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寶寶初學走路的注意事項!新手爸媽必讀,千萬別給寶寶幫倒忙哦!

初學走路的寶寶,往往需要父母的格外用心和關注,寶寶因為知道自己可以獨立接觸到未知的世界而變得異常興奮,無形中也增加了他們受傷害的可能。當寶寶晃晃悠悠踏出第一步的時候,

父母往往既期待又緊張。其實,走路就是寶寶進入另一個成長階段的象徵。

注意時機:學走路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隨著寶寶肢體運動能力的日益增強,在經歷翻身、坐、爬、站之後,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每個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間都不相同,

甚至可能出現較大的差距。因此,學走路並沒有所謂最適當的時機,必須視自身的發展狀況而定。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來說,寶寶在11~14個月時開始學走路。如果在11個月以前就有學走路的意願,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只要寶寶在1歲6個月之前能獨立走路,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年齡,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願,那就不能強迫寶寶去學走路,

否則很可能對肢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注意姿勢:在學走路的時候,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

除此之外,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造成外側有些翹起,對此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寶寶剛出生時,小腿多會向內彎。另外,在人體發育初期,大腿骨會偏向內旋,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形成O型腿,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

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但隨後便漸漸好轉,會自行調整回來,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復正常。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讓父母十分擔心。事實上,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重心不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請在平時多多觀察,

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也就不用太過緊張。

注意異常: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不過,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必須接受治療。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症狀出現,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就應該儘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看外觀有無異常,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另外,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注意安全:剛開始學走路時,寶寶會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四處探索新事物。因此一定要格外留意,否則寶寶很容易碰撞、跌倒或滑倒等。為了讓寶寶有一個更安全的行走空間,父母應該對家中環境來一個徹底的檢查和處理。請注意以下幾個重點,以便將發生意外的幾率降至最低。

在家中爸媽們應注意:

1.製造安全的環境,即使一個小角落也要安全無虞。

2.拉櫃或房門要安裝防夾手裝置。

3.柔軟的地面可以讓寶寶不小心跌倒時不致於受傷。

4.玩具也要避免有尖銳的棱角或很小的零部件。

保護小腳丫

寶寶學走路時在家最好只穿襪子走路,只要不滑倒就好。如果有機會到外面穿鞋走路,要選擇適合的鞋款,以柔軟有彈性、天然材質的為宜。

1.這個階段的寶寶幾乎都是扁平足,可以多讓寶寶踩踩不同材料的物品,以增加對足部的刺激,天冷的時候要注意給寶寶穿厚棉襪。

2.學步鞋如果選得不好,很容易限制寶寶腳趾的彎曲度,所以最好選擇腳後跟包覆良好的鞋款。

3.如果寶寶還在穿包腳的連身裝,媽媽要隨時注意所穿衣服是否會讓寶寶的腳部關節過度彎曲,是否限制了其雙腳的伸展,及時調整,否則時間一長會影響寶寶的足部發育。

4.寶寶的腳丫也可能會感染真菌(腳氣)或甲溝炎,媽媽要隨時觀察寶寶的腳是否有細菌感染,不會喊痛的寶寶常會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如何知道鞋子合不合腳?

寶寶學走路時的鞋子尺寸是以媽媽的一根手指頭能塞進去為准,一般來說,寶寶的鞋子一年要更換兩個尺寸。媽媽平時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腳趾有沒有被壓紅、有沒有出現水泡、寶寶是不是不願意穿鞋、鞋子是不是偏大等,這些都是衡量鞋子合不合腳的重要方面。

使用學步車帶孩子走路省了家長的事,但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孩子在探索中由爬行轉變為直立步行,這個過程需要大腦運動調節中心的參與、更需要全身肌肉的協同,從而養成一種自覺的、條件反射般的平衡習慣。如果一味依靠外在的輔助力量,而沒有自身肌肉主動調整和大腦的高級協調,肯定會影響孩子運動平衡能力的生長發育。

