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開複:我不要乖小孩!培養孩子,請遵循這十個原則

近期很多人都被《爸爸去哪兒5》裡陳小春的兒子Jasper迅速圈粉,以至於第一集播出,兩人就雙雙上了熱搜。

其中有一段,陳小春嫌棄兒子走得慢,做事又不專注,忍不住在鏡頭前暴怒,

罵了Jasper一句,聲音之恐怖,隔著螢幕都感受到他的怒火。

而Jasper非但哭,也沒有生氣,還拿著擴音喇叭,朝著發脾氣的陳小春"頂嘴":你可以停止生氣了嗎?

陳小春一聽,整個人都軟了,生氣的樣子沒能堅持多久,向兒子道歉說:“對不起!”

這個片斷不僅陳小春受到震撼,

表示"永遠也忘不了這段對話,會反省對待孩子的態度",同時也真的深深震撼了很多父母。

有研究表明,反抗性強的孩子生存能力更強,因為他們更有判斷力。研究將2~5歲的孩子分為兩組,一組是家長眼裡的反抗寶寶,另一組則是溫順乖寶寶。追蹤發現,反抗寶寶長大後,80%具有較強的判斷力,不依附他人。而乖寶寶中,只有24%長大後相對獨立,其他的往往依賴性很強。

其實,明星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普通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難免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而作為同屬“父母”這個職位、同樣望子成龍的我們,該用什麼樣方式來教育孩子呢?

前段時間李開複也曾經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培養孩子的十個原則:

1、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從小到大聽到父母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年齡再大,你在父母眼裡永遠是孩子!

這句話體現出來的不僅是父母對孩子深沉的愛,

更是中國式父母對待孩子的一種態度。

兒行千里母擔憂,可是作為父母需知道,真正給予孩子最好的,不僅僅是優越的物質生活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更是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己解決事情的能力。

讓孩子適當的經歷失敗,在失敗中汲取經驗。而父母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幫助他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麼做,以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2、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成為自己的主人。

也許你很確定這件事該怎麼做,但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選擇,獨立做決定。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並不意味著放縱,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是非觀還沒有完全明確,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試著讓自己自行選擇,自主安排,

也許有些事他做的是錯誤的決定,但他會從錯誤的決定中得到教訓,從而改變觀點,這比父母說無數次正確的指導要有效得多。

2015年,李開複的小女兒想要從事冷門的攝影行業,他在臉書上表態:在充滿挑戰的時代,更重要的是充實自己學習的能力,分析瞭解自己的選擇,並追隨自己的興趣和專長。

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父母可以指導,但決定在於他自己。而且無論如何,他自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到底。

3、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

劉墉曾說過:“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後來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

父母可以從大方向指導孩子,比如:你把自己房間整理乾淨,這是你的責任。而不是一味的埋怨:你看,房間又被你弄得亂七八糟了。

對孩子一定要做到多指導、少批評。

4、培養和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記憶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大約十來歲的時候,有一次和父親一起看報紙,看到其中一個問題我不明白,當時就問父親為什麼會這樣。父親大概是嫌我打擾他看報紙,就對我吼著:小孩子懂什麼,跟你說了你也不明白。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問過父親什麼問題,即便是不懂,也不了了之。

5、要信任孩子。

我們總是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累著,怕孩子不會做,但卻忽略了,信任比任何懲罰更能激起孩子的責任心。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他素以負責著名。他曾經說過:我母親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生受用不盡,那就是信任。

他小時候在學校犯了錯,媽媽甚至沒有責備他,只是溫和的看著他驚恐的眼睛對他說:“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

6、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教育孩子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相信每個家庭中電視對孩子都有無可抵擋的誘惑力,我家孩子也是一樣,但我並沒有直接否定她不能看,而是告訴她,如果她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功課都做完,周日就允許她看兩個小時電視。

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交給孩子。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還讓孩子為自己的興趣更加努力。

7、不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孩子的懶惰、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決不能懲罰孩子的失敗。

要讓孩子知道,失敗並不是他的錯,這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從失敗中汲取經驗,鼓勵孩子在失敗中學會堅強。

