充分的調動?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細化“煤改電”項目落地的具體辦法,才能真正快速推進當前北方地區的清潔供暖改造。

一個採暖季120天,郭大媽需要支出電費6288元。

這對於每月退休費只有兩千多元的老兩口兒來說,承擔起來有些吃力。因為擔心電費貴,他們始終不敢全天敞開用。就這樣一年下來取暖費也要3500多元,比市政集中供暖貴了一千多元。

郭鳳玲:我們點的時候,點一小時暖和暖和再關上,沒辦法,錢在那擱著,兩千來塊錢退休費,你再弄這個,看病都不夠。

郭大媽介紹說,穀電本身就便宜,國家還有補貼,1毛錢1度電,用起來就沒有負擔,這項政策很受老百姓歡迎,但谷電優惠時段短,電暖氣下午1點多變涼就需要加電,此時離谷電優惠時段還有8個小時,只要使用都按正常電價收費,這樣用起來就心疼。

在採訪過程中,央視財經記者瞭解到,居民反映的問題集中在兩方面。除了電費貴,另一個就是現在取暖設備品種多,品牌雜,售後維修難。

郭大媽家電熱器有定時功能,能夠按照波谷時段設定開關,但經常出現定時不准的問題,聯繫廠家多次也沒有能夠解決。跟郭大媽有同樣遭遇的還有對門鄰居翟春旭,他家的電暖氣修了10次也沒有修好,線都燒了。

翟春旭今年68歲,現在自己一個人住。他家屋子朝北,房間不大,只有30多平米,由於是樓房“煤改電”時,窗戶沒有做密封,外加電暖氣經常出故障,所以老翟這一冬天都不敢拉開窗簾。儘管如此,記者一進翟大爺家門,就感覺到溫度明顯比郭大媽家低了許多,翟春旭說自己經常半夜被凍醒。

“煤改電”配套工程,其中一個專案是做房屋保溫,同期改造時平房住戶享受了國家補貼,更換了塑鋼窗。但由於老翟家是樓房,當初沒有配套進行更換。針對這一問題,樓裡居民曾多次提出申請,但拖了三年遲遲沒有得到答覆。

央視財經記者在瀋陽道這一帶多戶居民家進行採訪發現,這種可遙控、可定時的取暖器在使用上,難住了很多上了歲數的老人,許多是由於操作不當而導致無法取暖,致電生產廠家往往也得不到及時解決。大冬天無法取暖乾著急。

電供暖成本居高不下 “煤改電”讓人難以接受

煤改電,對於能源使用,清潔環境,都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具體實施下來,有個硬道理不得不考慮,這就是百姓常說的實惠。這裡不僅僅有價格上的實惠,更有設備使用上的便利和維護。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其中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全部淘汰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其實,近年來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地區陸續加入煤改電大軍。這其中就湧現出了一批依託大型蓄熱式煤改電設備,解決機關、學校等企事業單位集中供暖問題的公司,他們成為了“煤改電”行業裡異軍突起的一股新勢力。

47歲的劉國斌曾是國內一家大型央企的部門經理,2016年,他毅然決然地辭職,選擇了創業。創辦了這家位於北京西五環的新能源公司,主要致力於電能替代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專注於低谷電能的綜合利用,利用電蓄熱供暖。

北京燕開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國斌:電現在目前是供大於求,低谷電更是供大於求,晚上電基本上是用不去的,包括我們現在接入的新能源,像風力發電,棄風率達到了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多,在有些區域,包括新疆,可能是百分之六七十。

劉國斌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由於電無法存儲,不用就白白浪費了。在他看來,低谷電資源整合利用是電力行業的迫切需求,因為把發出的電能用出去就是最大的節能減排。

