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把承德講給世界聽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尋蹤」系列報導之二十五——靜謐在時光深處——普樂寺

王海琦/攝

寺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寺。說的便是普樂寺。

遠遠望去,這座古老的寺廟掩映在一片叢林之中,猶如絢麗多姿的盆景,獨自綻放在避暑山莊的東山崗上。那圓形的黃色琉璃殿頂,經過二百多年塵世的洗禮,愈發耀眼奪目……

王徽/攝

時光倒流回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當時,清朝政府在平定準噶爾叛亂之後,

又粉碎了“回部”霍集占兄弟的暴亂,西北各民族與清朝政府的關係更加密切,生活在巴爾喀什附近的哈薩克族和生活在蔥嶺以北的布魯特族,不斷派代表前來朝覲,於是,乾隆按照內蒙章嘉活佛提供的宗教意圖建造了普樂寺,使之“因其教、不易其俗”,來緩和民族矛盾,達到國家統一繁榮的政治策略。這對當時西北邊疆不供奉喇嘛教的“回部”來說,可能是最恰當的選擇了。
因此,在清代,普樂寺寺內並不設喇嘛,而是由八旗官兵守護。1979 年,正式對外開放。

普樂,喻佛之廣大普度眾生,作為封建帝王,以此為中外一家,綏服遠人,即符合儒家奉三無私主義。進而達升“人天歸一”的目的,也是最高境界,這便是乾隆修建此廟的緣由。普樂寺,俗稱圓亭子。與一般寺廟不同的是,它打破了傳統寺廟坐北朝南的格局。普樂寺的廟門正對磬錘峰,即大梵天生生不息,

應和了誦真言,意念本尊,觀想悲智雙修得大自在;西對避暑山莊,與外八廟中的其它廟宇遙相呼應,呈眾星拱月之勢,拱揖避暑山莊,象徵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樊江岩、孫國威/攝

而今,當人們再一次來到普樂寺,曾經的熱鬧景象早已被塵封在了歲月裡,

整個寺廟古色古香,顯得格外清淨而莊嚴。

正午時分,一對石獅子如約般守候在山門前,眼前那紅的牆、綠的樹、藍的天,像極了獅子多變的性情。緩坡走近山門,這乾隆御筆題寫的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的“普樂寺”仔細端詳,恍惚間,真渴望透過這字,去看一看執筆之人。

邁進山門,腳步自然也慢了起來。門內兩側的鐘樓和鼓樓早已完成了歷史使命,此時靜靜地守在兩端。鐘樓內,

有明萬曆四十五年建造的一口四尺高的銅鐘,古時每逢皇帝和王公大臣來此贍禮,便會鳴鐘擊鼓,以示莊重。

循著腳步,走到中間的高石基上,有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單簷歇山頂大殿,乾隆禦書的“天王殿”雲龍匾便懸於簷下。殿內正中供奉著大肚彌勒佛,肥頭豐頰,喜眉樂目,與殿內兩側神色威嚴的木骨泥塑護世四天王對比鮮明。它們身穿大紅團龍花袍,外罩金甲,頭戴雲龍珍珠佛冠,胸系勒甲絨繩,腰紮紅玉帶,手持法寶,足登麻鞋,腳下分別有兩個面目猙獰,形體怪異的泥塑像。時至今日,依舊光彩奪目,英氣逼人,遠非其它寺廟的四大天王所能比擬。

在彌勒佛的背後是韋陀佛。它如同守護神一般驅除邪魔,保護佛法。

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層院,正面便是宗印殿。它建于1.36 米高的基座上,重簷歇山黃琉璃瓦覆頂,正脊中設有一座高約2 米黃琉璃喇嘛塔,塔兩側用八條行龍駝著佛用八寶飾脊。

王海琦/攝

值得一提的是,宗印殿的八寶飾脊在外八廟的建築中別具一格,融合了漢、藏的民族風格,在全國的古建築屋脊上也極為罕見,起到了極強的裝飾美化作用。乾隆御筆匾額“福慧圓成”就懸於此殿之中。

在三方佛兩側的石須彌座上,有八尊木雕菩薩,南邊依次為文殊,金剛手,觀世音,地藏王;北邊依次為普賢,彌勒,虛空藏,除垢障,合稱八大菩薩。這八尊菩薩都是木雕金漆,大小相同,神彩飄逸。

乾隆在此御筆兩幅對聯:

