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紙上談兵”的青年才俊趙括,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遇上了白起

戰國長平之戰,名垂千古,永載史冊。此一戰秦軍殲敵40萬。武安君白起一戰封神,“殺神”之號從此誕生。

而此一戰,卻讓一位本來前途廣闊的少年英才趙括,從此背上了“紙上談兵”的千載笑柄。

正所謂成王敗寇,歷史總是由勝利的人書寫,作為戰敗的趙國背負駡名理所應當。但這千古笑柄卻讓一位青年才俊背負幾千年,卻有些欺人太甚。

趙括這個在我小學課本裡就被打上“紙上談兵”“紈絝子弟”“志大才疏”標籤的將軍,在我的腦海裡一直沒有什麼好印象。

卻對當時的廉頗、藺相如好感更甚。但當深入的瞭解了那段歷史,才發現原來每一個人對歷史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趙括,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歷史給他的評價是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國名相藺相如都評價趙括: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但趙括真的像歷史評價的那麼不堪嗎?

趙括其實並不是不堪大用的紈絝子弟,他的失敗也自有其苦衷。當時的情況是秦強趙弱,這是歷史的大趨勢,也是總形勢。趙國敗于秦國是必然的事情。換做是誰也無力回天。無非是一個早晚的時間問題。趙括可能算不上一代名將,但也絕不是紈絝子弟、碌碌無為之輩。

而且,不要忘記當年的長平之戰,

趙括的對手是誰?是武安君,殺神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一生70余戰,無一敗績。連同樣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遇到白起也只能避其鋒芒。

秦國自啟用商鞅變法以後,整個國家幾乎就成為了一部戰爭機器,整個國家都在為戰爭服務,

所以秦國開始空前強大。

長平之戰時,秦國的變法已經歷經幾十載,秦國已經成為戰國時期頭號超級大國,兵員100余萬人。而反觀趙國,韓趙魏三國均分自晉國。趙國的實力在戰國七雄中也就是後三名的水準。實力比燕、韓量過略勝一籌而已。戰國七雄中真正算的上大佬的只有秦、楚、齊三國。

趙國無論是兵力,還是地理位置都居於劣勢,趙國四面有胡林、匈奴、齊、魏、秦四國環伺,

是個交通要衝,兵家必爭之地。誰想逐鹿中原、消滅對手都要滅趙國而後快。

趙國能夠在列強環伺的地方固守那麼多年的主要原因還是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胡服騎射讓趙國的騎兵部隊能夠在七雄之中贏得一席之地。

長平之戰時,趙國雖然尚有一戰之力,但是整體實力相比于秦國還是遜色不少。當時秦國有兵100萬,趙國近60萬,長平之戰投入近50萬,秦軍主帥是名將白起,趙國主帥先是廉頗,後為趙括。

戰爭初期,廉頗和白起交戰數次,都是處於下風,廉頗選擇了避而不戰,打持久戰。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整體實力弱的情況下,採用持久戰也是最合適的辦法了。事實也證明持久戰給秦軍也帶來了重大的傷亡。

但戰爭打的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後勤,想想吧,幾十萬人一天光人吃馬喂就得多少糧食。秦國不用說,變法以後經濟空前強大。打消耗戰秦國還撐得住,可是趙國卻不行,四面強敵,沒有什麼家底,經不起長時間的消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趙括換廉頗被傳為中了反間計。這其中也不乏趙王要啟用年輕人速戰速決的心理。

當時除了廉頗和趙括,趙國其實還是有不少名將的,比如說趙勝、李牧、田單、樂毅。但是平原君趙勝的強項是後勤和外交,李牧確實厲害,和廉頗白起都是同一級別,但李牧要抵禦北方的匈奴,分身乏術,拆東牆補西牆是沒有意義的。樂毅也是名將,但年事已高,病體沉重,無力再戰。田單是剛剛投奔趙國。所以當時的趙國雖然名將雲集,但能用的只有趙括。

趙括接替廉頗以後,開始組織反擊,這也是趙國高層的想法。當白起知道趙軍換將以後,才開始兵分兩路一路詐敗,一路包抄。當時趙括的三路人馬,有皮牢、晉陽兩軍卻都被秦軍擋住,沒能完成趙括事前的戰略部署,結果導致趙括一路被秦軍包圍。

整個戰局瞬間就變成了秦軍包圍趙括,圍點打援,皮牢、晉陽、邯鄲的趙軍拼命的向趙括靠攏,趙括也拼命的組織人馬突圍。但這時趙軍的糧草耗盡。這幾乎判了趙括死刑。趙軍被困46天。

