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記憶」上海也有城牆?來回顧從興建到拆除的城牆舊事吧

在人們的印象中,上海在因港興市前只是一個小縣城,沒有也不用建城牆。而如今的上海也沒有像北京、南京等古都一樣留存下多段古城牆或其遺跡。上海建造過城牆嗎?哪裡還有城牆的遺跡?別著急,

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為禦倭寇,官吏士民齊心築城牆

上海設縣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至明代中葉,商貿日漸發達,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上海因背靠長江、東海,交通便利,形成海運頻繁之勢,由此也帶來商業的日益興盛,沿海因港興市的趨勢漸漸清晰。

然而,上海自元初立縣後262年間未築城牆,明弘治《上海志》有記載稱原因是:“邑人多以海營生,素習武藝,並不懼海寇來犯,認為無築城必要,加之當時庫藏空虛,無從籌措經費。

因此雖有人提議築城 ,但屢議而屢寢。問題因此埋下禍根。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患日盛,僅僅四至六月之間,倭寇就連續5次焚掠上海。明萬曆《上海志》中有文載曰:“殺殲兵民甚眾,縱火焚廬舍及縣署,邑裡為墟。”

倭患波及地區簡要示意圖

在兩個多月的時期內,連遭五次寇禍。官吏士民痛定思痛後發現:沒有城牆是不易防守的。於是乎築城牆一事終被提上日程。乾隆《上海縣誌》中記載,上海官紳顧從禮上奏朝廷:“今編戶六百餘裡,殷實家率多在市,錢糧四十萬余,四方輻,貨物尤多,而縣外不過一裡即黃浦,潮勢迅急,最難防禦……蓋賊自海入,乘潮劫掠,如取囊中,皆由無城之故”,要求朝廷“轉念錢糧之難聚,百姓之哀苦”,主張迅速“開築城垣,以為經久可守之計”。

上海通社編纂的有關上海地區倭患的史料

奏議得允後,方廉下令徵集捐賦,勘定基址,趁倭寇暫退之際趕築城牆。吏民競相資助,縣學博士王相堯拆屋捐地,傾家財助役。

顧從禮捐粟4000石,助築小南門。太常卿陸深的夫人梅氏捐田500畝、銀2000兩,拆屋數千楹,助築小東門;貢生張津不僅散家資助役,還親自參加築城,,都傳為一時佳話。

上海民眾則群情激奮,出人出力,踴躍擔土運石,經上下齊心協力,是年農曆十月動工,至十二月一座城池便拔地而起了,有文載曰:“落成之日,四民欣喜。”城牆系泥土版築,周長9裡,高2.4丈,初有城門6座:朝宗門、跨龍門、儀鳳門、晏海門、寶帶門、朝陽門;另有水門3座,東門、西門兩處跨肇嘉浜,小東門處跨方浜。

城上有雉堞3600多個,箭台20座,大東門和小東門上有敵樓。城牆外繞水壕,長1600餘丈,寬6丈,深1.7丈,“周圍回瀠,外通潮汐”。

繪於1882年前後的上海縣城圖

一本英文版上海歷史書籍中使用的上海縣城地圖,上南下北、繪製年代不詳

維修加固,城牆走過三百年風雨

上海城牆是為應付緊急軍事而修建的,由於時間緊迫,工程主要用版築,“士物甫程而屢齧,而重關無結草之固”,所以城牆築成後多次維修加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城牆加高5尺,增辟小南門水門,引黃浦江水通薛家浜,以後又壘巨石加固大南門至北門段。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南門旁城牆被暴雨毀壞,知縣史彩主持修復;乾隆年間城壕淤塞,知縣李希舜下令疏浚,使之通舟楫。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城牆已曆300載,江蘇巡撫林則徐以“捐廉勸募”方法籌資,修葺了倒坍城牆和殘缺雉堞炮臺。

事實上,基於城牆的增建從明朝起就一直在持續。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海防同知羅拱辰在北門、西門和南門增建敵樓,並在東北城牆要害之處建萬軍台、制勝台和鎮武台3座樓臺,用作瞭望。萬軍台下是祭祀天后的古順濟廟舊址。順濟廟主殿又稱“丹鳳樓”,毀于明初。萬曆十五年(1587年)在萬軍臺上重建丹鳳樓。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毀於兵燹。

制勝台在萬軍台西,上海士紳將豫園內大士庵移至制勝臺上重建,改稱“觀音閣”,後毀于咸豐三年。鎮武台在制勝台西,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士紳曹垂璨在臺上建真武廟,又稱“鎮海樓”。小刀會起義曾作為炮兵陣地,咸豐四年1月毀於法國兵艦炮火。西門北城牆箭臺上的大境關帝廟建于萬曆年間,嘉慶二十八年(1823年)翻建成三層樓閣式樣,並加築熙春台。

清末拍攝的上海縣城牆及大境閣,各種構造清晰可辨

阻礙經濟發展,城牆終遭拆除

鴉☆禁☆片戰爭以後,上海開埠。西方強槍利炮傳入,城牆作為安全的屏障作用已基本喪失。城北的租界發展成近代大都市雛形,城內各行各業與城外租界的經濟聯繫日益加強,往返縣城和租界人流量也劇增。而城牆由於年代久遠,城基磚泥不斷壘積,僅一丈四五尺高了。城門低隘,經常壅塞,“車馬既不能行,行旅苦不方便”。