龍象護諸天毫相瞻時妙嚴普覺

漠瀛會初地法輪轉處安樂常臻

三摩印證喻恒河人天皆大歡喜

七寶莊嚴現香界廣輪遍諸吉祥

惟願各族安樂,眾生吉祥。

宗印殿的兩側各有五間配殿。南配殿為慧力殿,北配殿為勝因殿,均為單簷綠琉璃瓦頂。慧力殿內供著粉紅色的馬頭金剛、藍色的降伏部多金剛和紅色的憤怒降魔王;勝因殿內供著內成就金剛手、外成就剛手、秘密成就金剛手,均為藏傳佛教的護法金剛,它們都是雙手叉於胸前,身呈青金色,右手持金剛杆,左手拿金剛鈴,一身的莊重威武。

至此,普樂寺的西半部被留在了身後,普樂寺的主體建築——壇城隨即呈現在人們眼前。它的平面佈局非常特殊,猶如一個巨大的三層蛋糕,每一層都有歷史走過的深深烙印,值得仔細琢磨、品味。

樊江岩、孫國威/攝

據記載,最外一層曾建有84 間群房,但如今已不得所見。四面正中均辟門,乾隆將面西

的前門題為“真如鏡”。兩側各有20 級石蹬道,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普樂寺碑記》便立于此,興建普樂寺的目的、經過和意義一看便知。

拾級而上,第二層的四面正中辟拱門,臺上砌雉堞,儼若城池。南北拱門為深龕,裡面懸掛著佛像畫軸,從東西拱門左右兩側的石級登上臺頂,能看見三間卷棚小亭,用來防雨。在正西拱門正中,嵌有乾隆禦書“舍衛現祥”石匠。八座形狀相同、色彩各異的琉璃喇嘛塔均勻地立在台頂。

塔分為黃、白、青、紫、黑五色,雖然時光已久遠,但顏色卻依然富有生命力。這五色便代表著藏傳佛教“五行”,五色塔象徵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座塔分置在八個方位,做為釋迦牟尼“八大成就”的功德塔,象徵著清朝對四面八方進行長期穩固的統治。喇嘛塔肚上的圖案“朗久旺丹”,意為十種自在之權。將每一種自在縮寫成一個字、把十個字寫成一個梵文字母,填上各種顏色,便成為了美麗多彩的裝飾圖案。

王徽/攝

最上層是全寺最華麗的一層。牆上四周飾以黃琉璃瓦簷,圍繞著67 個石欄杆,而平臺正中便是普樂寺的主體建築——旭光閣。

金碧輝煌的琉璃瓦,朱紅色的牆,巍峨的佛閣莊嚴肅穆,很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八座琉璃喇嘛塔環繞著它而建,更能映襯出旭光閣的華美。

旭光閣平面為圓形,直徑2l 米,高24 米,重簷黃琉璃尖頂在陽光照耀下鮮豔奪目。閣內結構是以中國獨特的柱梁斗拱構成,簷柱、金各12根,環布成兩個同心圓。簷柱支撐下簷,金柱支撐上簷,每層簷都鋪有黃色的琉璃瓦,頂都冠以巨大的鎏金寶頂,配上朱紅色的木柱、門窗、白色的台基,使建築的色彩格外絢麗多彩。方形平臺、圓形屋頂,顯示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古代宇宙觀。

抬頭仰望,著實被華美的天花藻井深深震撼,雕工精細,色調明亮豔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當推外八廟雕塑藝術之首。它採用層層收縮的三層重翹重昂九踩斗拱形式,井深七層,形成了“蟠龍銜珠”“龍飛鳳舞”等圖案,只見這龍似飛騰雲天之際,雄壯威猛,姿態矯健,似有淩駕九重天外的磅礴氣勢。

在它身上,時間仿佛靜止一般,縱使跨越二百餘年,依舊光彩奪目,瑰麗壯觀。

在旭光閣殿內中央的圓形石須彌座上,放置著國內最大的立體“曼陀羅”模型,據說是用37 塊木頭製成,表示釋迎牟尼37 種學問。中間供奉著銅質鎏金、男女合抱的上樂王佛,這座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著實讓人歎為觀止、神秘莫測。上樂王佛又稱勝樂王佛、歡喜佛,是藏傳佛教中密宗崇拜的神像。上樂王佛是持輪王佛的化身,代表智慧。佛母(女像)代表禪定。只有“定慧兼備”“止觀雙修”才能成佛。這在喇嘛教密宗中是一種最高級別的修煉形式。

實際上,普樂寺的後半部分完全是依照章嘉所述,勝樂曼陀羅闍城而建,勝樂即上樂,是密宗五大本尊之一,密教的教法在方法和追求的境界,即所謂的智慧、方便。而曼陀羅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勝樂壇城種類繁多,但一般採用方形,灌頂用的最多不過20 天,而普樂寺的曼陀羅(木制方形壇城)是已知國內最大的實體曼陀羅,供奉主尊即上樂。

