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友友用車倒閉了 創始人卻說共用汽車不是偽命題

在共用寶馬爆紅前,分時租賃已經過了幾年的發展。雖然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但借著共用經濟的大風,仍有近百家分時租賃公司加入這場前途未蔔的激戰。幾年下來,

近百家公司中沒有一家能夠實現盈利。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公司在運營上出現了問題,還是共用汽車壓根就是一個偽命題?幾個月前一家共用汽車公司的倒下或許能給我們些許啟發。這家公司便是——友友用車。

時間回到幾個月前的某天夜裡,

友友用車的聯合創始人李宇接到一位元聲稱記者的採訪電話。由於李宇正在哄孩子睡覺,所以就對電話裡說“現在正忙,明天再采”。可她萬萬沒想到,一覺醒來,一篇名為《友友用車倒閉:辦公地點人去樓空、用戶退款無門》的文章登上了媒體頭條。這時的 李宇才意識到,原來昨天的那位元記者壓根就沒有想真的採訪她。

一個來月的時間裡,李宇做的最多事情就是接受各路記者的採訪。接受的大部分媒體採訪都是出於“無奈”和“被迫”,她為了能夠澄清自己並沒有“惡意卷款跑路”,一遍又一遍地對著各種媒體闡述自己的失敗經歷。在這個共用經濟最火爆的時候,她卻成了失敗的典型。

實際上,在友友用車宣佈關停前,絕大部分用戶的押金已經給予返還。

其他一部分是因為其在租車過程中有違章或是事故的罰款還沒有交接完成,一切處理好後,每一位用戶的罰款都將會如數返還。為了能夠澄清事實,李宇做了足夠多的努力,“卷款風波”逐漸平息。此刻的李宇終於可以平靜下來,好好的思考一下友友從租車轉變成用車的這三年裡的經歷。

友友用車的前身叫友友租車,成立於2014年,其主要業務為私家車共用平臺,

類似於神舟租車與凹凸租車。當時的P2P租車產業激戰正酣,不少家企業都拿到了融資,友友租車也是其中之一。

因為不少企業都拿到了錢,為了搶佔市場,價格戰不可避免的打響了。打價格戰很費錢,所以,公司需要不斷地靠融資來續命。這形成了一個惡性的競爭環境,這也是友友由租車轉型為用車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P2P的共用模式很難標準化,每個私家車主的素質都參差不齊,

這導致許多使用者訂單回應不及時,因此,P2P租車模式獲取車輛的成本很高但效率卻不高。李宇與她的團隊斟酌了很久,終於在2015年的10月,友友租車正式轉型為B2C的分時租賃模式的友友用車。

在轉型後的頭三個月,李宇也並不知道這種“分時租賃”的商業模式最後是否能夠盈利。所以友友用車在北京進行了一些小範圍的測試。先是投放了少量車輛在一些公司較多的寫字樓附近,測試下來發現需求爆了,高峰期常常會發生15個人搶1輛車的場景。這給了李宇很大的信心,也是從那時開始,李宇堅信共用汽車一定是未來的方向。

其實在友友租車轉型為友友用車前,市面上已經有了一些如:綠狗和car to go這樣的分時租賃公司。只不過,這些公司提供的服務都是點對點,也就是取車和還車都需要到固定的位置。使用者想開一次車需要付出很高的體驗成本。

李宇想要開創一種全新的互聯網租車模式,讓使用者像擁有自己的車一樣方便地使用分時租賃汽車。這也是她認為的“互聯網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點——用戶體驗。為了得到絕佳的用戶體驗,友友用車著重的優化了兩個方面。

一是註冊流程的簡化,二是車輛可以在友友用車覆蓋區域內的任何一個地方停車。即使現在,能夠做到以上兩點的共用汽車公司仍然沒有幾家。

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提供良好用戶體驗的背後是高昂的運營成本。說到成本,友友用車的成本主要為兩部分,佔據最大成本的是租車和租牌照的費用。而運營費用則是第二大成本,主要包含停車費、充電費和運營人員費用。

因為牌照限制問題,友友租車只能從一些租車公司連車帶牌的一起把車租過來。但這部分的費用是必要的。而運營費用的嚴重超支確是李宇不成想到的。

為了實現最好的用戶體驗,友友用車允許用戶可以隨意停車,在體驗上用戶確實是爽了。但當車輛的電快要用盡時,運營人員需要三班倒把車開到充電樁進行充電,然後再放回離用戶最近的地方。這樣一來,友友用車的人員運營成本大大增加。想一想,用戶體驗不是那麼好的其他平臺至今都尚未盈利,友友用車又該靠什麼活下去呢?

