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密創新創業“135”工程 這招又快又准的妙棋落子哪裡?

長沙雨花區機器人產業集聚區航拍圖。

邵陽湘商產業園航拍圖。

“135”工程,是兩年多前時任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在湖南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時,下的一招沖出經濟持續發展困局的妙棋,它在湖南大地引發了創新創業熱潮,催生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成為湖南“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的鮮活樣本。

回頭來看,

這招棋看似一招,其實隱含多招,並且出招又快又准,並同時落子在多個關鍵領域,不到3年時間便換來湖南經濟發展格局滿盤活。那麼“135”工程這招棋落子在了哪些地方?

落子“創工程”:“百園佈局”激發“創活力”

2014年,“135”工程提出,重點扶持100個佈局合理、優勢突出的創新創業園區。當年的百園佈局,後勁十足,到今年上半年園區已變成了126家,成功引進創新創業型企業6038家。這說明創新創業活力已被“135”工程充分激發,

三湘大地“創潮”湧動。

園區的發展邏輯是先建設、再招商、後服務,只有把這每一步都做好,才能建園興園。而“135”工程在園區建設、招商引資、服務企業方面的模式都有創新亮點。

園區建設方面,如果按以前由財政來投入的老路,勢必加重地方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負擔,擠佔對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事業投入的空間,不利於地區全面均衡發展。

因此,很多地方在省委省政府的引導下,實施“工業地方”模式,園區建設主體和招商主體的市場化,建立以民營經濟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新機制,幫政府節約了投資,減輕了負擔,市場力量也被啟動。

招商引資方面,如果不善於發揮地方優勢招商,很難“引鳳入巢”。那麼,全省各地又發揮了什麼樣的優勢來招商,完成和帶動投資近4000億元?

本身已有大企業在園的,便以商招商;外地務工經商人員多的,

便以情招商;本地產業集聚優勢明顯的,便以鏈招商;靠邊地區有外省經開區的,便實施省際合作招商……這些由各地創新的招商模式,吸引大批企業佈局落戶。

服務企業方面,企業發展有什麼困難、辦事有哪些不便等問題,園區不能“失聰”,要拿得出具體解決問題的辦法。企業被園區招來後要留得住,考驗的是園區對企業的服務“功力”。

標準式廠房建設優惠、一條龍式政務服務、成立線上審批監管平臺、下放審批許可權到園區等方式方法,

無一不是各地致力於為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而推出的創新舉措。這些措施穩定了園區企業存量,不斷擴大增量,推動園區向前發展。

落子“鏈工程”:產業聚集孕育“鏈能量”

一個園區要發展壯大,園內企業各自為戰肯定不行,需要構建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利用企業之間的相互協作來降低生產成本,抵禦市場風險,增強競爭實力。

“135”工程實施有一個現象,很多地方拋棄了傳統的招商引資思維,實行的是招商選資。以前園區招商,只要企業來投資,不管其屬於什麼類型的產業都會考慮。但現在很多“135”工程園區對不符合園區產業定位的企業,就算投資再大創稅再多也不要。

按照“增強產業集聚功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思路,各園區依託各自的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建鏈、補鏈、強鏈”,走集約化、集群化發展路子,增強園區產業配套能力,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在“135”工程中新形成的113條新產業鏈,833個新興優勢產業鏈項目,延鏈補鏈類的1064個產業項目中,無一不體現產業集聚的規劃精神,促推了一批產業集群式規模化發展。

其中長沙縣、桃源縣、邵東縣等地的創新創業園區,對於入園項目一律按行業分類落戶相應產業區,避免不同行業間的相互影響、雜亂無章,又有利於相同行業間的互助合作、組團發展。

湘潭縣青山皮鞋工業園、長沙雨花區機器人產業集聚區、邵東博宇箱包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就某個單一特色產業打造完整的產業鏈,非類企業禁止入園,集中力量把一個產業做細做深。

落子“綠工程”:轉型升級引領“綠發展”

“135”工程招商選資,除了要求引進與園區產業相關的企業外,還要引進污染低、技術先進的企業,建設園區生態文明。

但打鐵還要自身硬,要想招來鳳凰棲,必須栽好梧桐樹。在園區建設上,自身無“綠”,如何引來“綠”企?在“135”工程規劃之初,便首先考慮要在廠房建設上“綠起來”。

“135”工程實施細則要求在廠房建設上,按照綠色工業建築的要求,充分考慮建築全壽命週期內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需要,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生產、科研人員提供適用、健康、安全和高效的空間。

為節約每一寸土地,標準化廠房多層是普遍,單層是例外。據估算,“135”工程的實施,為全省節約土地至少15000畝以上,盤活閒置土地、推進低效利用建設用地二次開發13905畝。各園區管委會算帳,標準化廠房的集聚效應,還大大降低了供水供熱、保障房等各類配套的成本。

至今年上半年,建成的3833萬平方米“綠色”標準廠房,成功進創新創業型企業6038家。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通訊資訊、新能源、新材料、智慧製造等高加工度和高技術產業領域,它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

拋開智慧製造、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不談,連五金、箱包、中藥等傳統產業也在轉型升級,步入“高科技綠色跑道”。比如,箱包能定位、能充電,老虎鉗、打火機生產引入多條自動化生產線,中藥飲片接軌歐美先進工藝。

落子“惠工程”:就業扶貧只為“惠民生”

