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朱嘯虎喊話合併,但ofo卻對摩拜沒有什麼興趣

國內互聯網行業裡,巨頭間的合併、聯姻現象越來越頻繁,

正是因為這一慣性思維的存在,這兩天,當ofo的天使投資人朱嘯虎喊話“ofo和摩拜只有合併,才能盈利”時,外界都在猜測,當年滴滴與快的、Uber,美團與點評,58同城與趕集,類似這樣的一幕很有可能在共用單車領域再次上演,並為共用單車市場的競爭劃上一個句號。但這會成為現實嗎?我們認為,這可能僅僅是圍觀群眾的一廂情願罷了,共用單車的ofo與摩拜暫時還沒有合併的意願,
而ofo對摩拜可能更沒有什麼興趣。

因為這三點,ofo對合併摩拜並沒有興趣

曾投資過滴滴、ofo等明星企業,向來以兇狠風格著稱,朱嘯虎在投資圈封了神後,一度被投資圈兒的人奉為獨角獸捕手,風頭超過了紅杉的沈南鵬、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和經緯創投的張穎。因此,外界對朱嘯虎的態度比較看重,認為代表了資本的力量,會影響所投資企業的走向。但其實在共用單車這一賽道上,

朱嘯虎的聲音和態度早已經式微了。去年,他就喊出了“3個月結束共用單車戰鬥”的話,而後與馬化騰在微信朋友圈就單車智能鎖“互懟”,如今,又放出“ofo與摩拜合併才能盈利”的煙霧彈,這種亂點鴛鴦譜還有點前後矛盾的說辭,業界裡的人早就一笑置之了。

就連朱嘯虎所投資的企業ofo,對這一消息也並不感冒。印象中,早在朱嘯虎放話前,就傳出ofo可能與摩拜合併的傳言,而後不了了之。

中間有一次ofo創始人戴威與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同框”拍照,又引發了一波猜測。但實際上這些都是推測,雙方壓根就沒接觸過,更談不上“合併”。而且ofo貌似對摩拜一點也不感興趣,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有三個理由:

一是,ofo創始人戴威6月底參加世界經濟論壇,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說,ofo年底將實現國內盈利,2018年會實現海內外全面盈利。屆時,ofo將真正進入正軌,不再靠砸錢過日子。

顯然,戴威說這話並非沒有依據。目前來看,ofo與摩拜的單車投放量和每日訂單數相差並不大,雖然沒有特別權威的資料,但2500萬的日均訂單量和800萬的單車投放數量,兩者都在這一區間內。但從投放成本看,ofo由於單車成本要低得多,最初僅為300元左右,而摩拜則高達1000元以上,所以ofo最早盈利是合乎情理的。

二是,市場份額上,ofo已然處於領先地位,形成了對摩拜的碾壓態勢。戴威曾說過,

年底要把單車的投放量提升到2000萬,把單車看作一個絕對的增量市場,以此來形成對競爭對手的打壓之勢。艾瑞1-8月資料顯示,ofo月度總使用次數在2月超越摩拜後,已連續7個月大幅度領先摩拜。最新的8月資料顯示,ofo月度總使用次數178455.1萬次,摩拜為82752.39萬次。另一家資料分析機構艾媒諮詢的報告同樣顯示,ofo在7月的活躍使用者規模占比為4.47%,排名總榜單第70名,位居共用單車第一;摩拜活躍使用者規模占比為2.72%,排名總榜單的第102名,與ofo存在一定差距。顯然,ofo份額還在持續提升,自然對高溢價合併摩拜不感興趣。

三是,通常來說,合併的事,往往缺錢一方更著急,因為再耗下去,又沒有盈利,很容易進入無米下鍋的境地。對比兩者的話,ofo貌似並不缺錢,還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巨額融資。9月24日, ofo聯合創始人楊品傑透露過,公司正在展開新一輪融資,計畫籌集資金超過10億美元,有望打破共用單車融資新記錄,估值也升到30億美元。有消息稱,ofo新一輪融資將由日本軟銀領投。試想,摩拜所有融資輪數加起來的總額也就10億美元左右,ofo一旦提前拿到融資,很容易改變雙方膠著的競爭格局,明顯對摩拜不利。在這一態勢下,ofo去合併摩拜,相當於拯救了摩拜,邏輯上說不通。

