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細讀《資治通鑒》:刺客聶政和他的姐姐

《資治通鑒》最初的一些年代,因為歷史資料缺乏,在司馬光和他的編輯團隊做整理時,只好依照已有的材料做了簡單的整理,因此,最初的一些年代的歷史,往往只記這一年每個國家的國君變動情況或與其他國家交戰等情況或者只記載是否發生了月蝕、日蝕,

甚至有些年份,乾脆就是空缺,國家領導人沒有變更,國與國之間也沒有互相征伐,那一年沒有任何大事發生,內政、外交上大家都相安無事。

(電影《英雄》海報)

周安王五年,

也就是西元前397年,這一年專門記載了一個刺客的故事。

刺客是戰國時期為達某種戰略戰術意圖而使用的最簡潔有效的手段,關鍵人物被刺殺,往往會大大影響某個國家或者團體的政治走向,後世電影也多有這樣的體裁,比如電影《英雄》,其實講的就是刺客的故事。戰國時期混亂的天下,出過很多優秀的刺客,《史記》裡也有專辟的《刺客列傳》,不同的是,《史記》裡,這些刺客有名有姓的單獨列在單獨的章節,

而《資治通鑒》剛分別記載在不同的年份。前面說的豫讓只是其中之一,今天說的聶政又是一位。

西元397年3月,韓國宰相俠累為刺客所殺。

俠累跟濮陽的嚴仲子之間因為朝事政見不合,結有大仇(《資治通鑒》沒說為啥結仇,《史記》也只說因為廷爭,反正兩人有不解之仇),於是,嚴仲子在河南軹邑有一個人叫聶政,勇猛過人,於是備了黃金二千四百兩(百鎰)去給聶政的母親祝壽。

禮物貴重,聶政當然要問原因,聽到嚴仲子要讓他去殺俠累時,聶政說:“母親在堂,我要照顧她,現在不能隨意犧牲自己。”(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隨後不久,聶母逝世,聶政接受請求,開始暗殺行動。

那一天,俠累正在宰相府主持大型會議,警衛森嚴。聶政象閃電一樣,突擊而入,在眾人的驚愕中,舉刀直刺俠累咽喉,俠累中劍而亡。

(聶政殺俠累)

這一點資治通鑒的記載原文是這樣的: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簡潔到了極致。這與《史記》的刺殺過程是一樣的,《史記》的記載是這樣的: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細看,只是斷句不一樣罷了,後世的刺殺是一個刺,指刺殺這個過程,古漢語裡不一樣,刺就是指刺殺這個過程了,

而殺,就是指刺殺的結果了,俠累已經被殺死了。《戰國策》的記載略有不同,但總之,俠累是被刺死了。

刺殺完畢之後的事情才驚心動魄!

(聶政毀容剖腹)

聶政完成刺殺之後,又擊殺衛兵數十人,眼見不能逃走,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自己用劍劃爛了自己的臉面,挖出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剖腹取出了自己腸子,然後死掉了。這比日本所謂的剖腹境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聶政是完成任務後的英雄舉動,日本的武士道剖腹則多是失敗後的自責與逃避。

聶政為啥要這樣做呢?後面的事更加驚心動魄!

韓人捕得聶政的屍首之後,暴屍大街,懸賞追查這個人是誰,誰提供線索,賞千金,很長時間沒有人知道。

其姊聞而往,哭之曰:“是軹深井裡聶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妾柰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遂死於政屍之旁。

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此事前往,哭著說:“這是軹地深井裡的聶政啊!他因為我還在,就自毀面容不使連累。我怎麼能怕殺身之禍,最終埋沒我弟弟的英名呢!”於是自盡死在聶政的屍體旁邊。這跟《史記》的記載略有差別,《史記》中的聶榮沒有這麼強悍,她只是在弟弟的屍體旁大聲喊了三聲“天啊”,於是悲傷過度死掉了。司馬光其實也沒有說她自殺,但把悲傷過度的死法隱晦掉了。顯然,說自殺,更強悍些。總之是死了。

弟弟為了保護姐姐自己毀容、挖眼,姐姐為了弟弟不惜身死,何其讓人讚歎!

插敘小故事:絕世名曲《廣陵散》與聶政

關於聶政的故事,其他書裡有不同的版本,雖然傳說的成分比較多,但似乎流傳的更加廣泛些,其中一個版本記載于《太平御覽》,就是關於那道曲子《廣陵散》的,不過不是刺殺的俠累,而是韓王,原因是家仇,也不是被人所雇,似乎殺人的目的更單純些:

聶政還沒有出生時,他的父新是給韓王鑄劍的,結果劍沒有鑄成,韓王殺了聶父,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聶政習武學劍,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王宮。遺憾的是,首次行刺未成。於是聶政逃進泰山,與仙人習琴。怕被人認出,就改變容貌。漆身為厲,吞炭變其音,還拔掉(或者說擊落)所有牙齒。(讀完前面章節的朋友約摸知道,這些是豫讓的事蹟)結果沒有刺殺成功,逃出了韓國,後來,入山得遇仙人拜師學琴,苦練十年,彈得一手好琴,辭師回韓國。

