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內蒙古沃野看秋收:種好地還得靠科技

秋收在即,河套大地一派豐收景象。最近幾天,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頭道橋鎮聯增村的一片農田裡,30多個忙碌的身影出現得比農民早、回去得比農民遲。他們是旗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

每天都要對試驗田裡成熟的玉米、葵花進行採樣。

推廣中心肥料股股長劉宇傑說,採樣、測產是為對比各種試驗方法下,哪種產量更高、用的化肥更少,農業種植如何更加環保、高質、高效,以便為全旗乃至自治區的控肥增效工作提供依據。

據瞭解,為貫徹落實國家農業部"化肥零增長"目標,2015年,自治區農牧業廳率先開展以控肥增效為主要內容的"四控行動",試點選建在聯增村,由自治區土肥站牽頭,聯合市、旗推廣中心三級共同實施。內容包括減少化肥使用量、秸稈還田、使用新型肥料、水肥一體化、鹽鹼地改良、減少農藥使用量、綠色防控等等。試驗示範主要在小麥、玉米、向日葵、青椒、番茄等品種中開展。

為確保工作順利開展,杭錦後旗將控肥增效工作列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政府"一把手"工程,制定出臺了《杭錦後旗控肥增效2015-2020年建設規劃和各年度實施方案》。工作組制定了的工作方案及五項承諾和六要六不要工作紀律,要求駐村蹲點在園區,

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年均蹲點時間不低於100天,做到分工協作,責任到人、任務到崗,保障了零增長行動扎實有序開展。

3年來,控肥增效試點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2016年,全旗控肥增效應用面積達到22萬畝,化肥用量減少30%,增施農家肥、秸稈還田後畝均產量增加10%,訂單收購價格提升20%,畝均增效270元;化肥利用率提高8-10%,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有效利用,可降解地膜得到示範推廣,

生態環境、生產環境有效恢復。今年,應用面積達到了40萬畝,占全旗耕地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

據旗推廣中心主任魏玉海介紹,今年6月,國家農業部農技中心和耕地品質保護中心也參與進來,形成了四級聯創、全面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的令人振奮的工作局面。內容更加豐富,上級專家的科技水準和方法更加科學、全面、嚴謹,必將把杭錦後旗農業發展推向更高的發展水準。

58歲的農民曹明恒家5畝鹽鹼地今年被納入試驗範圍。他高興地說:"葵花明顯比以前飽滿了不少,結實率也更高了。看來,種好地還得靠科技!"

因為患有過敏性鼻炎,劉宇傑是全副武裝--防霧霾口罩、墨鏡、帽子,其他不少工作人員也都戴著帽子口罩。一位工作人員說,地裡塵土很大,玉米葉子刮得臉生疼。一大早大家就從旗政府所在地陝壩鎮搭車過來,天黑才能回去。採樣完成,下一步測產還需要大量嚴謹細緻的工作。

內蒙古農業大學二年級碩士研究生王建陽是自治區土肥站派駐的工作人員,今年是他在園區工作的第二個年頭。他說,在這裡一邊可以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一邊也可以從實踐中學習提高。農業工作雖然辛苦,既然幹了,就想幹好,農業還是大有可為的。曬得黝黑的他雖然面容清瘦,說話聲音不高,但是難掩一股蓬勃的朝氣。

一位工作人員說,地裡塵土很大,玉米葉子刮得臉生疼。一大早大家就從旗政府所在地陝壩鎮搭車過來,天黑才能回去。採樣完成,下一步測產還需要大量嚴謹細緻的工作。

內蒙古農業大學二年級碩士研究生王建陽是自治區土肥站派駐的工作人員,今年是他在園區工作的第二個年頭。他說,在這裡一邊可以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一邊也可以從實踐中學習提高。農業工作雖然辛苦,既然幹了,就想幹好,農業還是大有可為的。曬得黝黑的他雖然面容清瘦,說話聲音不高,但是難掩一股蓬勃的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