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康定老地名系列:農具社(現宏大名苑二期)

百度百科說:’農具,指農業生產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機械化的,…’

農具社是生產鐵制農具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座落于東關老車站旁邊(現宏大名苑二期),因此康定人習慣的稱之為‘東關農具社’,

進大門左邊是一幢二層樓,樓上是辦公室,行政、財務、購銷等機構齊備,右邊是一幢穿逗屋架的三層宿舍,周圍是生產車間,寬敞的院內,堆碼著原料、半成品,是康定規模較大的集體所有制企業,每年根椐計畫部門的要求生產鏵頭、鋤頭、鐮刀、彎刀等農具,在‘二牛抬杠’的耕作背景下,農具社生產的鏵頭享譽州內乃至青海、西藏等農區,用現在的概念就是’名牌產品’,
很多農民會因自己使用的是‘農具社’的鏵頭而自豪,附近農區百姓經常將廢舊鏵頭拿到農具社調換新鏵,不知現在還有沒有實物存世。

六、七十年代,康定主要的能源是木柴(參見:康定老地名(七)柴炭站,文末有連結),砍柴、花柴(康定話:把木柴辟開的意思)是每家每戶一件平常的家務,

彎刀(斧頭)是必備的工具,因此,農具社生產的彎刀(斧頭)是居民家庭非常喜歡的物件,家裡的老人會將其視為寶貝,經常擦拭,並製作好看的’刀殼(注意:讀康定話‘kuo’不讀普通話的‘qiao’)子’,掛在牆上,除砍柴外絕不允許拿去作它用。

農具社原址

農具社除了生產農具外,還生產生活用的菜刀、火鉗、火盆架、火鏟、炭瓢,生產用的抓釘、螺杆、墊板,運輸用的汽車棚杆、淋水箱等產品,深受使用者歡迎和信賴。康定很多人家都有農具社的產品。當然利用技術、設備、材料的優勢,師傅們也會幹一些私活,康定很多家裡都有的簡易煤磚機,有很多就出自農具社師傅們的手裡,孩子們玩的鐵環也有很多是找農具社的師傅做的,

誰家的爐橋壞了,挑水的扁擔沒有鐵勾啦等等瑣事也免不了托人找農具社的師傅幫忙。八十年代,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農具社’更名為‘農具廠’,好象還上了一條軋鋼生產線。但因為設備落後、人員老化等原因,農具廠最終還是沒有逃出康定大多數企業的結局,慢慢走向了消亡,本世紀初,農具廠解體,職工納入了社保,原地塊上建設了宏大名苑社區,很多老職工在社區內得到了一套住房,
也算是對他們辛勤勞作的補償吧。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席捲大地,經濟建設是重中之重,但技術、管理人員成了短板,而農具廠在長期的生產經營中湧現了很多人才,活躍在康定的經濟建設中,其中鄧廠長、段廠長是他們中的佼佼者,分別出任了魚子溪金礦礦長和康定水泥廠廠長,記入了康定經濟建設的史冊。

借此機會,回憶一下康定的‘社’,這裡說的不是‘人民公社’,而是眾多的集體所有制城市合作經濟組織,他們為康定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為豐富康定的市場供應、解決康定的就業做出了貢獻:

烤膠社一一生產藏靴、藏腰包等民族用品,種植萍果等經濟作物。已解體,原廠部為現在的康定四水廠。

康鞋社一一主要生產藏靴等產品,多次參加全國、省相關產品展銷,獲得好評。已解體。

銀器社一一製作藏族銀飾品,產品享譽藏區,暢銷省內、外。已解體。

竹器社一一為百姓生活提供筲箕、刷把、吹火筒等生活用具,為工程提供大量撮箕、背篼、籮筐等生產工具。已解體,現需從內地購進。

服裝社一一有‘五一’、‘反修’、‘反帝’等服裝社,為美化人們的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已解體。

