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曾經的膽小害羞鬼,怎麼成長為幼稚園裡的“大王”?

每當有人說起自己的孩子膽小害羞時,我特別感同身受,

因為我的孩子曾經也是這樣一個娃。寫下這段關於膽小鬼變大王的故事,與有同樣困惑的父母們共勉。

如果你在我家老大四歲前認識他,那麼你會留下這樣的印象:

從不與人打招呼,讓他叫叔叔阿姨,都是躲在我大腿後面;

如果有人來家裡做客,他第一時間躲窗簾後面,像小貓一樣,久久不露面;

平時出去一定要我緊緊跟隨,要是離開稍微遠一點,就坐立不安;

遊樂場看來很普通的項目,

他會嚇得一直在上面哭個不停,不願嘗試;

興趣班上課,其他孩子都不需要陪同時,我們還得尷尬地坐在一邊……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連我自己也這麼覺得,這個孩子或許就是非常內向的性格,從最開始努力要求他,到最後放棄了對他的“改造”。

這個故事還沒說完,如果你是現在認識他,你對他的印象可能會是:

會主動和大人打招呼,聊天;愛笑,活潑開朗;

能分清場合,在不同環境下,有時很安靜,有時也非常鬧騰;

有自己的見解,並且願意和大家分享;在面對一些自己覺得有把握的挑戰時,會毛遂自薦,自信滿滿去嘗試……

用幼稚園老師最近的回饋:“很像個小男子漢,陽光,懂道理,還喜歡問我是不是最愛他。

用好朋友的話說:“他可會說話了,他一講道理,我們全班同學都說不上來。”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現在是班裡的大王,和其他幾個好朋友輪流當大王!他們都聽我的,小朋友們都喜歡我,老師也喜歡我!”言語之間,全是滿滿的自信和力量感。

寫下這些對比的文字,我都會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都說三歲看老,可我的孩子生動地展示了什麼叫做“膽小鬼的逆襲”,雖然他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頭疼的時刻,

但他的這些成長和蓬勃向上的模樣,也讓我們感到開心和自豪。

回想起來,我們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比如送他去情商培訓課,或者刻意安排他和很多人去玩;但在這轉變的兩年多裡,我又覺得我們整個家庭做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就是從內心深處接納他的樣子,學會等待。

曾經,我會困惑,為什麼我和老公都是熱鬧人,而我的孩子那麼膽小,害羞,不敢嘗試新事物。

懷有這樣的失望,就會屢屢鼓勵他表現得大方一些,在各種細微之處探尋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夠好;甚至會在帶他出去玩時,因擔心尷尬而主動代替他去和別人說話。越是這樣“推”他,他反而越是膽小害怕,依賴我們,不願直接和別人交流。

直到有一天,我不再對這件事耿耿於懷,開始自然地順應他的節奏。

他不和人打招呼,我不會再感到尷尬,而是一笑了之;當他不願意嘗試新事物時,輕推一把,而他不願意時,立刻尊重他的意願停止嘗試;當他和別人面對面時,不會因為尷尬就搶著說,而是耐心等在一旁,等他慢慢說。再遇到過去感到失望或尷尬的情景時,孩子和我的緊張之感都慢慢消失了,而不知哪一天,他開始主動和遇到的人打招呼,甚至大聲呼喊。

期間,幼稚園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前後兩個幼稚園都是蒙氏為基礎,老師們在他不參與活動時,都很尊重他,讓他充分感受到了做自己的自由和安全。他曾經大半年都只是坐在外面看老師上課,哪怕現在有的課也不會特別積極去參與,但老師們給予他的永遠是尊重和鼓勵。

其次,學會鼓勵孩子,讓他慢慢積蓄力量。

關於鼓勵的語言表達,其實很簡單:

1)描述看到的具體事件和細節,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2)描述孩子的具體行為,並總結為一個詞。(源于《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於是我們全家都開始學習這個新的鼓勵方式,慢慢不再把“真棒,好厲害,你真好,你真乖”掛在嘴上,也不會因他的一個進步就大驚小怪感歎。更多是把具體的事情說出來,讓孩子既感受不到壓力,同時又被看到,被欣賞,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另一種鼓勵方式,是讓孩子去體驗自己力量的活動:

