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朝的封疆大吏:節度使、經略使、宣撫使、觀察使有什麼不同

1、經略使

經略使于唐貞觀二年(628)始設於周邊重要地區,後多以節度使兼任。以後這一職成為臨時性的差遣,宋金元都設有經略使一職。明清兩朝,凡遇有重要軍務時即特設經略,

統理一省或數省軍務,職位高於總督,事畢即罷,至北洋時期也還有經略使的設置。

大唐十五道

2、觀察使

唐代後期出現的地方軍政長官,全稱為觀察處置使。觀察使的權力,一開始並不比節度使小,不過由於邊疆戰事,節度使的權力開始增加。而觀察使,

還是類似于漢朝的刺史。唐代後期全國漸分至四十餘道,重者為節度,次者稱觀察,並為地方軍政長官,由於觀察地位低於節度,故對中央較為順從,唐後期財賦所出的東南八道多為觀察使所領。

藩鎮割據

3、宣撫使

唐後期派大臣巡視戰後地區及水旱災區的地方軍事長官,

稱宣先安慰使或宣撫使。宋不常置,掌宣佈威靈、撫綏邊境及統護將帥、督視軍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元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管理軍民,參用土官。明清沿置,為武職土官。辛亥革命後仍有沿用舊名者。

4、節度使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

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藩鎮節度使勢力崛起,與中央相抗衡,直接威脅到中央集權。

唐朝地圖

5、防禦使

唐代開始設置的地方軍事長官。唐代防禦使全稱為防禦守捉使,有都防禦使、州防禦使兩種。州防禦使最早見於698年,唐朝以夏州都督領鹽州防禦使。

唐玄宗李隆基為平定安祿山的叛亂,755年詔令在軍事衝要地區置防禦使,次年正月以許遠為睢陽郡太守兼防禦使,隨後在河南、河北、河東、關內、山南、劍南等地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