新北門城內的街景,可以看出空間已經非常局促

無論如何騰挪,城牆已成為縣城經濟發展的阻礙。拆城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但總是議而不決。宣統元年(1909年)新辟尚文門、拱辰門、福佑門,並增高拓寬寶帶、朝陽晏海3門。至此,上海共有10座城門,也算是為緩解城內外之通勤做出努力,但收效甚微。

宣統年間的大境閣,就在緊挨著它的南側新開闢了拱辰門。

辛亥革命上海光復後,拆城的議題再次被擺在桌面上,各方訴求強烈,反對者寥寥。終於,民國元年(1912年)1月14日,李平書以上海民政總長身份批復呈文:“為商業一方面論,固須拆除城垣,使交通便利,即以上海風氣、人民衛生兩項論,尤當及早拆除,以便整理劃一。”

1912年1月19日,拆城工程正式啟動,其間因諸多因素,曾數度中斷。直至1914年底才告完工。

上海城牆拆除現場施工影像

在拆除城牆的過程中,大境閣下的三十米城牆得以幸運保留。當時主要也是考慮到這段城與關帝廟的基礎息息相關。這也使得我們現今可一瞥當時城池的一角。

資料: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方志上海

編輯:胡幸陽

一本英文版上海歷史書籍中使用的上海縣城地圖,上南下北、繪製年代不詳

維修加固,城牆走過三百年風雨

上海城牆是為應付緊急軍事而修建的,由於時間緊迫,工程主要用版築,“士物甫程而屢齧,而重關無結草之固”,所以城牆築成後多次維修加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城牆加高5尺,增辟小南門水門,引黃浦江水通薛家浜,以後又壘巨石加固大南門至北門段。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南門旁城牆被暴雨毀壞,知縣史彩主持修復;乾隆年間城壕淤塞,知縣李希舜下令疏浚,使之通舟楫。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城牆已曆300載,江蘇巡撫林則徐以“捐廉勸募”方法籌資,修葺了倒坍城牆和殘缺雉堞炮臺。

事實上,基於城牆的增建從明朝起就一直在持續。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海防同知羅拱辰在北門、西門和南門增建敵樓,並在東北城牆要害之處建萬軍台、制勝台和鎮武台3座樓臺,用作瞭望。萬軍台下是祭祀天后的古順濟廟舊址。順濟廟主殿又稱“丹鳳樓”,毀于明初。萬曆十五年(1587年)在萬軍臺上重建丹鳳樓。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毀於兵燹。

制勝台在萬軍台西,上海士紳將豫園內大士庵移至制勝臺上重建,改稱“觀音閣”,後毀于咸豐三年。鎮武台在制勝台西,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士紳曹垂璨在臺上建真武廟,又稱“鎮海樓”。小刀會起義曾作為炮兵陣地,咸豐四年1月毀於法國兵艦炮火。西門北城牆箭臺上的大境關帝廟建于萬曆年間,嘉慶二十八年(1823年)翻建成三層樓閣式樣,並加築熙春台。

清末拍攝的上海縣城牆及大境閣,各種構造清晰可辨

阻礙經濟發展,城牆終遭拆除

鴉☆禁☆片戰爭以後,上海開埠。西方強槍利炮傳入,城牆作為安全的屏障作用已基本喪失。城北的租界發展成近代大都市雛形,城內各行各業與城外租界的經濟聯繫日益加強,往返縣城和租界人流量也劇增。而城牆由於年代久遠,城基磚泥不斷壘積,僅一丈四五尺高了。城門低隘,經常壅塞,“車馬既不能行,行旅苦不方便”。

新北門城內的街景,可以看出空間已經非常局促

無論如何騰挪,城牆已成為縣城經濟發展的阻礙。拆城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但總是議而不決。宣統元年(1909年)新辟尚文門、拱辰門、福佑門,並增高拓寬寶帶、朝陽晏海3門。至此,上海共有10座城門,也算是為緩解城內外之通勤做出努力,但收效甚微。

宣統年間的大境閣,就在緊挨著它的南側新開闢了拱辰門。

辛亥革命上海光復後,拆城的議題再次被擺在桌面上,各方訴求強烈,反對者寥寥。終於,民國元年(1912年)1月14日,李平書以上海民政總長身份批復呈文:“為商業一方面論,固須拆除城垣,使交通便利,即以上海風氣、人民衛生兩項論,尤當及早拆除,以便整理劃一。”

1912年1月19日,拆城工程正式啟動,其間因諸多因素,曾數度中斷。直至1914年底才告完工。

上海城牆拆除現場施工影像

在拆除城牆的過程中,大境閣下的三十米城牆得以幸運保留。當時主要也是考慮到這段城與關帝廟的基礎息息相關。這也使得我們現今可一瞥當時城池的一角。

資料: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方志上海

編輯:胡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