期間趙括派人行刺過白起,但未能殺死;使用疑兵之計用真假趙括疑秦兵兩路突圍失敗;最後因多日無糧,突圍之時死於亂軍之中。

縱觀整個長平之戰,趙括在指揮上並無大錯,相比于白起,趙括差在臨陣經驗上。但這無可厚非,白起征戰一生,在這方面必然在趙括之上。趙軍最後的失敗並不是指揮失誤,而是糧草和兵力的問題。

整個長平之戰,趙括在不利的情況下,大量的消耗了秦軍,使得秦軍的長平之戰也是慘勝。戰爭結束以後,白起對秦王說,自己率50萬大軍圍趙括20萬軍,傷亡過半才獲勝,實在是前所未有之事。趙軍主力斷糧多日,人相食而鬥志不懈,直到趙括戰死軍心才亂,趙括用兵實在是有獨到之處。

趙括長平一戰身死,雖然留下了千古的笑柄,但是他卻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綜合實力的不濟未能獲得戰爭的勝利。趙括不能以少勝多,所以不是千古名將,但也絕不是碌碌之輩。

只能慨歎生不逢時,既生瑜、何生亮。

但是整體實力相比于秦國還是遜色不少。當時秦國有兵100萬,趙國近60萬,長平之戰投入近50萬,秦軍主帥是名將白起,趙國主帥先是廉頗,後為趙括。

戰爭初期,廉頗和白起交戰數次,都是處於下風,廉頗選擇了避而不戰,打持久戰。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整體實力弱的情況下,採用持久戰也是最合適的辦法了。事實也證明持久戰給秦軍也帶來了重大的傷亡。

但戰爭打的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後勤,想想吧,幾十萬人一天光人吃馬喂就得多少糧食。秦國不用說,變法以後經濟空前強大。打消耗戰秦國還撐得住,可是趙國卻不行,四面強敵,沒有什麼家底,經不起長時間的消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趙括換廉頗被傳為中了反間計。這其中也不乏趙王要啟用年輕人速戰速決的心理。

當時除了廉頗和趙括,趙國其實還是有不少名將的,比如說趙勝、李牧、田單、樂毅。但是平原君趙勝的強項是後勤和外交,李牧確實厲害,和廉頗白起都是同一級別,但李牧要抵禦北方的匈奴,分身乏術,拆東牆補西牆是沒有意義的。樂毅也是名將,但年事已高,病體沉重,無力再戰。田單是剛剛投奔趙國。所以當時的趙國雖然名將雲集,但能用的只有趙括。

趙括接替廉頗以後,開始組織反擊,這也是趙國高層的想法。當白起知道趙軍換將以後,才開始兵分兩路一路詐敗,一路包抄。當時趙括的三路人馬,有皮牢、晉陽兩軍卻都被秦軍擋住,沒能完成趙括事前的戰略部署,結果導致趙括一路被秦軍包圍。

整個戰局瞬間就變成了秦軍包圍趙括,圍點打援,皮牢、晉陽、邯鄲的趙軍拼命的向趙括靠攏,趙括也拼命的組織人馬突圍。但這時趙軍的糧草耗盡。這幾乎判了趙括死刑。趙軍被困46天。

期間趙括派人行刺過白起,但未能殺死;使用疑兵之計用真假趙括疑秦兵兩路突圍失敗;最後因多日無糧,突圍之時死於亂軍之中。

縱觀整個長平之戰,趙括在指揮上並無大錯,相比于白起,趙括差在臨陣經驗上。但這無可厚非,白起征戰一生,在這方面必然在趙括之上。趙軍最後的失敗並不是指揮失誤,而是糧草和兵力的問題。

整個長平之戰,趙括在不利的情況下,大量的消耗了秦軍,使得秦軍的長平之戰也是慘勝。戰爭結束以後,白起對秦王說,自己率50萬大軍圍趙括20萬軍,傷亡過半才獲勝,實在是前所未有之事。趙軍主力斷糧多日,人相食而鬥志不懈,直到趙括戰死軍心才亂,趙括用兵實在是有獨到之處。

趙括長平一戰身死,雖然留下了千古的笑柄,但是他卻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綜合實力的不濟未能獲得戰爭的勝利。趙括不能以少勝多,所以不是千古名將,但也絕不是碌碌之輩。

只能慨歎生不逢時,既生瑜、何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