任何政策的實施,如果沒有讓百姓享受實惠,無疑也是失敗的。“135”工程給百姓帶來的一項最直接的受益就是就業,至今已新增就業近50萬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們知道2014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很多競爭力不強的企業經營困難,員工面臨裁員和失業。而湖南為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而實施“135”工程,在保障就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長沙市解決就業人數8.4萬人,湘潭市新增就業崗位約2萬個,岳陽市解決就業32850人,常德市解決就業崗位近3.4萬個……各地的就業資料,反映一個基本事實就是“135”工程有著超乎尋常的就業吸納能力。

在“惠民生”方面,“135”工程沒有缺席扶貧攻堅。它注重與精准扶貧工程相結合,加大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力度,將大湘西地區市州直管園區納入獎補範圍。截至今年5月,共向全省51個貧困縣下達獎補資金7.58億元,占全部獎補資金的33%,切實增強了脫貧攻堅合力。

慈利、新晃、江華、綏寧等貧困縣的園區,或吸引老鄉回鄉創業、或尋求與發達地區的合作發展飛地經濟、或利用本地優勢農業打造脫貧產業,很多貧困群眾因此脫貧摘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寶貴力量。

2年多時間,只是歷史長河的一瞬,而“135”工程實施的2年多時間對湖南卻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它給予了6000萬三湘兒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寶貴機會,砥礪奮進,從而轉換經濟發展動能,用創新創業來奠定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135”工程散播的“雙創”火種將繼續呈星火燎原之勢,推動湖南經濟持續健康向前發展。

紅網時刻記者 吳公然 長沙報導

抵禦市場風險,增強競爭實力。

“135”工程實施有一個現象,很多地方拋棄了傳統的招商引資思維,實行的是招商選資。以前園區招商,只要企業來投資,不管其屬於什麼類型的產業都會考慮。但現在很多“135”工程園區對不符合園區產業定位的企業,就算投資再大創稅再多也不要。

按照“增強產業集聚功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思路,各園區依託各自的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建鏈、補鏈、強鏈”,走集約化、集群化發展路子,增強園區產業配套能力,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在“135”工程中新形成的113條新產業鏈,833個新興優勢產業鏈項目,延鏈補鏈類的1064個產業項目中,無一不體現產業集聚的規劃精神,促推了一批產業集群式規模化發展。

其中長沙縣、桃源縣、邵東縣等地的創新創業園區,對於入園項目一律按行業分類落戶相應產業區,避免不同行業間的相互影響、雜亂無章,又有利於相同行業間的互助合作、組團發展。

湘潭縣青山皮鞋工業園、長沙雨花區機器人產業集聚區、邵東博宇箱包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就某個單一特色產業打造完整的產業鏈,非類企業禁止入園,集中力量把一個產業做細做深。

落子“綠工程”:轉型升級引領“綠發展”

“135”工程招商選資,除了要求引進與園區產業相關的企業外,還要引進污染低、技術先進的企業,建設園區生態文明。

但打鐵還要自身硬,要想招來鳳凰棲,必須栽好梧桐樹。在園區建設上,自身無“綠”,如何引來“綠”企?在“135”工程規劃之初,便首先考慮要在廠房建設上“綠起來”。

“135”工程實施細則要求在廠房建設上,按照綠色工業建築的要求,充分考慮建築全壽命週期內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需要,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生產、科研人員提供適用、健康、安全和高效的空間。

為節約每一寸土地,標準化廠房多層是普遍,單層是例外。據估算,“135”工程的實施,為全省節約土地至少15000畝以上,盤活閒置土地、推進低效利用建設用地二次開發13905畝。各園區管委會算帳,標準化廠房的集聚效應,還大大降低了供水供熱、保障房等各類配套的成本。

至今年上半年,建成的3833萬平方米“綠色”標準廠房,成功進創新創業型企業6038家。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通訊資訊、新能源、新材料、智慧製造等高加工度和高技術產業領域,它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

拋開智慧製造、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不談,連五金、箱包、中藥等傳統產業也在轉型升級,步入“高科技綠色跑道”。比如,箱包能定位、能充電,老虎鉗、打火機生產引入多條自動化生產線,中藥飲片接軌歐美先進工藝。

落子“惠工程”:就業扶貧只為“惠民生”

任何政策的實施,如果沒有讓百姓享受實惠,無疑也是失敗的。“135”工程給百姓帶來的一項最直接的受益就是就業,至今已新增就業近50萬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們知道2014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很多競爭力不強的企業經營困難,員工面臨裁員和失業。而湖南為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而實施“135”工程,在保障就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長沙市解決就業人數8.4萬人,湘潭市新增就業崗位約2萬個,岳陽市解決就業32850人,常德市解決就業崗位近3.4萬個……各地的就業資料,反映一個基本事實就是“135”工程有著超乎尋常的就業吸納能力。

在“惠民生”方面,“135”工程沒有缺席扶貧攻堅。它注重與精准扶貧工程相結合,加大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力度,將大湘西地區市州直管園區納入獎補範圍。截至今年5月,共向全省51個貧困縣下達獎補資金7.58億元,占全部獎補資金的33%,切實增強了脫貧攻堅合力。

慈利、新晃、江華、綏寧等貧困縣的園區,或吸引老鄉回鄉創業、或尋求與發達地區的合作發展飛地經濟、或利用本地優勢農業打造脫貧產業,很多貧困群眾因此脫貧摘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寶貴力量。

2年多時間,只是歷史長河的一瞬,而“135”工程實施的2年多時間對湖南卻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它給予了6000萬三湘兒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寶貴機會,砥礪奮進,從而轉換經濟發展動能,用創新創業來奠定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135”工程散播的“雙創”火種將繼續呈星火燎原之勢,推動湖南經濟持續健康向前發展。

紅網時刻記者 吳公然 長沙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