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把承德講給世界聽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尋蹤」系列報導之二十五——靜謐在時光深處——普樂寺

王海琦/攝

寺是一座山, 山是一座寺。 說的便是普樂寺。

遠遠望去, 這座古老的寺廟掩映在一片叢林之中, 猶如絢麗多姿的盆景,

獨自綻放在避暑山莊的東山崗上。 那圓形的黃色琉璃殿頂, 經過二百多年塵世的洗禮, 愈發耀眼奪目……

王徽/攝

時光倒流回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 當時, 清朝政府在平定準噶爾叛亂之後, 又粉碎了“回部”霍集占兄弟的暴亂, 西北各民族與清朝政府的關係更加密切,

生活在巴爾喀什附近的哈薩克族和生活在蔥嶺以北的布魯特族, 不斷派代表前來朝覲, 於是, 乾隆按照內蒙章嘉活佛提供的宗教意圖建造了普樂寺, 使之“因其教、不易其俗”, 來緩和民族矛盾, 達到國家統一繁榮的政治策略。 這對當時西北邊疆不供奉喇嘛教的“回部”來說, 可能是最恰當的選擇了。 因此, 在清代, 普樂寺寺內並不設喇嘛, 而是由八旗官兵守護。 1979 年, 正式對外開放。

普樂, 喻佛之廣大普度眾生, 作為封建帝王, 以此為中外一家, 綏服遠人, 即符合儒家奉三無私主義。 進而達升“人天歸一”的目的, 也是最高境界, 這便是乾隆修建此廟的緣由。 普樂寺, 俗稱圓亭子。 與一般寺廟不同的是, 它打破了傳統寺廟坐北朝南的格局。

普樂寺的廟門正對磬錘峰, 即大梵天生生不息, 應和了誦真言, 意念本尊, 觀想悲智雙修得大自在;西對避暑山莊, 與外八廟中的其它廟宇遙相呼應, 呈眾星拱月之勢, 拱揖避暑山莊, 象徵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樊江岩、孫國威/攝

而今, 當人們再一次來到普樂寺,

曾經的熱鬧景象早已被塵封在了歲月裡, 整個寺廟古色古香, 顯得格外清淨而莊嚴。

正午時分, 一對石獅子如約般守候在山門前, 眼前那紅的牆、綠的樹、藍的天, 像極了獅子多變的性情。 緩坡走近山門, 這乾隆御筆題寫的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的“普樂寺”仔細端詳, 恍惚間, 真渴望透過這字, 去看一看執筆之人。

邁進山門, 腳步自然也慢了起來。 門內兩側的鐘樓和鼓樓早已完成了歷史使命, 此時靜靜地守在兩端。 鐘樓內, 有明萬曆四十五年建造的一口四尺高的銅鐘, 古時每逢皇帝和王公大臣來此贍禮, 便會鳴鐘擊鼓, 以示莊重。

循著腳步, 走到中間的高石基上, 有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單簷歇山頂大殿, 乾隆禦書的“天王殿”雲龍匾便懸於簷下。

殿內正中供奉著大肚彌勒佛, 肥頭豐頰, 喜眉樂目, 與殿內兩側神色威嚴的木骨泥塑護世四天王對比鮮明。 它們身穿大紅團龍花袍, 外罩金甲, 頭戴雲龍珍珠佛冠, 胸系勒甲絨繩, 腰紮紅玉帶, 手持法寶, 足登麻鞋, 腳下分別有兩個面目猙獰, 形體怪異的泥塑像。 時至今日, 依舊光彩奪目, 英氣逼人, 遠非其它寺廟的四大天王所能比擬。

在彌勒佛的背後是韋陀佛。 它如同守護神一般驅除邪魔, 保護佛法。

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層院, 正面便是宗印殿。 它建于1.36 米高的基座上, 重簷歇山黃琉璃瓦覆頂, 正脊中設有一座高約2 米黃琉璃喇嘛塔, 塔兩側用八條行龍駝著佛用八寶飾脊。

王海琦/攝

值得一提的是,宗印殿的八寶飾脊在外八廟的建築中別具一格,融合了漢、藏的民族風格,在全國的古建築屋脊上也極為罕見,起到了極強的裝飾美化作用。乾隆御筆匾額“福慧圓成”就懸於此殿之中。

在三方佛兩側的石須彌座上,有八尊木雕菩薩,南邊依次為文殊,金剛手,觀世音,地藏王;北邊依次為普賢,彌勒,虛空藏,除垢障,合稱八大菩薩。這八尊菩薩都是木雕金漆,大小相同,神彩飄逸。

