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創新創業“135”工程丨“東風”吹起 湘商“歸巢”

長沙縣“星工廠”湖南華中航太北斗衛星應用有限公司生產線。

桃源縣創新創業園湖南迪文科技有限公司。

邵東湘商產業園內企業生產車間。

紅網時刻9月14日訊湘商,這個市場大潮中的弄潮兒,

伴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世界各地取得不俗成就。據不完全統計,其中僅湘商中的“邵商”就有100多萬人,年產值約4萬億元。近年來,這些湘商乘著“135”工程的東風,紛紛“歸巢”創新創業。那麼,各地園區又是如何“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

湘商北上武漢發展,腳步卻停在了家鄉長沙縣

長沙縣人黃勇兵在深圳打拼近20年,去年6月,他原本想北上湖北武漢尋找發展機會,

腳步卻停在了家鄉湖南長沙縣。位於長沙經開區星沙產業基地的“星工廠”工業配套園,正符合他的北斗衛星應用事業發展規劃。

黃勇兵去年7月註冊湖南華中航太北斗衛星應用有限公司,9月即試生產。“星工廠”提供標準化廠房、員工宿舍樓、便捷的通關服務……園區優質服務,讓他能專注公司事業發展,今年公司出口額已達2600萬美元。

目前,華中航太的研發團隊正陸續從深圳轉移過來,

將擴建5至8條無塵流水線,再引進八家配套廠,預計全部投產後年出口創匯達5億美元。現在華中航太正全力攻關貨車版“滴滴打車”,打造全新的貨運產業。

2014年底,回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創新創業“135”工程,長沙經開區星沙產業基地規劃2.16平方公里作為創新創業園區,“星工廠”工業配套園應運而生。湖南華中航太北斗導航應用有限公司、迅達電氣輸送、優力恩自動化科技等高新企業紛紛進駐,

部分企業年產值已超過5000萬元。

長沙經開區星沙產業基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何展介紹,要吸引企業進駐園區,就要拿出百分之百的熱心、細心和耐心來幫企業解決實際難題。今年他們實地走訪企業240餘次,收集問題380多個,問題辦結率100%。

截至目前,長沙縣創新創業園累計引進企業103家,總投資過百億元,吸納就業約3785人,去年工業總產值達20億元。

京企南下開工廠,

卻入駐了家鄉桃源縣

位於桃源縣創新創業園的湖南迪文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進行三期項目的建設,對於是否能按時於年底投產,公司董事長王洪非常有信心。他的信心來源於園區對企業的大力幫扶。

該縣出臺幫扶工業企業“十條”,推出縣級領導領辦項目、“特派員”進駐企業等服務舉措,設立智慧製造基金、過橋基金、小額貸款基金緩解企業融資難。“迪文科技”今年再次擴容時遇到了資金周轉困難,園區第一時間出借了1.3億元,助其跨越難關。

此外,桃源縣還將規劃、發改、住建等12個縣直部門的55項行政審批事項及管理職能下放到園區,授權使用“2號公章”,實現“園區事務園區辦、園區辦事不出園”。

迪文科技總部位於北京中關村,是一家電子資訊領域綜合型科技企業,生產的“迪文屏”成為工業GUI領域的全球知名品牌,公司董事長王洪是桃源縣人。進駐該公司的特派員、原縣商務局副局長羅鳳義介紹,“迪文科技”原來打算南下廣州購地開工廠,“去廣州何不回家鄉?”他向王洪大力推介桃源的優惠政策和發展環境,實現雙方當年簽約當年投產。

王洪是桃源縣眾多回鄉創業者之一。在“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熱潮中,桃源縣熱情張開雙臂,擁抱每一位回鄉投資興業者。該縣100多萬人中,常年在外務工經商者有20萬人以上,蘊藏著巨大的“雙創”潛能,這也是桃源實施“135”工程的最大富礦。

截至2017年8月底,桃源縣創新創業園區共入駐企業40家,園區企業累計產值近10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超6000個。

一商歸來多商隨,邵商回鄉抱團發展

在民營經濟發達的邵東縣,劉純鷹和他的隆源控股集團幾乎家喻戶曉,原因不僅因為他是泰國湖南商會會長,是第一個將“邵東造”打入泰國市場的邵東人,更因為他回邵東利用工業地產模式打造了湘商產業園中的“園中園”——博宇箱包產業園,帶動一大批邵商回鄉創業,抱團發展。

