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康定老地名系列:城建局(現水井大樓處)

城建局位於水井子居民樓的北端,除局機關外,還有監察隊、房管所、環衛所、自來水公司、縣建一司和縣建二司等下屬單位,是康定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保養、維護的職能部門,

前身是州、縣共管的‘城建辦公室’,其工作範圍主要是爐城鎮,隨著全縣建設任務的日趨繁重,建設標準的日益提高,城建局先後更名為‘城建環保局’、‘建委’、‘建設局’、‘住建局’等,從九十年代起工作範圍也從爐城鎮擴大到了全縣所有鄉鎮,本世紀初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的職能分離,另組建了市政局和環保局。

城建局辦公地一一水井子居民樓

城建局開展的舊城改造、道路建設、公廁管理、城市防洪等,我在有關的文字裡已談及,就不在這裡贅述了,主要談談和城市居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幾個主要方面:

物交會

城市監察:八十年代初,為改變沿街為市,隨意搭建等現象,改善‘髒、亂、差’的現狀,提高城市檔次,組建了穿著黑色制服戴白色大沿帽的城市監察隊,市民戲稱為‘黑貓警長’,建隊之初僅有四人和一輛三輪摩托,每天奔忙於大街小巷,查處違章建築,清理商販攤位,是老百姓又親又怕、又愛又恨的隊伍,特別是每年的‘四月八’轉山會,從將軍橋至下橋沿河兩岸都會封閉交通,

舉辦‘物資交易會’,是康定最熱鬧的盛會,沿折多河兩岸,商販叫賣、攤位林立、顧客蜂擁、兒童嘻戲,南北貨物、吃喝用度全部集中在這裡,堪稱超級市場,據說每次交易會後,當地坐商的營業額都會大幅降低,這時監察隊會起早貪黑的出現在現場,從攤位劃分搭建到秩序維護忙得不亦樂乎,幸好那時車流很小,要是現在的車流可能只有癱瘓了。本世紀初,由於市場供應日趨豐富,
這樣的交易會已不再有吸引力,於是一年一度的交易會停辦了。

那個年代的居民樓

居民點:改革開放之前,城市人口的住房主要由單位住房和居民點構成,

私房的比例很小,康定城有南門居民點、子耳坡居民點、東關居民點、北門居民點(北門居民點先是州房管科管理,後移交給縣房管所),還有眾多的不叫居民點的居民樓(院),它們的共同特點一是產權歸政府,具體由房管所管理,居民只有居住權;二是面積較小,不配套;三是居住人員成份複雜,多數家庭收入偏低;四是房屋結構差,很多是木結構,火、盜隱患大。九十年代以後,這些房屋大量進行了改造,結構類型、配套程度均大幅度提高,早期改造的陳家鍋莊、州農資公司下手居民樓等衛生間未進戶,南門居民點,東關居民點等已完全配套,子耳坡居民點已拆除不再建設,居民異地安置。隨著房屋檔次的提高,管理方式亦在變化,許多房屋已將產權售給住房,居民樓已由多產權人擁有,部分居民點已引入物業管理,居民生活模式正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這些變化溶入了房管所幾十年,兩代人的努力。

水廠工作照

自來水:康定城于七十年代建設了跑馬山水廠,全城進入了自來水時代,最早的自來水並未入戶,而是由自來水公司在全城建了若干七、八個平方米,片石結構的售水站,居民到自來水公司買水票,每張水票一擔水0.5分錢,然後憑水票到售水站擔水,許多家庭為此將較小的水桶更換成了較大的水桶,隨著人口的增加,生活水準的提高,管道的入戶,住房的配套,自來水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為解決這一問題,八十年代新建了第二水廠,九十年代又新建了第三水廠(北門印刷廠內,取地下水,已停用),公主橋泵房(取地下水,已停用),兩千年初,在原烤膠社院內建設了第四水廠和新城水廠,康定自來水的用量也從七十年代的每天兩千噸左右發展到現在的每天一萬兩千噸以上,並在東關外建設了汙水處理廠。自來水公司更名為供排水公司,於兩千年初由國營企業改制為企營企業。