乾隆在此御筆兩幅對聯:

龍象護諸天毫相瞻時妙嚴普覺

漠瀛會初地法輪轉處安樂常臻

三摩印證喻恒河人天皆大歡喜

七寶莊嚴現香界廣輪遍諸吉祥

惟願各族安樂,眾生吉祥。

宗印殿的兩側各有五間配殿。南配殿為慧力殿,北配殿為勝因殿,均為單簷綠琉璃瓦頂。慧力殿內供著粉紅色的馬頭金剛、藍色的降伏部多金剛和紅色的憤怒降魔王;勝因殿內供著內成就金剛手、外成就剛手、秘密成就金剛手,均為藏傳佛教的護法金剛,它們都是雙手叉於胸前,身呈青金色,右手持金剛杆,左手拿金剛鈴,一身的莊重威武。

至此,普樂寺的西半部被留在了身後,普樂寺的主體建築——壇城隨即呈現在人們眼前。它的平面佈局非常特殊,猶如一個巨大的三層蛋糕,每一層都有歷史走過的深深烙印,值得仔細琢磨、品味。

樊江岩、孫國威/攝

據記載,最外一層曾建有84 間群房,但如今已不得所見。四面正中均辟門,乾隆將面西

的前門題為“真如鏡”。兩側各有20 級石蹬道,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普樂寺碑記》便立于此,興建普樂寺的目的、經過和意義一看便知。

拾級而上,第二層的四面正中辟拱門,臺上砌雉堞,儼若城池。南北拱門為深龕,裡面懸掛著佛像畫軸,從東西拱門左右兩側的石級登上臺頂,能看見三間卷棚小亭,用來防雨。在正西拱門正中,嵌有乾隆禦書“舍衛現祥”石匠。八座形狀相同、色彩各異的琉璃喇嘛塔均勻地立在台頂。

塔分為黃、白、青、紫、黑五色,雖然時光已久遠,但顏色卻依然富有生命力。這五色便代表著藏傳佛教“五行”,五色塔象徵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座塔分置在八個方位,做為釋迦牟尼“八大成就”的功德塔,象徵著清朝對四面八方進行長期穩固的統治。喇嘛塔肚上的圖案“朗久旺丹”,意為十種自在之權。將每一種自在縮寫成一個字、把十個字寫成一個梵文字母,填上各種顏色,便成為了美麗多彩的裝飾圖案。

王徽/攝

最上層是全寺最華麗的一層。牆上四周飾以黃琉璃瓦簷,圍繞著67 個石欄杆,而平臺正中便是普樂寺的主體建築——旭光閣。

金碧輝煌的琉璃瓦,朱紅色的牆,巍峨的佛閣莊嚴肅穆,很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八座琉璃喇嘛塔環繞著它而建,更能映襯出旭光閣的華美。

旭光閣平面為圓形,直徑2l 米,高24 米,重簷黃琉璃尖頂在陽光照耀下鮮豔奪目。閣內結構是以中國獨特的柱梁斗拱構成,簷柱、金各12根,環布成兩個同心圓。簷柱支撐下簷,金柱支撐上簷,每層簷都鋪有黃色的琉璃瓦,頂都冠以巨大的鎏金寶頂,配上朱紅色的木柱、門窗、白色的台基,使建築的色彩格外絢麗多彩。方形平臺、圓形屋頂,顯示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古代宇宙觀。

抬頭仰望,著實被華美的天花藻井深深震撼,雕工精細,色調明亮豔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當推外八廟雕塑藝術之首。它採用層層收縮的三層重翹重昂九踩斗拱形式,井深七層,形成了“蟠龍銜珠”“龍飛鳳舞”等圖案,只見這龍似飛騰雲天之際,雄壯威猛,姿態矯健,似有淩駕九重天外的磅礴氣勢。

在它身上,時間仿佛靜止一般,縱使跨越二百餘年,依舊光彩奪目,瑰麗壯觀。

在旭光閣殿內中央的圓形石須彌座上,放置著國內最大的立體“曼陀羅”模型,據說是用37 塊木頭製成,表示釋迎牟尼37 種學問。中間供奉著銅質鎏金、男女合抱的上樂王佛,這座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著實讓人歎為觀止、神秘莫測。上樂王佛又稱勝樂王佛、歡喜佛,是藏傳佛教中密宗崇拜的神像。上樂王佛是持輪王佛的化身,代表智慧。佛母(女像)代表禪定。只有“定慧兼備”“止觀雙修”才能成佛。這在喇嘛教密宗中是一種最高級別的修煉形式。