在家裡,爸爸經常和他玩打鬧遊戲,在大人故意裝笨的遊戲中,找到自己的信心。

在課外,給他報了武術班和網球課,讓他在學習武術和對打的過程中,一天天積蓄勇敢;在網球課基礎訓練中,變得越來越靈活有意識。

天氣好時,我們經常一家人去公園散步,在大自然中感受放鬆和自由。

以上所有的方式,都可以説明孩子找到力量感和自信心。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到自己身上。

育兒界頗為流行的一句話“育兒先育己”,講的是一個道理。最開始對育兒知識感興趣,是想學習怎麼應付孩子的種種問題,很快我就發現,再好的技巧用不出來也白學。為什麼用不出來,我下次該怎麼辦,當遇到問題時我怎麼才能保持和孩子聯結?

當這些問題開始浮現,就會在每次內心湧起生氣、失望、疲憊等情緒時,不是沖著孩子發火,而是去看到自己。一小步,又一小步,慢慢地,我成為了一個自信、平和又從容的媽媽,而孩子也不知不覺變得越來越自信。

這就是我們家“膽小鬼”變“大王”的故事,當我相信孩子自會順應生命的力量,成長為自己的模樣,那個“膽小鬼”的標籤就悄然從他身上飄落。

輕推一把,而他不願意時,立刻尊重他的意願停止嘗試;當他和別人面對面時,不會因為尷尬就搶著說,而是耐心等在一旁,等他慢慢說。再遇到過去感到失望或尷尬的情景時,孩子和我的緊張之感都慢慢消失了,而不知哪一天,他開始主動和遇到的人打招呼,甚至大聲呼喊。

期間,幼稚園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前後兩個幼稚園都是蒙氏為基礎,老師們在他不參與活動時,都很尊重他,讓他充分感受到了做自己的自由和安全。他曾經大半年都只是坐在外面看老師上課,哪怕現在有的課也不會特別積極去參與,但老師們給予他的永遠是尊重和鼓勵。

其次,學會鼓勵孩子,讓他慢慢積蓄力量。

關於鼓勵的語言表達,其實很簡單:

1)描述看到的具體事件和細節,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2)描述孩子的具體行為,並總結為一個詞。(源于《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於是我們全家都開始學習這個新的鼓勵方式,慢慢不再把“真棒,好厲害,你真好,你真乖”掛在嘴上,也不會因他的一個進步就大驚小怪感歎。更多是把具體的事情說出來,讓孩子既感受不到壓力,同時又被看到,被欣賞,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另一種鼓勵方式,是讓孩子去體驗自己力量的活動:

在家裡,爸爸經常和他玩打鬧遊戲,在大人故意裝笨的遊戲中,找到自己的信心。

在課外,給他報了武術班和網球課,讓他在學習武術和對打的過程中,一天天積蓄勇敢;在網球課基礎訓練中,變得越來越靈活有意識。

天氣好時,我們經常一家人去公園散步,在大自然中感受放鬆和自由。

以上所有的方式,都可以説明孩子找到力量感和自信心。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到自己身上。

育兒界頗為流行的一句話“育兒先育己”,講的是一個道理。最開始對育兒知識感興趣,是想學習怎麼應付孩子的種種問題,很快我就發現,再好的技巧用不出來也白學。為什麼用不出來,我下次該怎麼辦,當遇到問題時我怎麼才能保持和孩子聯結?

當這些問題開始浮現,就會在每次內心湧起生氣、失望、疲憊等情緒時,不是沖著孩子發火,而是去看到自己。一小步,又一小步,慢慢地,我成為了一個自信、平和又從容的媽媽,而孩子也不知不覺變得越來越自信。

這就是我們家“膽小鬼”變“大王”的故事,當我相信孩子自會順應生命的力量,成長為自己的模樣,那個“膽小鬼”的標籤就悄然從他身上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