8、不要說教。

讓孩子自己去經歷事情,保持自己的判斷力。如果孩子相信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自己的判斷力。但如果孩子不相信你的說教,他可能會叛逆,或者不信任你。

9、生活上的事不包辦代替。

從小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包辦,不代替。除了可以培養他的動手、動腦能力,還可以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10、給孩子機會對你說“不”。

陳小春的兒子勇敢的對他說了“不”,讓陳小春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反思,及時改正。

生活中有了不同意見,鼓勵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他"有了委屈你就喊出來"。此時,孩子如果一條又一條講出自己為什麼反對,即是瞭解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好契機,同時也是一個訓練他表達自我的好機會。而且在跟你理論的過程當中,孩子也在不停的動腦去思考、想盡辦法組織語言去表達。

應采兒曾說過:“我會要求孩子自己收拾房間,然後給他20元,希望他明白賺錢不容易。我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有一技之長,無論我們留多少錢給錢,他也要有智慧才會擁有自己的幸福人生。如果他像某些富二代那樣亂花錢,我會狠狠教訓他。”

而從第一集看來,應采兒的教育很成功,Jasper這個小紳士,已經長成了一個有自己獨立想法的小暖男。

作為普通人家的父母,我們更要懂得,不要總想著給孩子留下財富,而是怎樣把孩子變成財富!

他自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到底。

3、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

劉墉曾說過:“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後來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

父母可以從大方向指導孩子,比如:你把自己房間整理乾淨,這是你的責任。而不是一味的埋怨:你看,房間又被你弄得亂七八糟了。

對孩子一定要做到多指導、少批評。

4、培養和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記憶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大約十來歲的時候,有一次和父親一起看報紙,看到其中一個問題我不明白,當時就問父親為什麼會這樣。父親大概是嫌我打擾他看報紙,就對我吼著:小孩子懂什麼,跟你說了你也不明白。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問過父親什麼問題,即便是不懂,也不了了之。

5、要信任孩子。

我們總是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累著,怕孩子不會做,但卻忽略了,信任比任何懲罰更能激起孩子的責任心。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他素以負責著名。他曾經說過:我母親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生受用不盡,那就是信任。

他小時候在學校犯了錯,媽媽甚至沒有責備他,只是溫和的看著他驚恐的眼睛對他說:“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

6、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教育孩子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相信每個家庭中電視對孩子都有無可抵擋的誘惑力,我家孩子也是一樣,但我並沒有直接否定她不能看,而是告訴她,如果她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功課都做完,周日就允許她看兩個小時電視。

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交給孩子。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還讓孩子為自己的興趣更加努力。

7、不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孩子的懶惰、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決不能懲罰孩子的失敗。

要讓孩子知道,失敗並不是他的錯,這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從失敗中汲取經驗,鼓勵孩子在失敗中學會堅強。

8、不要說教。

讓孩子自己去經歷事情,保持自己的判斷力。如果孩子相信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自己的判斷力。但如果孩子不相信你的說教,他可能會叛逆,或者不信任你。

9、生活上的事不包辦代替。

從小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包辦,不代替。除了可以培養他的動手、動腦能力,還可以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10、給孩子機會對你說“不”。

陳小春的兒子勇敢的對他說了“不”,讓陳小春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反思,及時改正。

生活中有了不同意見,鼓勵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他"有了委屈你就喊出來"。此時,孩子如果一條又一條講出自己為什麼反對,即是瞭解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好契機,同時也是一個訓練他表達自我的好機會。而且在跟你理論的過程當中,孩子也在不停的動腦去思考、想盡辦法組織語言去表達。

應采兒曾說過:“我會要求孩子自己收拾房間,然後給他20元,希望他明白賺錢不容易。我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有一技之長,無論我們留多少錢給錢,他也要有智慧才會擁有自己的幸福人生。如果他像某些富二代那樣亂花錢,我會狠狠教訓他。”

而從第一集看來,應采兒的教育很成功,Jasper這個小紳士,已經長成了一個有自己獨立想法的小暖男。

作為普通人家的父母,我們更要懂得,不要總想著給孩子留下財富,而是怎樣把孩子變成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