實際上,普樂寺的後半部分完全是依照章嘉所述,勝樂曼陀羅闍城而建,勝樂即上樂,是密宗五大本尊之一,密教的教法在方法和追求的境界,即所謂的智慧、方便。而曼陀羅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勝樂壇城種類繁多,但一般採用方形,灌頂用的最多不過20 天,而普樂寺的曼陀羅(木制方形壇城)是已知國內最大的實體曼陀羅,供奉主尊即上樂。

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四幅楹聯:

竺乾法示西來意,震旦光圓東向因。

化城層拱通乾,屬國環歸過月氏。

花凝寶益皈真相,雲擁祥輪現化身。

妙演梵乘超最上,廣臻法會樂無遮。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難發現,普樂寺的平面佈局為南北稍短,東西稍長,平面、立面十字對稱,在外八廟中佈局最為嚴謹。在建築風格上,前半部分是漢族寺廟的伽藍七堂式,後半部分則是藏式風格的壇城。普樂寺的中軸線設計非常巧妙,其東端與磐錘峰相對,西端與避暑山莊的永佑寺舍利塔相垂直,歷史便在這條線上彌漫開來。

帶著驚奇的心情走出旭光閣,一座“通梵門”不知何時被人悄悄打開了,從此門往東,沿山路可通往磐錘峰。乾隆認為磬錘峰為神物,是上天的啟示,故在寺的後面又辟一個山門,這是我國寺廟中少見的建築佈局。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回顧歷史,人們不覺驚歎,歲月已經在普樂寺上塗了一層又一層斑斕卻不乏拙樸的色彩,普樂寺就這樣一直安然地獨居在塵俗的光陰裡,不諳世事。在素簡的日子裡,我們恰需要一處如此般安靜禪意之去處,淡忘名利,心無掛礙,繾綣在時光深處……

本報記者:李瑩 通訊員:李暉

編輯:建安

王海琦/攝

值得一提的是,宗印殿的八寶飾脊在外八廟的建築中別具一格,融合了漢、藏的民族風格,在全國的古建築屋脊上也極為罕見,起到了極強的裝飾美化作用。乾隆御筆匾額“福慧圓成”就懸於此殿之中。

在三方佛兩側的石須彌座上,有八尊木雕菩薩,南邊依次為文殊,金剛手,觀世音,地藏王;北邊依次為普賢,彌勒,虛空藏,除垢障,合稱八大菩薩。這八尊菩薩都是木雕金漆,大小相同,神彩飄逸。

乾隆在此御筆兩幅對聯:

龍象護諸天毫相瞻時妙嚴普覺

漠瀛會初地法輪轉處安樂常臻

三摩印證喻恒河人天皆大歡喜

七寶莊嚴現香界廣輪遍諸吉祥

惟願各族安樂,眾生吉祥。

宗印殿的兩側各有五間配殿。南配殿為慧力殿,北配殿為勝因殿,均為單簷綠琉璃瓦頂。慧力殿內供著粉紅色的馬頭金剛、藍色的降伏部多金剛和紅色的憤怒降魔王;勝因殿內供著內成就金剛手、外成就剛手、秘密成就金剛手,均為藏傳佛教的護法金剛,它們都是雙手叉於胸前,身呈青金色,右手持金剛杆,左手拿金剛鈴,一身的莊重威武。

至此,普樂寺的西半部被留在了身後,普樂寺的主體建築——壇城隨即呈現在人們眼前。它的平面佈局非常特殊,猶如一個巨大的三層蛋糕,每一層都有歷史走過的深深烙印,值得仔細琢磨、品味。

樊江岩、孫國威/攝

據記載,最外一層曾建有84 間群房,但如今已不得所見。四面正中均辟門,乾隆將面西

的前門題為“真如鏡”。兩側各有20 級石蹬道,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普樂寺碑記》便立于此,興建普樂寺的目的、經過和意義一看便知。

拾級而上,第二層的四面正中辟拱門,臺上砌雉堞,儼若城池。南北拱門為深龕,裡面懸掛著佛像畫軸,從東西拱門左右兩側的石級登上臺頂,能看見三間卷棚小亭,用來防雨。在正西拱門正中,嵌有乾隆禦書“舍衛現祥”石匠。八座形狀相同、色彩各異的琉璃喇嘛塔均勻地立在台頂。

