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30多家網路媒體齊聚黔城 探尋“貴”地DNA

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貴州苗家姑娘

說起貴州,

映入眼簾可能有蘆笙舞、侗族大歌、苗族服飾……而這一系列的貴州“特產”還有著另一個特殊的標籤——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月的黔城秋高氣爽,網媒記者齊聚黔中大地,探尋這裡的民族精神“DNA”。

9月16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中國文化部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路傳播活動貴州行在貴陽市正式啟動。在為期6天時間,來自人民網、新華網、貴陽網等全國30多家媒體走進黎平、丹寨、雷山等地進行探訪體驗,

用圖文、視頻等方式展示貴州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既有特殊自然環境造就的天成之美,又有千年歷史文化厚植的人文之韻,作為幾大族群遷徙流轉之地,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樣式。

豐厚的文化遺存、多彩的民俗民風等各種元素交織融合在一起,使得貴州文化特色鮮明、魅力獨具。

山水貴客:貴州非遺“老酒”啟壇

古樸的少數民族村寨、名揚於世的“侗族大歌”、神秘莫測的蠟染、苗家姑娘伴歌起舞……貴州非遺的這桌“滿漢全席”漸漸顯露身形。

會說話就會唱歌的侗家人

非遺之旅第一站來到了黔東南州黎平縣的肇興侗寨。夜色漸漸來臨,侗寨的小廣場上人影綽綽,侗族的青年們聚在一起開始吟唱,刹那間如高山流水、沁人靈魂般和聲開始蔓延,沒有指揮,沒有伴奏,人們緩緩起舞。

“漢人有字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侗族的歌聲已經深深融入侗家人的生活、歷史。從古至今,兩千年來,這裡的歌聲代代口耳相傳,從未斷絕。

侗族作為中國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越人的後裔,主要生活在黔湘桂交匯的群山峻嶺之中,共有人口287萬人,其中貴州占49.5%。

農閒時節,黎平縣小黃村的侗人們在鼓樓中長坐,教歌學歌對歌的侗人不聞雞鳴不散。侗家人常常自豪地說:“我們會說話的,就會唱侗歌!”

山高穀深、地貌複雜,獨特的自然環境從前阻礙了貴州各民族與外界的交流,卻讓散落在大山深處極具史料價值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飾、節日習俗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

用蠟染記錄歷史的“丹寨人”

丹寨蠟染成品 來源/央廣網

銅刀作筆,蜂蠟為墨。身著民族服裝的苗族婦女手執銅質蠟刀,在素色的手織布上信手拈來。花鳥魚蟲和龍風水波經過妙手點染、精巧搭配後便躍然顯現成型,宛如一幅幅靜靜流淌的水墨畫。初見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央廣網記者便寫下了這段文字。

丹寨人把對生活的所有的美好想像、所有理想都寄託和染在這塊藍白相間的布匹之間。

正如丹寨蠟染基地培訓課堂的韋琴老師接受採訪說的“我們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故事,我們希望我們的思想會被更多人懂得。”

丹寨花草紙成品 / 張鵬攝

苗族婦女在蠟染中會通過神話故事來表達自己,幾乎畫出的每一個作品,是和神話故事相關的。也正因為苗族這種對於神聖儀式和祖先崇拜下的族群自覺行為和文化堅守,丹寨蠟染的技藝也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丹寨人”用手上的技藝拼接人類歷史的時光片斷中,如史詩般記錄著苗族的遷徙和各種古老傳說,還有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向世人表述曾經的存在價值和生活世界。

苗家醫藥“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天下第一苗寨”之稱的西江千戶苗寨裡,提到唐守成,鄉親們沒有人不知道他。他是寨子的鼓藏頭,也被人尊稱為“苗王”,非常受鄉親們尊重,在當地各村寨中地位非常高。

唐守成接受記者採訪 / 光明網

作為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醫藥肝炎療法代表性傳承人,唐守成從十幾歲開始學習苗藥,幾十年來掌握了苗藥治療肝炎在內的數十種疑難雜症的祖傳秘方。

在他的苗草堂裡,擺放著幾百種苗藥配方,唐守成從山上采回來的珍貴藥材放滿了屋子,散發著濃濃的草藥味,牆上掛滿了各地患者贈送的感謝錦旗。

幾十年來,唐守成熟悉各種苗藥配方及療效,每次給患者開藥,他用手精准地給患者抓好配方,告訴患者用法、用量。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很多人不遠萬里前來向唐守成尋醫問藥。

短短6天,貴州的“非遺”之旅又怎盡興!

在貴陽清鎮一帶的四印苗女性還部分保留著在夜晚績麻、掄線、紡線、煮麻、洗麻、牽、織衣、挑花、繪蠟花。他們把生活繡進一針一線。

《亞魯王》劇照 / 資料圖

在麻山地區一帶的苗族至今仍有歌師唱誦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他們相信靈魂在唱誦中能跟追隨祖先亞魯王回到故土。

諸多種種......

