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內蒙古推廣秸稈顆粒燃料和光伏發電板 助力鄉村山清水秀

國際線上報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巴拉格歹鄉良種場村,有84戶人家,316人。記者近日在良種場村採訪時瞭解到,這個村子去年的人均年收入達到12000元人民幣,是巴拉格歹鄉第一個實現整村脫貧的村子。

而且,脫貧之後,良種場村又變秸稈為顆粒燃料,並率先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板。清潔能源的使用,使良種場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山清水秀。

良種場村全貌

巴拉格歹鄉在蒙語中是有柳樹的地方,良種場村也是因為土地適合培育良種而得名。

三年前,也就是2014年,經過精准識別,良種場村的貧困戶是50戶共169人,貧困比例比較高。三年來,村裡相繼成立了養殖合作社、種植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村民不僅有了每年保底和分紅的收入,還可以通過務工掙錢。2016年底,良種場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2000元,50戶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良種場村也成為巴拉格歹鄉第一個實現整村脫貧的村子。

良種場村支書逄學文

能邁過脫貧這道檻,村裡人都說因為村支書逄學文腦子活、有辦法,村子變成現在的樣子他功不可沒。村裡三個合作社在生產和功能上相輔相成,形成了脫貧產業鏈。三年來,逄學文天天忙活的事,就是這三個產業鏈。現在,村子實現了整村脫貧,

逄書記又在琢磨了:如何防止村民脫了貧又返貧?如何讓村裡合作社產能更多,讓村民收入持續增加?

每年春天,村民都會把地裡的秸稈堆在一起焚燒,各家各戶也都會留下一些,堆起高高的秸稈垛子,留著在冬天當柴火取暖做飯。逄學文看著燒秸稈的濃煙,又看看農機合作社院裡加工飼料的大機器,有了新想法。他說。“眼瞅著能用的東西白白浪費了,又造成了環境污染,

我們就考慮能否把秸稈集中利用起來。我們原來想以秸稈來做飼料,飼料化只能用一部分,不可能全部解決。通過一冬天的試驗,發現秸稈燃燒也很好,這樣還可以把它燃料化,再用一部分,達到廢物利用的效果。”

逄書記把秸稈放入加工飼料的機器中,做成顆粒狀,再試驗燃燒效果。多次試驗後,秸稈顆粒燃料新鮮出爐了。很快,他又對清潔灶具做起了試驗。

清潔能源灶具

逄書記買來可以燃燒秸稈的灶具,把自己家的爐子換成了清潔小鍋爐。他告訴記者,這種爐子燃燒充分,冒的是藍火苗,完全滿足家裡取暖、做飯的要求,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5年,全智慧控制溫度、燃燒、過濾廢氣以及自動加料。村裡普通農戶可以放心操作,12小時只需要添加一次燃料,比傳統的煤爐更加省心。

一個100平米的房子,一個冬天需要秸稈燃料約2-3噸,相比較大量的秸稈堆在院裡,這種顆粒狀的燃料非常節省空間,一個編織袋裝50公斤,可以使用2-3天。而且這種燃料在村裡的合作社就可以生產,隨用隨取,不用在家中大量存放。

秸稈顆粒燃料

逄書記自豪地說,秸稈顆粒燃料改變了老百姓傳統的燒秸稈取暖做飯的方式,也使村裡更加整潔淨。田地裡每年產生的大量秸稈在村外加工飼料的機器上進行加工,就可以不進村了,讓村子看起來就像城區一樣。

巴拉格歹鄉環保工作負責人王國輝說,秸稈不進村不僅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對農村防火和消防安全也有很大的幫助。他說,“現在村民亂堆秸稈的習慣得到改善了,對咱們防火有好處,有時秋天村裡一家著火,火燒連營,人身財產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環境也得到整治了。”

良種場村已經全部使用太陽能路燈

冬天村裡燒火做飯取暖的能源問題解決了,夏天用電的問題逄書記心裡也有了計畫,那就是結合村子日照充分的優勢,發展中國政府正在全力推廣的一種扶貧模式——太陽能光伏發電板。

近幾年,巴拉格歹鄉因為線路改造,再加上大部分線路都架在空中,一遇到大風天就經常停電,耽誤村民的生產生活,而光伏發電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良種場村地勢平坦,周圍沒有高山,白天日照充足,適合發展光伏發電。光伏發電板直接安裝在村民家屋頂上,不占家中有用空間,發電沒有聲音,沒有污染,而且用手機就可以設置發電資料,特別適合説明無勞動能力,或缺乏勞動能力的家庭創造效益。逄學文說:“這個給老百姓帶來的便利太大了。一般農戶按每個月100塊錢電費計算,每年就需要1200元,安裝光伏發電板以後,不僅解決了老百姓自己用電的問題,過剩的電量還可以通過電網予以出售。如果將光伏發電板發的電全部出售的話,每年效益至少可以達到2000元以上。”