學步車的功能挺多,毛毛蟲能敲,聲音也清脆,推著走路很平穩,不會翻車,很適合寶寶學走路用。

而且孩子使用學步車,兩條腿承重時叉開外展,這種姿勢會加重肢體的扭轉,也會延長O型腿的時間、加重其O型的弧度。專家建議爸媽可以給寶寶適當使用學步帶,一舉三得,既不會防礙孩子學習自主走路,又可以有效保護孩子的安全,家長也不會因頻繁彎腰而受累。

這款學步帶寶寶用起來特別舒服,也特別方便,大人帶小孩也特別輕鬆啊!寶寶現在學走路有這個輔助工具也走得跟穩了而且不摔倒。寶寶大一大出門也可以當防丟帶用,很實用的。

寶寶學走路家長留多點心,讓寶寶健康快樂學會走路吧!

就應該儘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看外觀有無異常,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另外,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注意安全:剛開始學走路時,寶寶會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四處探索新事物。因此一定要格外留意,否則寶寶很容易碰撞、跌倒或滑倒等。為了讓寶寶有一個更安全的行走空間,父母應該對家中環境來一個徹底的檢查和處理。請注意以下幾個重點,以便將發生意外的幾率降至最低。

在家中爸媽們應注意:

1.製造安全的環境,即使一個小角落也要安全無虞。

2.拉櫃或房門要安裝防夾手裝置。

3.柔軟的地面可以讓寶寶不小心跌倒時不致於受傷。

4.玩具也要避免有尖銳的棱角或很小的零部件。

保護小腳丫

寶寶學走路時在家最好只穿襪子走路,只要不滑倒就好。如果有機會到外面穿鞋走路,要選擇適合的鞋款,以柔軟有彈性、天然材質的為宜。

1.這個階段的寶寶幾乎都是扁平足,可以多讓寶寶踩踩不同材料的物品,以增加對足部的刺激,天冷的時候要注意給寶寶穿厚棉襪。

2.學步鞋如果選得不好,很容易限制寶寶腳趾的彎曲度,所以最好選擇腳後跟包覆良好的鞋款。

3.如果寶寶還在穿包腳的連身裝,媽媽要隨時注意所穿衣服是否會讓寶寶的腳部關節過度彎曲,是否限制了其雙腳的伸展,及時調整,否則時間一長會影響寶寶的足部發育。

4.寶寶的腳丫也可能會感染真菌(腳氣)或甲溝炎,媽媽要隨時觀察寶寶的腳是否有細菌感染,不會喊痛的寶寶常會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如何知道鞋子合不合腳?

寶寶學走路時的鞋子尺寸是以媽媽的一根手指頭能塞進去為准,一般來說,寶寶的鞋子一年要更換兩個尺寸。媽媽平時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腳趾有沒有被壓紅、有沒有出現水泡、寶寶是不是不願意穿鞋、鞋子是不是偏大等,這些都是衡量鞋子合不合腳的重要方面。

使用學步車帶孩子走路省了家長的事,但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孩子在探索中由爬行轉變為直立步行,這個過程需要大腦運動調節中心的參與、更需要全身肌肉的協同,從而養成一種自覺的、條件反射般的平衡習慣。如果一味依靠外在的輔助力量,而沒有自身肌肉主動調整和大腦的高級協調,肯定會影響孩子運動平衡能力的生長發育。

學步車的功能挺多,毛毛蟲能敲,聲音也清脆,推著走路很平穩,不會翻車,很適合寶寶學走路用。

而且孩子使用學步車,兩條腿承重時叉開外展,這種姿勢會加重肢體的扭轉,也會延長O型腿的時間、加重其O型的弧度。專家建議爸媽可以給寶寶適當使用學步帶,一舉三得,既不會防礙孩子學習自主走路,又可以有效保護孩子的安全,家長也不會因頻繁彎腰而受累。

這款學步帶寶寶用起來特別舒服,也特別方便,大人帶小孩也特別輕鬆啊!寶寶現在學走路有這個輔助工具也走得跟穩了而且不摔倒。寶寶大一大出門也可以當防丟帶用,很實用的。

寶寶學走路家長留多點心,讓寶寶健康快樂學會走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