劉國斌:我們從各個國家的資料上來看,低谷電的利用,包括電能替代,未來企業發展成百年企業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北京西南門戶房山,擁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與門頭溝區並稱為“京西煤倉”。過去在當地燃煤採暖實屬常見,因此“減煤換煤”任務也尤為艱巨,為了實施“煤改電”,2016年2月17日,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印發了《2016年區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分工方案》,並對房山區2016年煤改電工作佈置了任務:完成2800蒸噸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實施煤改電、煤改氣2.3萬戶,完成農村地區30萬噸減煤換煤任務。

於是,劉國斌也將其業務重點放在房山,2016年,劉國斌在企業沒有固定資產,很難拿到銀行貸款的前提下,自籌1億多元資金,全部砸到了北京房山區“減煤換煤”的改造上,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劉國斌介紹說這批項目,涉及七十所、幼稚園、學校,三個鄉鎮政府辦公樓、五個公安派出所駐地、一個消防中隊駐地的“煤改電”項目,改造替換燃煤鍋爐102蒸噸,供暖面積達394057平方米。

劉國斌:其中,我們這個所有的項目裡邊,最大的項目是在婁子水這邊,就是房山五中,它大概接近5萬平米的一個改造項目,這是我們單體最大的。

房山五中位於房山區周口店鎮,建築面積36000多平米,在校學生1300多人。“煤改電”之前,學校一直採用燃煤鍋爐供暖,每年採暖期需要1500噸的煤。

鍋爐房內沒有了鍋爐,取而代之的是兩個像集裝箱一樣的大櫃子,一個蓄能櫃重95噸,裡面存有7000多塊蓄能磚。這就是現在的“新鍋爐”,這裡終於變得乾淨整潔了。

北京燕開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段建軍:晚上把電能轉換成熱能,存到蓄能磚裡邊,白天通過風機和換熱器,把裡面磚的熱能和水進行換熱,然後把水加熱,供到採暖系統裡邊。

段建軍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個設備與傳統燃煤鍋爐比,優點很多,首先出水溫度是恒定的,不會像燃煤鍋爐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房間裡舒適感很好。其次設備運轉過程中是無人值守的,加熱時間設定,出水溫度等參數,可以通過遠端操控,減少了人工成本。最大的改變是沒有煙塵的污染,環境得到了改善。

但“煤改電”設備前期投入巨大,僅房山五中一個改造項目總投入就超過1000萬,作為投資回報,教育局與劉國斌的公司簽訂了20年長期供暖協定,每年按供熱面積支付供暖費,劉國斌事先對項目投資回報週期進行過核算,他預計7-8年就能夠收回成本,往後幾年就可以盈利。

可真幹起來以後,卻讓劉國斌是越幹越著急。他著急的是,雖然房山區“煤改電”的項目幹得熱火朝天,但是企業卻一直在虧損。

劉國斌:入不敷出嘛,目前就是我們能收上來的這個取暖費用跟電費的投入相比,基本上就是我們收上供暖費用來做電費投入,就是今年是沒有盈利。

現有的資金劉國斌,再撐一年沒有問題,但是長期這樣下去讓他有些吃不消。那麼為什麼這個遍地開花的項目,還會虧損呢?

劉國斌:這個你看,1月份的合計的電費是523萬,我們的基礎容量費占到189萬,在整個占比裡邊接近三分之一。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個基礎容量費對於你來講,它意味著什麼?

劉國斌:意味著就是我的純利,全得用來交這個基礎容量費。

劉國斌說,問題的關鍵就出在電價上。2016一年他們僅基礎電費就繳納了約500萬元,所謂基礎電費是指對電網企業長期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補償。起初劉國斌在做專案評估時,並沒有將基本電費這項內容,核算在成本內,因為在他看來這項費用本不應該收取。

劉國斌:實際上在用電政策裡面是應該交的,但是對於我們這種用電性質來說,我們覺得是不應該交的。

劉國斌告訴記者,他提出減免基本電費的依據是參照其他省市針對企業進行“燃煤鍋爐改電”的鼓勵政策而提出的。

劉國斌:這個是浙江省關於落地燃煤鍋爐電能替代的相關政策的通知,就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表彰大工業用電相應的電壓等級的電度電價執行政策,免收基本電費。濟南對於煤改電,蓄熱電鍋爐替代項目,執行大工業電價的,暫不收取基本電費,這也是明確的。