外部因素也不支持,共用單車不是打車軟體

當然,這只是從ofo自身的內部因素來分析,ofo並沒有走到必須“合併摩拜”的那一步,反而自主發展下去更有利。而從外部的市場環境來看,共用單車也不是“燒錢停不下來而必須合併”的行當。

談到這一點,人們很容易將滴滴、Uber的合併案例當做參照物,認為ofo、摩拜只有“合併”的一條路,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兩個市場相去甚遠。一方面,共用單車市場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現金補貼的“閉環”玩法,ofo和摩拜除了各地“開城”需要一次性投入單車投放成本外,後續運營階段,對資金的消耗並不大。當年滴滴與Uber、滴滴與快的一個月燒掉數十億元補貼司機和乘客,這在共用單車身上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最新的共用單車調控政策顯示,各地城市開始對共用單車總量進行控制。9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下發通知,暫停在北京新增投放共用自行車,之前上海、廣州、深圳、武漢等11個城市相繼限制新增單車投放,要求各區根據容納量和車輛維護停放秩序,即時調控企業投放數量和節奏。

以上兩大因素決定了,共用單車不會出現持續大規模燒錢的行為。何況,與打車軟體比,ofo和摩拜手裡還握著不菲的押金,這也是一筆不斷增值的財富,能緩解資金消耗的壓力。因此,市場競爭環境並不支持兩者必須在一起的論調。

相比“合併”,運營效率的提升和成本上的降低,才是共用單車下一輪競爭的關鍵。今年8月3日,交通部等10部門共同發佈了《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各城市應制定車輛投放機制,增加停車點位,統籌發展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指導意見提倡採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賃服務,有效規範單車亂停亂放行為和區域投放數量控制機制,推廣應用電子圍欄等技術,實行智慧化的調度和運營。此外,共用單車走向盈利,精細化運營是必走的一步棋,不僅關乎用戶體驗,也決定了成本線的高低。可見,政策層面和商業本質上,都需要共用單車從粗放式運營過渡到更細細微性的模式中去。

所以說,在完成新一輪運營上的“躍遷”前,ofo和摩拜還有一場運營的硬仗要打。道理就如電商所在的零售業態,還是要回歸到商業本質上去,效率的提升與成本的降低,這是互聯網給傳統商業帶來的最大的價值。這方面,共用單車領域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挖掘。

只不過,ofo與摩拜有不同之處,摩拜在產品設計上花了很多精力,單車成本相當高,通過運營實現盈利的難度要大很多。ofo如果與摩拜合併的話,就會“背負”起更高的成本,這是ofo可能沒有興趣聯姻摩拜的另一層原因。今日頭條上一篇標題為《ofo合併摩拜?這麼虧本的生意恐怕ofo不會幹》的文章觀點認為,“從成本來看,合併摩拜只是徒增負擔。在摩拜的“重資產”模式下,每輛單車成本均在1000元左右。目前摩拜投放量已超過700萬輛,每輛成本按1000元計算,總計超過70億人民幣。新規規定,共用單車需三年更換,這意味著三年以後,至少又是70多個億的投入。相對于幾百元成本的ofo來說,合併摩拜,只會增加高昂的成本,拖累其盈利。”這一說法雖然有些偏頗,但事實可能的確如此。

投資方的態度很重要,騰訊、阿裡還不想休戰

朱嘯虎雖然是ofo天使投資人的角色,但其實經過數輪融資後,朱嘯虎的態度和話語權早已沒有多大份量,更不能左右單車市場的發展方向。投資機構僅僅是跟著大佬一起賺錢的“掮客”,對他們來說,可能及早退出,能得到高額回報就可以,不會顧及共用單車的未來。但事實上,共用單車地盤上的戰爭已經不再是兩家企業間的“對抗賽”,ofo拿到7億美元的E輪融資,摩拜拿到6億美元的E輪融資後,已經摻雜了騰訊、阿裡、滴滴等出行場景上的角力。他們的態度更能影響未來的發展格局。