塔分為黃、白、青、紫、黑五色,雖然時光已久遠,但顏色卻依然富有生命力。這五色便代表著藏傳佛教“五行”,五色塔象徵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座塔分置在八個方位,做為釋迦牟尼“八大成就”的功德塔,象徵著清朝對四面八方進行長期穩固的統治。喇嘛塔肚上的圖案“朗久旺丹”,意為十種自在之權。將每一種自在縮寫成一個字、把十個字寫成一個梵文字母,填上各種顏色,便成為了美麗多彩的裝飾圖案。

王徽/攝

最上層是全寺最華麗的一層。牆上四周飾以黃琉璃瓦簷,圍繞著67 個石欄杆,而平臺正中便是普樂寺的主體建築——旭光閣。

金碧輝煌的琉璃瓦,朱紅色的牆,巍峨的佛閣莊嚴肅穆,很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八座琉璃喇嘛塔環繞著它而建,更能映襯出旭光閣的華美。

旭光閣平面為圓形,直徑2l 米,高24 米,重簷黃琉璃尖頂在陽光照耀下鮮豔奪目。閣內結構是以中國獨特的柱梁斗拱構成,簷柱、金各12根,環布成兩個同心圓。簷柱支撐下簷,金柱支撐上簷,每層簷都鋪有黃色的琉璃瓦,頂都冠以巨大的鎏金寶頂,配上朱紅色的木柱、門窗、白色的台基,使建築的色彩格外絢麗多彩。方形平臺、圓形屋頂,顯示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古代宇宙觀。

抬頭仰望,著實被華美的天花藻井深深震撼,雕工精細,色調明亮豔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當推外八廟雕塑藝術之首。它採用層層收縮的三層重翹重昂九踩斗拱形式,井深七層,形成了“蟠龍銜珠”“龍飛鳳舞”等圖案,只見這龍似飛騰雲天之際,雄壯威猛,姿態矯健,似有淩駕九重天外的磅礴氣勢。

在它身上,時間仿佛靜止一般,縱使跨越二百餘年,依舊光彩奪目,瑰麗壯觀。

在旭光閣殿內中央的圓形石須彌座上,放置著國內最大的立體“曼陀羅”模型,據說是用37 塊木頭製成,表示釋迎牟尼37 種學問。中間供奉著銅質鎏金、男女合抱的上樂王佛,這座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著實讓人歎為觀止、神秘莫測。上樂王佛又稱勝樂王佛、歡喜佛,是藏傳佛教中密宗崇拜的神像。上樂王佛是持輪王佛的化身,代表智慧。佛母(女像)代表禪定。只有“定慧兼備”“止觀雙修”才能成佛。這在喇嘛教密宗中是一種最高級別的修煉形式。

實際上,普樂寺的後半部分完全是依照章嘉所述,勝樂曼陀羅闍城而建,勝樂即上樂,是密宗五大本尊之一,密教的教法在方法和追求的境界,即所謂的智慧、方便。而曼陀羅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勝樂壇城種類繁多,但一般採用方形,灌頂用的最多不過20 天,而普樂寺的曼陀羅(木制方形壇城)是已知國內最大的實體曼陀羅,供奉主尊即上樂。

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四幅楹聯:

竺乾法示西來意,震旦光圓東向因。

化城層拱通乾,屬國環歸過月氏。

花凝寶益皈真相,雲擁祥輪現化身。

妙演梵乘超最上,廣臻法會樂無遮。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難發現,普樂寺的平面佈局為南北稍短,東西稍長,平面、立面十字對稱,在外八廟中佈局最為嚴謹。在建築風格上,前半部分是漢族寺廟的伽藍七堂式,後半部分則是藏式風格的壇城。普樂寺的中軸線設計非常巧妙,其東端與磐錘峰相對,西端與避暑山莊的永佑寺舍利塔相垂直,歷史便在這條線上彌漫開來。

帶著驚奇的心情走出旭光閣,一座“通梵門”不知何時被人悄悄打開了,從此門往東,沿山路可通往磐錘峰。乾隆認為磬錘峰為神物,是上天的啟示,故在寺的後面又辟一個山門,這是我國寺廟中少見的建築佈局。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回顧歷史,人們不覺驚歎,歲月已經在普樂寺上塗了一層又一層斑斕卻不乏拙樸的色彩,普樂寺就這樣一直安然地獨居在塵俗的光陰裡,不諳世事。在素簡的日子裡,我們恰需要一處如此般安靜禪意之去處,淡忘名利,心無掛礙,繾綣在時光深處……

本報記者:李瑩 通訊員:李暉

編輯:建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