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四幅楹聯:

竺乾法示西來意,震旦光圓東向因。

化城層拱通乾,屬國環歸過月氏。

花凝寶益皈真相,雲擁祥輪現化身。

妙演梵乘超最上,廣臻法會樂無遮。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難發現,普樂寺的平面佈局為南北稍短,東西稍長,平面、立面十字對稱,在外八廟中佈局最為嚴謹。在建築風格上,前半部分是漢族寺廟的伽藍七堂式,後半部分則是藏式風格的壇城。普樂寺的中軸線設計非常巧妙,其東端與磐錘峰相對,西端與避暑山莊的永佑寺舍利塔相垂直,歷史便在這條線上彌漫開來。

帶著驚奇的心情走出旭光閣,一座“通梵門”不知何時被人悄悄打開了,從此門往東,沿山路可通往磐錘峰。乾隆認為磬錘峰為神物,是上天的啟示,故在寺的後面又辟一個山門,這是我國寺廟中少見的建築佈局。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回顧歷史,人們不覺驚歎,歲月已經在普樂寺上塗了一層又一層斑斕卻不乏拙樸的色彩,普樂寺就這樣一直安然地獨居在塵俗的光陰裡,不諳世事。在素簡的日子裡,我們恰需要一處如此般安靜禪意之去處,淡忘名利,心無掛礙,繾綣在時光深處……

本報記者:李瑩 通訊員:李暉

編輯:建安

頭戴雲龍珍珠佛冠,胸系勒甲絨繩,腰紮紅玉帶,手持法寶,足登麻鞋,腳下分別有兩個面目猙獰,形體怪異的泥塑像。時至今日,依舊光彩奪目,英氣逼人,遠非其它寺廟的四大天王所能比擬。

在彌勒佛的背後是韋陀佛。它如同守護神一般驅除邪魔,保護佛法。

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層院,正面便是宗印殿。它建于1.36 米高的基座上,重簷歇山黃琉璃瓦覆頂,正脊中設有一座高約2 米黃琉璃喇嘛塔,塔兩側用八條行龍駝著佛用八寶飾脊。

王海琦/攝

值得一提的是,宗印殿的八寶飾脊在外八廟的建築中別具一格,融合了漢、藏的民族風格,在全國的古建築屋脊上也極為罕見,起到了極強的裝飾美化作用。乾隆御筆匾額“福慧圓成”就懸於此殿之中。

在三方佛兩側的石須彌座上,有八尊木雕菩薩,南邊依次為文殊,金剛手,觀世音,地藏王;北邊依次為普賢,彌勒,虛空藏,除垢障,合稱八大菩薩。這八尊菩薩都是木雕金漆,大小相同,神彩飄逸。

乾隆在此御筆兩幅對聯:

龍象護諸天毫相瞻時妙嚴普覺

漠瀛會初地法輪轉處安樂常臻

三摩印證喻恒河人天皆大歡喜

七寶莊嚴現香界廣輪遍諸吉祥

惟願各族安樂,眾生吉祥。

宗印殿的兩側各有五間配殿。南配殿為慧力殿,北配殿為勝因殿,均為單簷綠琉璃瓦頂。慧力殿內供著粉紅色的馬頭金剛、藍色的降伏部多金剛和紅色的憤怒降魔王;勝因殿內供著內成就金剛手、外成就剛手、秘密成就金剛手,均為藏傳佛教的護法金剛,它們都是雙手叉於胸前,身呈青金色,右手持金剛杆,左手拿金剛鈴,一身的莊重威武。

至此,普樂寺的西半部被留在了身後,普樂寺的主體建築——壇城隨即呈現在人們眼前。它的平面佈局非常特殊,猶如一個巨大的三層蛋糕,每一層都有歷史走過的深深烙印,值得仔細琢磨、品味。

樊江岩、孫國威/攝

據記載,最外一層曾建有84 間群房,但如今已不得所見。四面正中均辟門,乾隆將面西

的前門題為“真如鏡”。兩側各有20 級石蹬道,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普樂寺碑記》便立于此,興建普樂寺的目的、經過和意義一看便知。

拾級而上,第二層的四面正中辟拱門,臺上砌雉堞,儼若城池。南北拱門為深龕,裡面懸掛著佛像畫軸,從東西拱門左右兩側的石級登上臺頂,能看見三間卷棚小亭,用來防雨。在正西拱門正中,嵌有乾隆禦書“舍衛現祥”石匠。八座形狀相同、色彩各異的琉璃喇嘛塔均勻地立在台頂。

