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順治帝沒明白:朱元璋為何要海禁?明朝的海禁令為何兩禁兩放?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他治下的帝國不僅要提防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還要防患日本倭寇在沿海一帶進行的騷擾和掠奪,政局不算特別穩定。但是在封建統治下的中國,

那時有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系統,商品內部流通穩定,不需要外來商品對本國經濟的補充,所以讓朱元璋為了鞏固明朝政權的統治,下達了嚴厲的海禁令。

在洪武三年(1370年),為了掃除山東、浙江、福建濱海州縣的倭患,明太祖朱元璋下詔:“罷太倉黃渡市舶司”。

此後朱元璋又多次發佈禁外藩交通令,要求:“片板不許下海”!

永樂朝以後,隨著明朝海防的鞏固,軍力的增強,對倭寇造成了巨大的震懾力,沿海地區社會治安趨於穩定,朱元璋立下的“海禁令”漸漸鬆綁。明朝甚至以官方名義,派出鄭和率船隊航海,加強與亞非臨海諸國的聯繫。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從軍事打擊中恢復的倭寇再度來襲,嘉靖帝在登基不久後(1522年)便再度頒佈了嚴厲的海禁令:封鎖沿海各港口,銷毀出海船隻,斷絕海上交通。這次海禁的目的在於斷絕倭寇的補給。當時,凡違反禁令的官民,一律處以極刑。

到了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軍隊已基本剿滅來犯倭寇,時任福建巡撫的塗澤民上書朝廷,請求開放海市,允許合法經商(“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明穆宗禦准了徐澤民的奏摺,解除了海禁,允許貿易商“遠販東西二洋”,一大批走私商販開始合法的進行海上貿易。這次解禁史稱“隆慶開關”。

自此,民間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官辦的貿易實際上一直都存在),明朝的對外交流也出現了全面開放的格局。所以,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嘉靖帝下令海禁,主要是為了抵禦倭寇,當明朝兩次剿滅倭亂,解除危機之後,海禁政策就自然鬆綁了。明朝海禁令的兩禁兩放,並不是閉關鎖國,恰恰說明了明朝政權對外政策和交流的包容並舉。

只可惜,後來的清朝從明朝那裡只學會了禁,順治帝下達了十分嚴厲的“禁海令”,除了康熙時代短暫放鬆,整個清朝都執行閉關鎖國、唯我獨尊的政策,沒有真正領會明朝海禁的真正意圖和精髓所在。別忘了,明朝水師曾經可是世界第一的海軍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