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覺得你家寶寶不跟小夥伴玩不合群嗎?心理學專家有話說……

昨天回答了一個網友的問題,他說他家寶寶還沒上幼稚園,總喜歡一個人孤零零地玩,不和小夥伴一起。家長覺得孩子太內向了,於是上網求助。

-

這不是偶然,我一遠房親戚也一見面就抱怨,說他家兒子2歲半,帶到兒童遊樂場從來不和小朋友一起玩,總是寸步不離地粘著他,越是粘著他就越是覺得兒子“沒出息”,膽子小,硬把孩子趕去小孩兒堆裡,或者孩子一不注意,他就像賊一樣偷偷溜走,希望爸爸不在的時候孩子能變得堅強點兒,

去找小朋友一起玩。

可惜事與願違,孩子變得更愛哭,更粘人了。養育孩子是件難免焦慮的事情,許多父母對孩子不愛和小夥伴玩這件事特別糾結。作為熟知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媽媽,我覺得非常有必要給焦慮的父母們松松弦,避免更多的寶貝“被內向”。

大家都知道小朋友是需要通過“遊戲”才能發展發育的。可是大家是不是知道正常的幼兒遊戲長啥樣呢?

-

美國心理學家帕頓提出根據兒童自由遊戲中的社會交往關係和協同程度可以分為六種不同的水準:

1、無所用心的行為。

就是別人玩遊戲的時候,小朋友管自己發呆閒逛,跑來跑去,東看看西摸摸,就是對遊戲不感興趣。

2、袖手旁觀的行為。

就是小朋友對別人玩遊戲感興趣,

但他只是看別人玩,自己並不參加,有時候還會對別人玩遊戲指手畫腳,發表發表意見,只是並不會加入。

3、獨自遊戲。

小朋友自己一個人玩,不參與別人遊戲,專心玩自己的。

以上是2歲以內小朋友玩遊戲的常態,這個階段的小寶寶主要專注于發展自我,他也喜歡熱鬧,看到別的小朋友玩的開心,他甚至會尖叫,大笑。但他還意識不到小朋友和洋娃娃玩法不一樣。

4、平行遊戲。

2歲至4歲的小朋友主要的遊戲活動就是平行遊戲。平行遊戲就是雖然看起來小朋友在一起玩,玩的內容也一樣,但其實各玩各的,既不交流,也不互動,更沒有合作。最常見的就是3個小朋友一起搭積木,他們都專注於自己手上的作品,對別人搭的不感興趣,也不會主動給別人一塊積木,反倒有可能為了同一塊積木吵起來呢!不過,告訴你個小秘密,比起獨自遊戲,

雖然同樣是沒有交流,孩子更喜歡平行遊戲的感覺,有小朋友在和他做同樣的事情,他心裡是覺得很開心的。

5、結夥遊戲。

慢慢地孩子們開始真正地一起玩耍了,互相有交流,也會交換、借用彼此的玩具啦,但這還不是一起遊戲的最高境界。

6、合作遊戲。

到這個階段,孩子們才真正地進入了社會化,他們會有分工合作,甚至會選出一個小首領,會為了同一個目標齊心協力,開動腦筋。我閨女快6歲了,平時她和小朋友玩的時候最經常幹的就是爭“老大”,為了鞏固老大的地位,她甚至不惜將最喜歡的零食玩具分給她的“手下”,到了這個階段,家長大概是真的完全放心啦!

-

不少爸爸媽媽糾結的主要階段在於平行遊戲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發生在上幼稚園以前,或者幼稚園小班。看到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覺得頭皮發麻,擔心孩子內向膽小。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平行遊戲是孩子們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就像不到10個月孩子的小腿是不夠強壯到能獨立行走的。沒有經過平行遊戲階段,孩子也是不可能理解結夥遊戲跟合作遊戲的。

爸爸媽媽都知道不要過早地強迫孩子走路,為什麼就隨隨便便給孩子貼上了內向的標籤呢?(再說內向也不是負面性格,以後我可能會專門寫寫內向孩子的優點)。像我那親戚那樣不停地push孩子,把他丟到孩子群中,讓孩子對小朋友產生不安全感和恐懼感,倒是真的會對孩子的社會交往產生負面影響。

孩子會覺得和小朋友一起玩這件事是我“做不到”的,是一件會讓爸爸媽媽失望的事情,久而久之,他真的會避免更多的和小朋友接觸,而被“內向”的標籤所擊中。

那麼爸爸媽媽在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能做什麼呢?

1、多帶孩子去遊樂場所玩,讓他充分地觀察別人玩遊戲,允許他隨心所欲地進行平行遊戲。多和小朋友接觸,平行遊戲階段也能更快過渡到結夥遊戲階段。當然每個娃都不一樣,總之不能揠苗助長。

2、家長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要不要主動引導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呢?