從創新的秸稈顆粒燃料到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從村民冬天的做飯取暖到夏天的生產生活用電,逄學文這個村支書,用他的鑽研和創新精神,帶領良種場村的村民不僅脫了貧,還用上清潔能源,把這個北方多風多沙的村子建設得更加美麗。在良種場村,村民楊桂楓和杜小明這樣評價他們的逄書記。楊桂楓說:“在我們百姓有什麼水電等生活上的問題的時候,書記都能及時幫我們解決,每天書記都很忙,為了村裡大事小事忙裡忙外,我們都看在眼裡。”

杜小明說:“在(巴拉格歹)鄉里,大家都說逄書記腿是最快的一個,有什麼事情,接到什麼指令,馬上抬腿就走。再一個,逄書記是最黑的一個書記,他的臉是最黑的,之所以這麼黑就是在外面為群眾奔波曬出來的,在外面風吹日曬臉非常黑,大家都叫他黑書記。”

在蒙語中,巴拉格歹鄉是有柳樹的地方,良種場村也是因為這裡的土地適合培育優良品種而得名。在擺脫貧困、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逄學文和村裡人都明白,他們現在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子孫後代一直生活在適合培育良種的土地上,生活在內蒙古東部那個有柳樹的地方。

12小時只需要添加一次燃料,比傳統的煤爐更加省心。

一個100平米的房子,一個冬天需要秸稈燃料約2-3噸,相比較大量的秸稈堆在院裡,這種顆粒狀的燃料非常節省空間,一個編織袋裝50公斤,可以使用2-3天。而且這種燃料在村裡的合作社就可以生產,隨用隨取,不用在家中大量存放。

秸稈顆粒燃料

逄書記自豪地說,秸稈顆粒燃料改變了老百姓傳統的燒秸稈取暖做飯的方式,也使村裡更加整潔淨。田地裡每年產生的大量秸稈在村外加工飼料的機器上進行加工,就可以不進村了,讓村子看起來就像城區一樣。

巴拉格歹鄉環保工作負責人王國輝說,秸稈不進村不僅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對農村防火和消防安全也有很大的幫助。他說,“現在村民亂堆秸稈的習慣得到改善了,對咱們防火有好處,有時秋天村裡一家著火,火燒連營,人身財產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環境也得到整治了。”

良種場村已經全部使用太陽能路燈

冬天村裡燒火做飯取暖的能源問題解決了,夏天用電的問題逄書記心裡也有了計畫,那就是結合村子日照充分的優勢,發展中國政府正在全力推廣的一種扶貧模式——太陽能光伏發電板。

近幾年,巴拉格歹鄉因為線路改造,再加上大部分線路都架在空中,一遇到大風天就經常停電,耽誤村民的生產生活,而光伏發電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良種場村地勢平坦,周圍沒有高山,白天日照充足,適合發展光伏發電。光伏發電板直接安裝在村民家屋頂上,不占家中有用空間,發電沒有聲音,沒有污染,而且用手機就可以設置發電資料,特別適合説明無勞動能力,或缺乏勞動能力的家庭創造效益。逄學文說:“這個給老百姓帶來的便利太大了。一般農戶按每個月100塊錢電費計算,每年就需要1200元,安裝光伏發電板以後,不僅解決了老百姓自己用電的問題,過剩的電量還可以通過電網予以出售。如果將光伏發電板發的電全部出售的話,每年效益至少可以達到2000元以上。”

從創新的秸稈顆粒燃料到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從村民冬天的做飯取暖到夏天的生產生活用電,逄學文這個村支書,用他的鑽研和創新精神,帶領良種場村的村民不僅脫了貧,還用上清潔能源,把這個北方多風多沙的村子建設得更加美麗。在良種場村,村民楊桂楓和杜小明這樣評價他們的逄書記。楊桂楓說:“在我們百姓有什麼水電等生活上的問題的時候,書記都能及時幫我們解決,每天書記都很忙,為了村裡大事小事忙裡忙外,我們都看在眼裡。”

杜小明說:“在(巴拉格歹)鄉里,大家都說逄書記腿是最快的一個,有什麼事情,接到什麼指令,馬上抬腿就走。再一個,逄書記是最黑的一個書記,他的臉是最黑的,之所以這麼黑就是在外面為群眾奔波曬出來的,在外面風吹日曬臉非常黑,大家都叫他黑書記。”

在蒙語中,巴拉格歹鄉是有柳樹的地方,良種場村也是因為這裡的土地適合培育優良品種而得名。在擺脫貧困、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逄學文和村裡人都明白,他們現在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子孫後代一直生活在適合培育良種的土地上,生活在內蒙古東部那個有柳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