據統計,貴州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名錄85項140處,省級名錄561項709處,市、州級名錄1000多項,縣級名錄4000多項。

網言網語話非遺 探索傳播新路徑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路傳播活動貴州行期間,編輯記者們更是各顯神通,充分通過圖文報導、網路直播、短視頻、全景VR展示、H5作品、無人機航拍等報導形式報導非物質文化遺產,親身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用網言網語傳播“非遺”、傳承“非遺”。

網媒記者正在採訪

活動前,網媒相繼推出“非遺”宣傳片及H5作品造勢,迅速在網上形成傳播熱潮。《這些烙印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符號》宣傳片向世界展現當代中國的大美大善大愛,震撼人心;當代先鋒網的H5作品《30多家媒體打CALL貴州非遺》,生動活潑地解答了貴州“非遺”有多吸引人、有多精彩,讓網友身臨其境。

活動中,短視頻、無人機航拍作品精彩紛呈,更立體更直觀的報導方式讓新聞作品有更強的真實性和說服力。新華炫聞的《非遺故鄉肇興侗寨航拍》全景式展示肇興侗寨的恢弘和美麗;人民網的《“非遺週末聚”活動周周不間斷》短視頻現場展示特色美食及“非遺”技藝。人民網的董子龍說,不論是歌舞還是刺繡、蠟染、造紙等工藝,在網路時代,視頻比圖文有更好的傳播效果。

卻讓散落在大山深處極具史料價值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飾、節日習俗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

用蠟染記錄歷史的“丹寨人”

丹寨蠟染成品 來源/央廣網

銅刀作筆,蜂蠟為墨。身著民族服裝的苗族婦女手執銅質蠟刀,在素色的手織布上信手拈來。花鳥魚蟲和龍風水波經過妙手點染、精巧搭配後便躍然顯現成型,宛如一幅幅靜靜流淌的水墨畫。初見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央廣網記者便寫下了這段文字。

丹寨人把對生活的所有的美好想像、所有理想都寄託和染在這塊藍白相間的布匹之間。

正如丹寨蠟染基地培訓課堂的韋琴老師接受採訪說的“我們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故事,我們希望我們的思想會被更多人懂得。”

丹寨花草紙成品 / 張鵬攝

苗族婦女在蠟染中會通過神話故事來表達自己,幾乎畫出的每一個作品,是和神話故事相關的。也正因為苗族這種對於神聖儀式和祖先崇拜下的族群自覺行為和文化堅守,丹寨蠟染的技藝也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丹寨人”用手上的技藝拼接人類歷史的時光片斷中,如史詩般記錄著苗族的遷徙和各種古老傳說,還有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向世人表述曾經的存在價值和生活世界。

苗家醫藥“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天下第一苗寨”之稱的西江千戶苗寨裡,提到唐守成,鄉親們沒有人不知道他。他是寨子的鼓藏頭,也被人尊稱為“苗王”,非常受鄉親們尊重,在當地各村寨中地位非常高。

唐守成接受記者採訪 / 光明網

作為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醫藥肝炎療法代表性傳承人,唐守成從十幾歲開始學習苗藥,幾十年來掌握了苗藥治療肝炎在內的數十種疑難雜症的祖傳秘方。

在他的苗草堂裡,擺放著幾百種苗藥配方,唐守成從山上采回來的珍貴藥材放滿了屋子,散發著濃濃的草藥味,牆上掛滿了各地患者贈送的感謝錦旗。

幾十年來,唐守成熟悉各種苗藥配方及療效,每次給患者開藥,他用手精准地給患者抓好配方,告訴患者用法、用量。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很多人不遠萬里前來向唐守成尋醫問藥。

短短6天,貴州的“非遺”之旅又怎盡興!

在貴陽清鎮一帶的四印苗女性還部分保留著在夜晚績麻、掄線、紡線、煮麻、洗麻、牽、織衣、挑花、繪蠟花。他們把生活繡進一針一線。

《亞魯王》劇照 / 資料圖

在麻山地區一帶的苗族至今仍有歌師唱誦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他們相信靈魂在唱誦中能跟追隨祖先亞魯王回到故土。

諸多種種......

據統計,貴州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名錄85項140處,省級名錄561項709處,市、州級名錄1000多項,縣級名錄4000多項。

網言網語話非遺 探索傳播新路徑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路傳播活動貴州行期間,編輯記者們更是各顯神通,充分通過圖文報導、網路直播、短視頻、全景VR展示、H5作品、無人機航拍等報導形式報導非物質文化遺產,親身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用網言網語傳播“非遺”、傳承“非遺”。

網媒記者正在採訪

活動前,網媒相繼推出“非遺”宣傳片及H5作品造勢,迅速在網上形成傳播熱潮。《這些烙印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符號》宣傳片向世界展現當代中國的大美大善大愛,震撼人心;當代先鋒網的H5作品《30多家媒體打CALL貴州非遺》,生動活潑地解答了貴州“非遺”有多吸引人、有多精彩,讓網友身臨其境。

活動中,短視頻、無人機航拍作品精彩紛呈,更立體更直觀的報導方式讓新聞作品有更強的真實性和說服力。新華炫聞的《非遺故鄉肇興侗寨航拍》全景式展示肇興侗寨的恢弘和美麗;人民網的《“非遺週末聚”活動周周不間斷》短視頻現場展示特色美食及“非遺”技藝。人民網的董子龍說,不論是歌舞還是刺繡、蠟染、造紙等工藝,在網路時代,視頻比圖文有更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