聶政重回韓國,彈琴時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這種彈琴的成就,後世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何足道彈琴時,為了形容琴音美妙,也用到這樣的情景)。聶政彈琴的名聲大起來之後,韓侯下旨召聶政進宮彈琴。為避開禁衛搜查,他把利刃藏在琴內,神態自若步入宮內。面對自己的殺父仇人,聶政使出渾身解數撫琴弄音。仙樂般的琴聲,讓韓侯和他周圍的衛士們聽得如醉如癡,都放鬆了警惕。聶政見此時機,抽出琴內短劍,猛地一撲(這一撲,後世的形容有一個劍招叫“白虹貫日”),韓侯猝不及防,當場被刺死。聶政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無人能辨刺客是誰。

(《廣陵散》的故事)

後世為紀念他,傳有《聶政刺韓傀曲》,其實就是《廣陵散》,這首曲子被琴家廣為彈奏,據說彈得最好的是魏晉竹林七賢中的嵇康,用以表示對聶政的敬仰。後來嵇康為司馬昭所殺,《廣陵散》失傳,前不久的電視劇《琅琊榜》裡曾提到此曲譜,只是傳說,不必當真。

(圖片來自網路)

挖出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剖腹取出了自己腸子,然後死掉了。這比日本所謂的剖腹境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聶政是完成任務後的英雄舉動,日本的武士道剖腹則多是失敗後的自責與逃避。

聶政為啥要這樣做呢?後面的事更加驚心動魄!

韓人捕得聶政的屍首之後,暴屍大街,懸賞追查這個人是誰,誰提供線索,賞千金,很長時間沒有人知道。

其姊聞而往,哭之曰:“是軹深井裡聶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妾柰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遂死於政屍之旁。

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此事前往,哭著說:“這是軹地深井裡的聶政啊!他因為我還在,就自毀面容不使連累。我怎麼能怕殺身之禍,最終埋沒我弟弟的英名呢!”於是自盡死在聶政的屍體旁邊。這跟《史記》的記載略有差別,《史記》中的聶榮沒有這麼強悍,她只是在弟弟的屍體旁大聲喊了三聲“天啊”,於是悲傷過度死掉了。司馬光其實也沒有說她自殺,但把悲傷過度的死法隱晦掉了。顯然,說自殺,更強悍些。總之是死了。

弟弟為了保護姐姐自己毀容、挖眼,姐姐為了弟弟不惜身死,何其讓人讚歎!

插敘小故事:絕世名曲《廣陵散》與聶政

關於聶政的故事,其他書裡有不同的版本,雖然傳說的成分比較多,但似乎流傳的更加廣泛些,其中一個版本記載于《太平御覽》,就是關於那道曲子《廣陵散》的,不過不是刺殺的俠累,而是韓王,原因是家仇,也不是被人所雇,似乎殺人的目的更單純些:

聶政還沒有出生時,他的父新是給韓王鑄劍的,結果劍沒有鑄成,韓王殺了聶父,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聶政習武學劍,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王宮。遺憾的是,首次行刺未成。於是聶政逃進泰山,與仙人習琴。怕被人認出,就改變容貌。漆身為厲,吞炭變其音,還拔掉(或者說擊落)所有牙齒。(讀完前面章節的朋友約摸知道,這些是豫讓的事蹟)結果沒有刺殺成功,逃出了韓國,後來,入山得遇仙人拜師學琴,苦練十年,彈得一手好琴,辭師回韓國。

聶政重回韓國,彈琴時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這種彈琴的成就,後世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何足道彈琴時,為了形容琴音美妙,也用到這樣的情景)。聶政彈琴的名聲大起來之後,韓侯下旨召聶政進宮彈琴。為避開禁衛搜查,他把利刃藏在琴內,神態自若步入宮內。面對自己的殺父仇人,聶政使出渾身解數撫琴弄音。仙樂般的琴聲,讓韓侯和他周圍的衛士們聽得如醉如癡,都放鬆了警惕。聶政見此時機,抽出琴內短劍,猛地一撲(這一撲,後世的形容有一個劍招叫“白虹貫日”),韓侯猝不及防,當場被刺死。聶政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無人能辨刺客是誰。

(《廣陵散》的故事)

後世為紀念他,傳有《聶政刺韓傀曲》,其實就是《廣陵散》,這首曲子被琴家廣為彈奏,據說彈得最好的是魏晉竹林七賢中的嵇康,用以表示對聶政的敬仰。後來嵇康為司馬昭所殺,《廣陵散》失傳,前不久的電視劇《琅琊榜》裡曾提到此曲譜,只是傳說,不必當真。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