刊刻社一一從事印刷及篆刻業務,為康定的單位、居民提供服務。負責人高伯伯身高、體胖、稀發,一身儒雅。已解體。

白鐵社一一每天叮叮咚咚,非常熱鬧,生產蒸籠、水桶、鐵皮爐等產品。已解體。

鐘錶社一一除維修鐘錶外,還修理眼鏡、鋼筆、半導體等物件,是物質不豐富時康定居民非常信賴、依賴的地方。已解體。

搬運社一一唱著山歌,拿著皮條,穿著皮褂子的阿婆,走城南、去城北上車、下車、運貨,她們的負重能力難以置信。已解體。

群運社一一以騾馬為工具,從事較長距離的貨物運輸工作,彌補汽車運力的不足,特別是在當年不通公路的地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解體。

彈花社一一加工棉花、製作棉絮。已解體。

翻胎社一一後更名為翻胎廠,翻新廢舊汽車輪胎。已解體。

木器社一一製作木制產品,後併入農具社。已解體。

材料社一一提供片石等建材。已解體,部分職工轉入縣建二司。

縣建社一一已發展成縣建一司,是唯一存活到目前的‘社’。

農具社原址已成為這個社區的一部分

還有很多不稱‘社’的合作經濟組織,甜食店、租車鋪、處理商店、合作百貨店、水果組、開水站、縫紉店等等,它們太小了,小到不能獨立成篇,它們又太大了,大到康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甜食店’、‘水果組’等,給康定留下了許多甜蜜中帶有苦澀的記憶。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康定的歷史中留下了痕跡,為康定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特記錄於此。

分別出任了魚子溪金礦礦長和康定水泥廠廠長,記入了康定經濟建設的史冊。

借此機會,回憶一下康定的‘社’,這裡說的不是‘人民公社’,而是眾多的集體所有制城市合作經濟組織,他們為康定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為豐富康定的市場供應、解決康定的就業做出了貢獻:

烤膠社一一生產藏靴、藏腰包等民族用品,種植萍果等經濟作物。已解體,原廠部為現在的康定四水廠。

康鞋社一一主要生產藏靴等產品,多次參加全國、省相關產品展銷,獲得好評。已解體。

銀器社一一製作藏族銀飾品,產品享譽藏區,暢銷省內、外。已解體。

竹器社一一為百姓生活提供筲箕、刷把、吹火筒等生活用具,為工程提供大量撮箕、背篼、籮筐等生產工具。已解體,現需從內地購進。

服裝社一一有‘五一’、‘反修’、‘反帝’等服裝社,為美化人們的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已解體。

刊刻社一一從事印刷及篆刻業務,為康定的單位、居民提供服務。負責人高伯伯身高、體胖、稀發,一身儒雅。已解體。

白鐵社一一每天叮叮咚咚,非常熱鬧,生產蒸籠、水桶、鐵皮爐等產品。已解體。

鐘錶社一一除維修鐘錶外,還修理眼鏡、鋼筆、半導體等物件,是物質不豐富時康定居民非常信賴、依賴的地方。已解體。

搬運社一一唱著山歌,拿著皮條,穿著皮褂子的阿婆,走城南、去城北上車、下車、運貨,她們的負重能力難以置信。已解體。

群運社一一以騾馬為工具,從事較長距離的貨物運輸工作,彌補汽車運力的不足,特別是在當年不通公路的地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解體。

彈花社一一加工棉花、製作棉絮。已解體。

翻胎社一一後更名為翻胎廠,翻新廢舊汽車輪胎。已解體。

木器社一一製作木制產品,後併入農具社。已解體。

材料社一一提供片石等建材。已解體,部分職工轉入縣建二司。

縣建社一一已發展成縣建一司,是唯一存活到目前的‘社’。

農具社原址已成為這個社區的一部分

還有很多不稱‘社’的合作經濟組織,甜食店、租車鋪、處理商店、合作百貨店、水果組、開水站、縫紉店等等,它們太小了,小到不能獨立成篇,它們又太大了,大到康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甜食店’、‘水果組’等,給康定留下了許多甜蜜中帶有苦澀的記憶。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康定的歷史中留下了痕跡,為康定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特記錄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