目前博宇箱包產業園內有箱包企業27家,老闆都是邵陽人。他們從泰國、廣東、上海返鄉,落戶園區抱團發展。以前,很多邵商對於回家鄉發展信心不足。現在,隨著“135”工程的實施,發展環境的優化,邵商紛紛“還鄉”。

邵陽市副市長彭華松介紹說,“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政策,一個標準就是讓老鄉滿意,讓企業滿意。為此,邵陽出臺了降低實體經濟成本21條、迎老鄉回家鄉創業發展15條等優惠政策,催發邵商返鄉投資潮。為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今年8月,邵陽將232項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下放到了園區。

自“135”工程實施以來,邵東縣湘商產業園累計簽約企業657家,實現標準廠房建設投資76.68億元,開工建設標準廠房458.34萬平方米,其中177.4萬平方米的工業地產項目均由邵商投資建設,已簽約入園的邵商企業占比80%以上。

截至目前,邵陽全市12個湘商產業園開建標準廠房458.34萬平米,其中177.4萬平米由邵商回鄉投資建設,已簽約入園企業657家,邵商占比80%以上。園區投產的158家企業實現產值48億元,帶動就業2.6萬餘人。

園區第一時間出借了1.3億元,助其跨越難關。

此外,桃源縣還將規劃、發改、住建等12個縣直部門的55項行政審批事項及管理職能下放到園區,授權使用“2號公章”,實現“園區事務園區辦、園區辦事不出園”。

迪文科技總部位於北京中關村,是一家電子資訊領域綜合型科技企業,生產的“迪文屏”成為工業GUI領域的全球知名品牌,公司董事長王洪是桃源縣人。進駐該公司的特派員、原縣商務局副局長羅鳳義介紹,“迪文科技”原來打算南下廣州購地開工廠,“去廣州何不回家鄉?”他向王洪大力推介桃源的優惠政策和發展環境,實現雙方當年簽約當年投產。

王洪是桃源縣眾多回鄉創業者之一。在“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熱潮中,桃源縣熱情張開雙臂,擁抱每一位回鄉投資興業者。該縣100多萬人中,常年在外務工經商者有20萬人以上,蘊藏著巨大的“雙創”潛能,這也是桃源實施“135”工程的最大富礦。

截至2017年8月底,桃源縣創新創業園區共入駐企業40家,園區企業累計產值近10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超6000個。

一商歸來多商隨,邵商回鄉抱團發展

在民營經濟發達的邵東縣,劉純鷹和他的隆源控股集團幾乎家喻戶曉,原因不僅因為他是泰國湖南商會會長,是第一個將“邵東造”打入泰國市場的邵東人,更因為他回邵東利用工業地產模式打造了湘商產業園中的“園中園”——博宇箱包產業園,帶動一大批邵商回鄉創業,抱團發展。

目前博宇箱包產業園內有箱包企業27家,老闆都是邵陽人。他們從泰國、廣東、上海返鄉,落戶園區抱團發展。以前,很多邵商對於回家鄉發展信心不足。現在,隨著“135”工程的實施,發展環境的優化,邵商紛紛“還鄉”。

邵陽市副市長彭華松介紹說,“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政策,一個標準就是讓老鄉滿意,讓企業滿意。為此,邵陽出臺了降低實體經濟成本21條、迎老鄉回家鄉創業發展15條等優惠政策,催發邵商返鄉投資潮。為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今年8月,邵陽將232項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下放到了園區。

自“135”工程實施以來,邵東縣湘商產業園累計簽約企業657家,實現標準廠房建設投資76.68億元,開工建設標準廠房458.34萬平方米,其中177.4萬平方米的工業地產項目均由邵商投資建設,已簽約入園的邵商企業占比80%以上。

截至目前,邵陽全市12個湘商產業園開建標準廠房458.34萬平米,其中177.4萬平米由邵商回鄉投資建設,已簽約入園企業657家,邵商占比80%以上。園區投產的158家企業實現產值48億元,帶動就業2.6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