隨便拉一個名單,都能看到阿裡和騰訊四處出擊的身影,AT所投資的範圍已遍及移動互聯網的各個賽道,不少還是戰略性投資的身份,其意在爭奪支付場景,而不是簡單的錢上的事,兩家也都是不差錢的主兒。至少目前來看,就ofo與摩拜兩家公司是否有合併可能的傳言,騰訊、阿裡都沒有明確表態支持“合併”的行為,甚至連話都懶得說。可見,他們並不著急,更樂見接下來共用單車兩大巨頭進一步的“分野”。之前,馬雲曾說過,當年滴滴快的合併,對阿裡來說是個失敗的案例,他“不會讓這種錯誤再次發生”。

以目前ofo與摩拜單日2500萬單以上的交易筆數來看,這幾乎已經超過了當年打車軟體的整體訂單量,是最高頻、覆蓋最廣泛的應用場景。但自行車騎行的場景接下裡如何演變,以騎行為入口,如何延伸出來更豐富的生態,ofo和摩拜暫時還沒有明確的動作。

而且,共用單車領域正進入最兇悍的洗牌階段。9月27日,排在後面的酷騎共用單車遭遇用戶集體“退押金”的事件,其位於北京通州萬達廣場的總部擠滿了登記退押金的用戶。據悉,酷騎各地分公司部分已人去樓空,使用者擠兌將酷騎逼到了“倒閉”的邊緣。同樣,排在第三位的小藍單車發展也不如意,來自於Bianews標題為《小藍單車被曝融資受阻,押金退款出現困難》報導稱,小藍單車新一筆4億美元的融資在今年6月宣告失敗,押金退款也出現困難。對ofo和摩拜兩大巨頭來說,恰好可以趁機收割市場。

總體來看,朱嘯虎一石激起千層浪的“ofo與摩拜合併才能盈利”論調,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當當笑話聽就行了。從內外部各個因素來考量,共用單車真正的戰爭才剛開始,還遠沒有到談婚論嫁的階段。

排名總榜單的第102名,與ofo存在一定差距。顯然,ofo份額還在持續提升,自然對高溢價合併摩拜不感興趣。

三是,通常來說,合併的事,往往缺錢一方更著急,因為再耗下去,又沒有盈利,很容易進入無米下鍋的境地。對比兩者的話,ofo貌似並不缺錢,還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巨額融資。9月24日, ofo聯合創始人楊品傑透露過,公司正在展開新一輪融資,計畫籌集資金超過10億美元,有望打破共用單車融資新記錄,估值也升到30億美元。有消息稱,ofo新一輪融資將由日本軟銀領投。試想,摩拜所有融資輪數加起來的總額也就10億美元左右,ofo一旦提前拿到融資,很容易改變雙方膠著的競爭格局,明顯對摩拜不利。在這一態勢下,ofo去合併摩拜,相當於拯救了摩拜,邏輯上說不通。

外部因素也不支持,共用單車不是打車軟體

當然,這只是從ofo自身的內部因素來分析,ofo並沒有走到必須“合併摩拜”的那一步,反而自主發展下去更有利。而從外部的市場環境來看,共用單車也不是“燒錢停不下來而必須合併”的行當。

談到這一點,人們很容易將滴滴、Uber的合併案例當做參照物,認為ofo、摩拜只有“合併”的一條路,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兩個市場相去甚遠。一方面,共用單車市場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現金補貼的“閉環”玩法,ofo和摩拜除了各地“開城”需要一次性投入單車投放成本外,後續運營階段,對資金的消耗並不大。當年滴滴與Uber、滴滴與快的一個月燒掉數十億元補貼司機和乘客,這在共用單車身上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最新的共用單車調控政策顯示,各地城市開始對共用單車總量進行控制。9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下發通知,暫停在北京新增投放共用自行車,之前上海、廣州、深圳、武漢等11個城市相繼限制新增單車投放,要求各區根據容納量和車輛維護停放秩序,即時調控企業投放數量和節奏。

以上兩大因素決定了,共用單車不會出現持續大規模燒錢的行為。何況,與打車軟體比,ofo和摩拜手裡還握著不菲的押金,這也是一筆不斷增值的財富,能緩解資金消耗的壓力。因此,市場競爭環境並不支持兩者必須在一起的論調。