在劉國斌看來,他們所做的項目,使用清潔能源,高效利用了夜間時段的穀電,有效地推動了“煤改電”進程,這也符合國家鼓勵企業“削峰填穀”的用電政策,符合享受政府優惠政策條件。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因為北京沒有相應鼓勵政策,缺乏政策依據,電力部門依然按照規定收取基本電費。而除了基本電費的問題,導致企業運行成本高的另一個原因是電價,因為電取暖,電費是最大支出,電價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經營成本,在立項之前,他也查詢過北京市相關的政策。

劉國斌:就是在2002年的時候,北京出過了一個電供暖的電價政策,當時低谷電用電政策是很統一的,就是不分用電性質,是沒有基礎容量費的,低谷時段,晚上11點到早上7點,用來供暖的電價就是2毛錢一度。

但項目投入後,同樣是“煤改電”,因電力部門現行的供電收費目錄中沒有針對企業“煤改電”的價格,因缺乏政策依據,最終電力部門只能按照大工業用電,以穀電0.3669元/度執行電價,這個電價和2002年北京經信委給出的低谷時段每度0.2元的電價相比,貴了不少,甚至比現在居民谷電0.3元/度,每度也多了近7分錢。

劉國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6年他的公司實施“煤改電”工程所應用的設備用電總功率39407KW,按每天8小時,每個供暖季120天計算,預計耗電量3783萬KWH。每年電費多支出近253萬元。這一多、一増兩項支出,一下讓他運行成本大幅攀升。

劉國斌:就是我們現在交電費的標準,3毛6分6厘9,加上基礎容量費應該合起來是5毛5左右。

運行成本的增加,導致供熱價格高,對於“燃煤鍋爐改電”的市場推廣帶來了巨大影響,尤其是燃煤鍋爐存量巨大的中小企業。

北京燕開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魏用蒲:這一年多,我們也接觸了很多企業客戶,推進起來難度非常大,主要因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吧,首先是供暖成本,相比燃煤鍋爐,電鍋爐肯定比供暖成本要高許多,在這一塊企業接觸起來比較難,這是一個最大的因素。

因此劉國斌坦言,像他這樣在沒有明確政策的前提下,如此投入的企業並不多,更多的還在觀望。然而穩定的電價政策是煤改電工程得以推動和實施的保證,所以他呼籲北京應儘快出臺針對“煤改電”企業的用電鼓勵政策,吸引更多企業、社會資金參與到“煤改電”中,這是快速推進當前北方地區清潔供暖改造的最佳途徑。

劉國斌:如果是社會資本投進來,實際上我們政府的財政支出的壓力就會減少。用政策去推動,比用錢去推動,比如我們靠補貼,靠國家投錢,要快速得多。

半小時觀察:

剛剛過去的2016年,對於北京來說,號稱是史上“煤改電”任務最重的一年,其工作量相當於此前13年總和的2/3。但這個紀錄還沒“焐熱”,馬上又被2017年的任務數刷新。2016年,北京市規劃完成400個村的“煤改電”任務,今年這一數字又提高到522個,任務驟然提升30%。而除了北京,北方許多城市都在積極推進“煤改電”工作。

改變冬天燒煤爐子的歷史,應該說,是百姓歡迎,企業也歡迎的大好事。普通百姓盼著煤改電,眾多熱泵企業也紛紛試水煤改電工程,但實施的過程中,更多政策的細節,還需要主管部門細細的思量,居民電費的優惠補貼政策是否到位?供暖機器安裝後能否穩定運行?企業和社會資金的積極性能否充分的調動?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細化“煤改電”項目落地的具體辦法,才能真正快速推進當前北方地區的清潔供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