今年三月,成立三年的友友用車在新一輪的融資失敗後終於支撐不住,宣告倒閉。

高昂的運營費用拖垮了友友用車,但在友友用車做最好的一個月裡,盈虧比能達到九成,幾乎快要持平。這完全能夠說明共用汽車這一商業模式是可行的。但這得需要汽車牌照、充電樁、電動車租賃運營等一起去發力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推開汽車共用的大門。

李宇認為,如果一家公司能得到汽車牌照、充電樁、電動車租賃運營等戰略投資者的支持,這家公司不盈利沒關係,因為這些投資者一定可以在戰略上對其它的同一條產業鏈形成幫助。如果能夠重新來過,這樣的機遇她一定不會放過。

如果再創業,李宇覺得還是要做些有價值的東西,回歸商業的本質,而不是一味的討好用戶,自己在虧損。雖然友友用車在探索共用的這條道路上倒下了,但它所總結出來的經驗確是所有後來者都值得借鑒的。

所以友友用車在北京進行了一些小範圍的測試。先是投放了少量車輛在一些公司較多的寫字樓附近,測試下來發現需求爆了,高峰期常常會發生15個人搶1輛車的場景。這給了李宇很大的信心,也是從那時開始,李宇堅信共用汽車一定是未來的方向。

其實在友友租車轉型為友友用車前,市面上已經有了一些如:綠狗和car to go這樣的分時租賃公司。只不過,這些公司提供的服務都是點對點,也就是取車和還車都需要到固定的位置。使用者想開一次車需要付出很高的體驗成本。

李宇想要開創一種全新的互聯網租車模式,讓使用者像擁有自己的車一樣方便地使用分時租賃汽車。這也是她認為的“互聯網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點——用戶體驗。為了得到絕佳的用戶體驗,友友用車著重的優化了兩個方面。

一是註冊流程的簡化,二是車輛可以在友友用車覆蓋區域內的任何一個地方停車。即使現在,能夠做到以上兩點的共用汽車公司仍然沒有幾家。

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提供良好用戶體驗的背後是高昂的運營成本。說到成本,友友用車的成本主要為兩部分,佔據最大成本的是租車和租牌照的費用。而運營費用則是第二大成本,主要包含停車費、充電費和運營人員費用。

因為牌照限制問題,友友租車只能從一些租車公司連車帶牌的一起把車租過來。但這部分的費用是必要的。而運營費用的嚴重超支確是李宇不成想到的。

為了實現最好的用戶體驗,友友用車允許用戶可以隨意停車,在體驗上用戶確實是爽了。但當車輛的電快要用盡時,運營人員需要三班倒把車開到充電樁進行充電,然後再放回離用戶最近的地方。這樣一來,友友用車的人員運營成本大大增加。想一想,用戶體驗不是那麼好的其他平臺至今都尚未盈利,友友用車又該靠什麼活下去呢?

今年三月,成立三年的友友用車在新一輪的融資失敗後終於支撐不住,宣告倒閉。

高昂的運營費用拖垮了友友用車,但在友友用車做最好的一個月裡,盈虧比能達到九成,幾乎快要持平。這完全能夠說明共用汽車這一商業模式是可行的。但這得需要汽車牌照、充電樁、電動車租賃運營等一起去發力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推開汽車共用的大門。

李宇認為,如果一家公司能得到汽車牌照、充電樁、電動車租賃運營等戰略投資者的支持,這家公司不盈利沒關係,因為這些投資者一定可以在戰略上對其它的同一條產業鏈形成幫助。如果能夠重新來過,這樣的機遇她一定不會放過。

如果再創業,李宇覺得還是要做些有價值的東西,回歸商業的本質,而不是一味的討好用戶,自己在虧損。雖然友友用車在探索共用的這條道路上倒下了,但它所總結出來的經驗確是所有後來者都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