相比“合併”,運營效率的提升和成本上的降低,才是共用單車下一輪競爭的關鍵。今年8月3日,交通部等10部門共同發佈了《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各城市應制定車輛投放機制,增加停車點位,統籌發展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指導意見提倡採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賃服務,有效規範單車亂停亂放行為和區域投放數量控制機制,推廣應用電子圍欄等技術,實行智慧化的調度和運營。此外,共用單車走向盈利,精細化運營是必走的一步棋,不僅關乎用戶體驗,也決定了成本線的高低。可見,政策層面和商業本質上,都需要共用單車從粗放式運營過渡到更細細微性的模式中去。

所以說,在完成新一輪運營上的“躍遷”前,ofo和摩拜還有一場運營的硬仗要打。道理就如電商所在的零售業態,還是要回歸到商業本質上去,效率的提升與成本的降低,這是互聯網給傳統商業帶來的最大的價值。這方面,共用單車領域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挖掘。

只不過,ofo與摩拜有不同之處,摩拜在產品設計上花了很多精力,單車成本相當高,通過運營實現盈利的難度要大很多。ofo如果與摩拜合併的話,就會“背負”起更高的成本,這是ofo可能沒有興趣聯姻摩拜的另一層原因。今日頭條上一篇標題為《ofo合併摩拜?這麼虧本的生意恐怕ofo不會幹》的文章觀點認為,“從成本來看,合併摩拜只是徒增負擔。在摩拜的“重資產”模式下,每輛單車成本均在1000元左右。目前摩拜投放量已超過700萬輛,每輛成本按1000元計算,總計超過70億人民幣。新規規定,共用單車需三年更換,這意味著三年以後,至少又是70多個億的投入。相對于幾百元成本的ofo來說,合併摩拜,只會增加高昂的成本,拖累其盈利。”這一說法雖然有些偏頗,但事實可能的確如此。

投資方的態度很重要,騰訊、阿裡還不想休戰

朱嘯虎雖然是ofo天使投資人的角色,但其實經過數輪融資後,朱嘯虎的態度和話語權早已沒有多大份量,更不能左右單車市場的發展方向。投資機構僅僅是跟著大佬一起賺錢的“掮客”,對他們來說,可能及早退出,能得到高額回報就可以,不會顧及共用單車的未來。但事實上,共用單車地盤上的戰爭已經不再是兩家企業間的“對抗賽”,ofo拿到7億美元的E輪融資,摩拜拿到6億美元的E輪融資後,已經摻雜了騰訊、阿裡、滴滴等出行場景上的角力。他們的態度更能影響未來的發展格局。

隨便拉一個名單,都能看到阿裡和騰訊四處出擊的身影,AT所投資的範圍已遍及移動互聯網的各個賽道,不少還是戰略性投資的身份,其意在爭奪支付場景,而不是簡單的錢上的事,兩家也都是不差錢的主兒。至少目前來看,就ofo與摩拜兩家公司是否有合併可能的傳言,騰訊、阿裡都沒有明確表態支持“合併”的行為,甚至連話都懶得說。可見,他們並不著急,更樂見接下來共用單車兩大巨頭進一步的“分野”。之前,馬雲曾說過,當年滴滴快的合併,對阿裡來說是個失敗的案例,他“不會讓這種錯誤再次發生”。

以目前ofo與摩拜單日2500萬單以上的交易筆數來看,這幾乎已經超過了當年打車軟體的整體訂單量,是最高頻、覆蓋最廣泛的應用場景。但自行車騎行的場景接下裡如何演變,以騎行為入口,如何延伸出來更豐富的生態,ofo和摩拜暫時還沒有明確的動作。

而且,共用單車領域正進入最兇悍的洗牌階段。9月27日,排在後面的酷騎共用單車遭遇用戶集體“退押金”的事件,其位於北京通州萬達廣場的總部擠滿了登記退押金的用戶。據悉,酷騎各地分公司部分已人去樓空,使用者擠兌將酷騎逼到了“倒閉”的邊緣。同樣,排在第三位的小藍單車發展也不如意,來自於Bianews標題為《小藍單車被曝融資受阻,押金退款出現困難》報導稱,小藍單車新一筆4億美元的融資在今年6月宣告失敗,押金退款也出現困難。對ofo和摩拜兩大巨頭來說,恰好可以趁機收割市場。

總體來看,朱嘯虎一石激起千層浪的“ofo與摩拜合併才能盈利”論調,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當當笑話聽就行了。從內外部各個因素來考量,共用單車真正的戰爭才剛開始,還遠沒有到談婚論嫁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