部分環衛職工在辦公樓前的合影

城市環衛:六十年代,康定沒有專職的環衛機構,各家各戶垃圾自行處理,主要是傾倒在周圍垃圾堆放點,我家靠近的北門廣場西南角就有一個很大的垃圾堆(那時的垃圾有很多都是可以自行降解的),堆放的太多時,城關(爐城)鎮會組織‘四類分子’進行清運,七十年代,城關鎮成立了‘清潔隊’,大約有十來個人,每天用架子車在全城收運垃圾,對公共區域進行簡單的清掃,工人們拉著架子車邊走邊搖銅鈴,聽到鈴聲,人們便將垃圾拿出來傾到在架子車裡,後來清潔隊購置了一輛130貨車專門清運垃圾,隨著城市管理的日蓋規範,在城關鎮清潔隊的基礎上組建了環衛所,劃歸城建局管理,並逐步購置了垃圾車、運糞車、灑水車等機械,形成了專業的環衛隊伍。環衛工作也從最早的垃圾清運發展到了街道清掃、糞便清運、公廁管理、街燈維護等方方面面。垃圾也從簡單的運出城外隨便傾倒,到集中在東關外(現天然氣站河對岸)堆放點,再到杜家溝簡易堆放場,最後到雅拉垃圾處理場。康定的垃圾量也從每天幾架子車到現在的每天近百噸。

水井大樓

跑馬溜溜的山下,一座溜溜的城,今天的康定形象更加美麗,功能更加健全,人們更加幸福…

火、盜隱患大。九十年代以後,這些房屋大量進行了改造,結構類型、配套程度均大幅度提高,早期改造的陳家鍋莊、州農資公司下手居民樓等衛生間未進戶,南門居民點,東關居民點等已完全配套,子耳坡居民點已拆除不再建設,居民異地安置。隨著房屋檔次的提高,管理方式亦在變化,許多房屋已將產權售給住房,居民樓已由多產權人擁有,部分居民點已引入物業管理,居民生活模式正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這些變化溶入了房管所幾十年,兩代人的努力。

水廠工作照

自來水:康定城于七十年代建設了跑馬山水廠,全城進入了自來水時代,最早的自來水並未入戶,而是由自來水公司在全城建了若干七、八個平方米,片石結構的售水站,居民到自來水公司買水票,每張水票一擔水0.5分錢,然後憑水票到售水站擔水,許多家庭為此將較小的水桶更換成了較大的水桶,隨著人口的增加,生活水準的提高,管道的入戶,住房的配套,自來水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為解決這一問題,八十年代新建了第二水廠,九十年代又新建了第三水廠(北門印刷廠內,取地下水,已停用),公主橋泵房(取地下水,已停用),兩千年初,在原烤膠社院內建設了第四水廠和新城水廠,康定自來水的用量也從七十年代的每天兩千噸左右發展到現在的每天一萬兩千噸以上,並在東關外建設了汙水處理廠。自來水公司更名為供排水公司,於兩千年初由國營企業改制為企營企業。

部分環衛職工在辦公樓前的合影

城市環衛:六十年代,康定沒有專職的環衛機構,各家各戶垃圾自行處理,主要是傾倒在周圍垃圾堆放點,我家靠近的北門廣場西南角就有一個很大的垃圾堆(那時的垃圾有很多都是可以自行降解的),堆放的太多時,城關(爐城)鎮會組織‘四類分子’進行清運,七十年代,城關鎮成立了‘清潔隊’,大約有十來個人,每天用架子車在全城收運垃圾,對公共區域進行簡單的清掃,工人們拉著架子車邊走邊搖銅鈴,聽到鈴聲,人們便將垃圾拿出來傾到在架子車裡,後來清潔隊購置了一輛130貨車專門清運垃圾,隨著城市管理的日蓋規範,在城關鎮清潔隊的基礎上組建了環衛所,劃歸城建局管理,並逐步購置了垃圾車、運糞車、灑水車等機械,形成了專業的環衛隊伍。環衛工作也從最早的垃圾清運發展到了街道清掃、糞便清運、公廁管理、街燈維護等方方面面。垃圾也從簡單的運出城外隨便傾倒,到集中在東關外(現天然氣站河對岸)堆放點,再到杜家溝簡易堆放場,最後到雅拉垃圾處理場。康定的垃圾量也從每天幾架子車到現在的每天近百噸。

水井大樓

跑馬溜溜的山下,一座溜溜的城,今天的康定形象更加美麗,功能更加健全,人們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