塔分為黃、白、青、紫、黑五色,雖然時光已久遠,但顏色卻依然富有生命力。這五色便代表著藏傳佛教“五行”,五色塔象徵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座塔分置在八個方位,做為釋迦牟尼“八大成就”的功德塔,象徵著清朝對四面八方進行長期穩固的統治。喇嘛塔肚上的圖案“朗久旺丹”,意為十種自在之權。將每一種自在縮寫成一個字、把十個字寫成一個梵文字母,填上各種顏色,便成為了美麗多彩的裝飾圖案。

王徽/攝

最上層是全寺最華麗的一層。牆上四周飾以黃琉璃瓦簷,圍繞著67 個石欄杆,而平臺正中便是普樂寺的主體建築——旭光閣。

金碧輝煌的琉璃瓦,朱紅色的牆,巍峨的佛閣莊嚴肅穆,很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八座琉璃喇嘛塔環繞著它而建,更能映襯出旭光閣的華美。

旭光閣平面為圓形,直徑2l 米,高24 米,重簷黃琉璃尖頂在陽光照耀下鮮豔奪目。閣內結構是以中國獨特的柱梁斗拱構成,簷柱、金各12根,環布成兩個同心圓。簷柱支撐下簷,金柱支撐上簷,每層簷都鋪有黃色的琉璃瓦,頂都冠以巨大的鎏金寶頂,配上朱紅色的木柱、門窗、白色的台基,使建築的色彩格外絢麗多彩。方形平臺、圓形屋頂,顯示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古代宇宙觀。

抬頭仰望,著實被華美的天花藻井深深震撼,雕工精細,色調明亮豔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當推外八廟雕塑藝術之首。它採用層層收縮的三層重翹重昂九踩斗拱形式,井深七層,形成了“蟠龍銜珠”“龍飛鳳舞”等圖案,只見這龍似飛騰雲天之際,雄壯威猛,姿態矯健,似有淩駕九重天外的磅礴氣勢。

在它身上,時間仿佛靜止一般,縱使跨越二百餘年,依舊光彩奪目,瑰麗壯觀。

在旭光閣殿內中央的圓形石須彌座上,放置著國內最大的立體“曼陀羅”模型,據說是用37 塊木頭製成,表示釋迎牟尼37 種學問。中間供奉著銅質鎏金、男女合抱的上樂王佛,這座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著實讓人歎為觀止、神秘莫測。上樂王佛又稱勝樂王佛、歡喜佛,是藏傳佛教中密宗崇拜的神像。上樂王佛是持輪王佛的化身,代表智慧。佛母(女像)代表禪定。只有“定慧兼備”“止觀雙修”才能成佛。這在喇嘛教密宗中是一種最高級別的修煉形式。

實際上,普樂寺的後半部分完全是依照章嘉所述,勝樂曼陀羅闍城而建,勝樂即上樂,是密宗五大本尊之一,密教的教法在方法和追求的境界,即所謂的智慧、方便。而曼陀羅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勝樂壇城種類繁多,但一般採用方形,灌頂用的最多不過20 天,而普樂寺的曼陀羅(木制方形壇城)是已知國內最大的實體曼陀羅,供奉主尊即上樂。

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四幅楹聯:

竺乾法示西來意,震旦光圓東向因。

化城層拱通乾,屬國環歸過月氏。

花凝寶益皈真相,雲擁祥輪現化身。

妙演梵乘超最上,廣臻法會樂無遮。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難發現,普樂寺的平面佈局為南北稍短,東西稍長,平面、立面十字對稱,在外八廟中佈局最為嚴謹。在建築風格上,前半部分是漢族寺廟的伽藍七堂式,後半部分則是藏式風格的壇城。普樂寺的中軸線設計非常巧妙,其東端與磐錘峰相對,西端與避暑山莊的永佑寺舍利塔相垂直,歷史便在這條線上彌漫開來。

帶著驚奇的心情走出旭光閣,一座“通梵門”不知何時被人悄悄打開了,從此門往東,沿山路可通往磐錘峰。乾隆認為磬錘峰為神物,是上天的啟示,故在寺的後面又辟一個山門,這是我國寺廟中少見的建築佈局。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回顧歷史,人們不覺驚歎,歲月已經在普樂寺上塗了一層又一層斑斕卻不乏拙樸的色彩,普樂寺就這樣一直安然地獨居在塵俗的光陰裡,不諳世事。在素簡的日子裡,我們恰需要一處如此般安靜禪意之去處,淡忘名利,心無掛礙,繾綣在時光深處……

本報記者:李瑩 通訊員:李暉

編輯: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