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規模與利潤不可兼得?恒大年報給出正解

3月28日,中國恒大(HK.3333)發佈最新業績,資料顯示,2016年總資產、銷售額、營業收入、核心淨利潤、現金餘額等核心指標繼續快速增長,

繼續呈現“加速跑”勢頭。其中總資產1.35萬億,同比增78.4%;核心業務利潤208.1億,同比增89.2%。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近年恒大業績的增長軌跡像一名田徑健將,不斷爆發、持續加速。但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調控日益頻繁,恒大能否保持加速跑的爆發力及耐力,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千億房企之後

對房地產行業而言,千億房企的出現是步入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

資料顯示,自2014年綠地、萬科、恒大、碧桂園等7家房企銷售額首次突破千億關口,市場競爭就愈發激烈,“一哥”幾度易位。2015年萬科從綠地手中重新奪回寶座,2016年恒大則一舉超越萬科成為行業第一。

行業競逐的背後,是各大房企的實力較量。資料顯示,近三年恒大銷售額增速持續領先,大幅超過萬科和碧桂園等其他千億房企,成為其超越萬科的關鍵。

根據克而瑞發佈的研究報告,2014-2016年,萬科銷售額複合增長率為28.7%,碧桂園為42.8%。相比之下,恒大銷售額複合增長率為54.9%,銷售額分別為1315億、2013億和3733.7億,呈現“三連跳”勢頭。

在銷售快速增長帶動下,恒大營業額和核心業務利潤等指標也大幅增長。過去三年,營業額從1114億增至約2114億,核心業務利潤從120.4億大幅增至約208.1億,總資產從4745億增至13508.7億。

高增長能否持續?

業內普遍認為,在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及調控政策密集出臺等因素影響下,近年房地產行業發展可能會放緩,恒大要保持快速增長也面臨挑戰。

業界的擔憂不難理解,2015年房地產行業利潤率首次跌至個位數,2016年上半年繼續下滑至8%。萬科總裁郁亮此前也表示,隨著房地產行業不斷發展,

萬科發展將面臨“天花板”。

一位地產分析師表示,雖然行業整體發展空間受限,但行業集中度水準仍較低,恒大有望通過兼併重組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且隨著其完成戰略轉型,未來仍有進一步增長空間。按照此前恒大的業績預測,2017年至2019年,其銷售額將分別達到約4500億元、5000億元、5500億元,營業額分別約為2800億元、3480億元、3800億元。而這一預測此前已有頗多分析認為有所保守。

此外,在房地產與服務業不斷融合的趨勢下,

恒大完成由“房地產業”向“房地產+服務業”的轉型,為其打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恒大已完成地產、金融、健康、文化旅遊四大產業佈局,突破了單一產業的瓶頸,將為業績持續增長提供更多動力。”上述分析師表示。

高速路上的風險平衡術

恒大持續的高速增長顯然超過了市場的預期,隨著行業持續調整,恒大在繼續高速增長的同時,能否更好平衡經營風險值得關注。

資料顯示,自2009年上市以來,恒大銷售額增長了11.3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43.2%。“表面上看,恒大業績增長比較迅猛,對企業的管理與內控水準提出了考驗”,一位分析人士表示。但他又補充認為,恒大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現金餘額等指標也快速增長,財務狀況較為穩健,顯然,恒大自始至終都掌握著這份平衡。

據年報統計,最近三年恒大現金餘額持續快速攀升,按年分別增10.8%、175.7%、85.5%。截至2016年末,現金餘額達3043.3億。

“恒大一直堅持‘現金為王’的策略,充足的現金流有效防範了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經營風險,確保公司穩健發展。”上述行業分析人士表示。

記者還瞭解到,成立至今,恒大從未發生過一筆債務違約,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也無任何逾期債務,償債能力良好。

“過去恒大持續高速增長,是快穩平衡的結果”,該分析人士表示,在今後的發展中,除了因應新形勢適時調整發展思路,這種平衡也要繼續時刻把握。

恒大持續的高速增長顯然超過了市場的預期,隨著行業持續調整,恒大在繼續高速增長的同時,能否更好平衡經營風險值得關注。

資料顯示,自2009年上市以來,恒大銷售額增長了11.3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43.2%。“表面上看,恒大業績增長比較迅猛,對企業的管理與內控水準提出了考驗”,一位分析人士表示。但他又補充認為,恒大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現金餘額等指標也快速增長,財務狀況較為穩健,顯然,恒大自始至終都掌握著這份平衡。

據年報統計,最近三年恒大現金餘額持續快速攀升,按年分別增10.8%、175.7%、85.5%。截至2016年末,現金餘額達3043.3億。

“恒大一直堅持‘現金為王’的策略,充足的現金流有效防範了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經營風險,確保公司穩健發展。”上述行業分析人士表示。

記者還瞭解到,成立至今,恒大從未發生過一筆債務違約,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也無任何逾期債務,償債能力良好。

“過去恒大持續高速增長,是快穩平衡的結果”,該分析人士表示,在今後的發展中,除了因應新形勢適時調整發展思路,這種平衡也要繼續時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