這個問題因孩子而異的,假如你家孩子很想和小朋友玩,但有些不好意思,你可以帶他找到小朋友,用他的口吻說:“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這並不是包辦代替,而是給孩子做現場示範,告訴孩子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應該怎麼做。

倘或你的孩子還沒準備好加入結伴遊戲,也不要著急。你要做的就是靜靜地陪伴,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讓他進,能安心地觀察其他孩子的遊戲模式;退,能自在專注地玩自己的遊戲。

同時爸爸媽媽還可以祭出一樣育兒法寶,“正向鼓勵”,凡是孩子和小朋友的交流行為,都是值得表揚的,遇到別的孩子對自己孩子的一些不是故意的侵犯行為,比如推了自己寶寶一下,或者拿走了一個公共玩具,家長千萬別大驚小怪,而是要從正面的角度引導孩子,諸如“哥哥喜歡你,所以抱抱你。”“姐姐拿了這塊積木,她也想玩呢,寶貝看看要不要一起玩?”

-

我經常在遊樂場所看到有些家長,別的孩子挨了碰了他家的一下,就立刻怒氣衝衝,這種態度其實未必嚇到別人孩子,卻嚇到了自己孩子。今後在和小夥伴的交往中,他很可能也copy不走樣地對小夥伴動不動就發脾氣。

尤其是小一點兒的孩子,爸爸媽媽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一定要冷靜,要考慮到那個侵犯你家寶的“壞小子”,本身也不過是個小孩子,多從正面去理解別的孩子,會讓孩子覺得交往中有些磕磕碰碰很正常。(本來也確實很正常,現在不少家長對於孩子受了欺負這件事比孩子還要敏感難受,老是糾結這個問題其實真沒必要)慢慢地孩子就能開心地融入群體遊戲啦!

總之,過早擔心孩子不能集體遊戲,或者不合群是完全沒必要的,和生理發展一樣,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是需要時間慢慢推進滴,爸爸媽媽再也不要揠苗助長啦!

請關注我的帳號:媽媽智囊團

歡迎收藏、轉發、留言

原創保證,請勿抄襲,抄襲必究

我閨女快6歲了,平時她和小朋友玩的時候最經常幹的就是爭“老大”,為了鞏固老大的地位,她甚至不惜將最喜歡的零食玩具分給她的“手下”,到了這個階段,家長大概是真的完全放心啦!

-

不少爸爸媽媽糾結的主要階段在於平行遊戲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發生在上幼稚園以前,或者幼稚園小班。看到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覺得頭皮發麻,擔心孩子內向膽小。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平行遊戲是孩子們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就像不到10個月孩子的小腿是不夠強壯到能獨立行走的。沒有經過平行遊戲階段,孩子也是不可能理解結夥遊戲跟合作遊戲的。

爸爸媽媽都知道不要過早地強迫孩子走路,為什麼就隨隨便便給孩子貼上了內向的標籤呢?(再說內向也不是負面性格,以後我可能會專門寫寫內向孩子的優點)。像我那親戚那樣不停地push孩子,把他丟到孩子群中,讓孩子對小朋友產生不安全感和恐懼感,倒是真的會對孩子的社會交往產生負面影響。

孩子會覺得和小朋友一起玩這件事是我“做不到”的,是一件會讓爸爸媽媽失望的事情,久而久之,他真的會避免更多的和小朋友接觸,而被“內向”的標籤所擊中。

那麼爸爸媽媽在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能做什麼呢?

1、多帶孩子去遊樂場所玩,讓他充分地觀察別人玩遊戲,允許他隨心所欲地進行平行遊戲。多和小朋友接觸,平行遊戲階段也能更快過渡到結夥遊戲階段。當然每個娃都不一樣,總之不能揠苗助長。

2、家長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要不要主動引導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呢?

這個問題因孩子而異的,假如你家孩子很想和小朋友玩,但有些不好意思,你可以帶他找到小朋友,用他的口吻說:“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這並不是包辦代替,而是給孩子做現場示範,告訴孩子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應該怎麼做。

倘或你的孩子還沒準備好加入結伴遊戲,也不要著急。你要做的就是靜靜地陪伴,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讓他進,能安心地觀察其他孩子的遊戲模式;退,能自在專注地玩自己的遊戲。

同時爸爸媽媽還可以祭出一樣育兒法寶,“正向鼓勵”,凡是孩子和小朋友的交流行為,都是值得表揚的,遇到別的孩子對自己孩子的一些不是故意的侵犯行為,比如推了自己寶寶一下,或者拿走了一個公共玩具,家長千萬別大驚小怪,而是要從正面的角度引導孩子,諸如“哥哥喜歡你,所以抱抱你。”“姐姐拿了這塊積木,她也想玩呢,寶貝看看要不要一起玩?”

-

我經常在遊樂場所看到有些家長,別的孩子挨了碰了他家的一下,就立刻怒氣衝衝,這種態度其實未必嚇到別人孩子,卻嚇到了自己孩子。今後在和小夥伴的交往中,他很可能也copy不走樣地對小夥伴動不動就發脾氣。

尤其是小一點兒的孩子,爸爸媽媽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一定要冷靜,要考慮到那個侵犯你家寶的“壞小子”,本身也不過是個小孩子,多從正面去理解別的孩子,會讓孩子覺得交往中有些磕磕碰碰很正常。(本來也確實很正常,現在不少家長對於孩子受了欺負這件事比孩子還要敏感難受,老是糾結這個問題其實真沒必要)慢慢地孩子就能開心地融入群體遊戲啦!

總之,過早擔心孩子不能集體遊戲,或者不合群是完全沒必要的,和生理發展一樣,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是需要時間慢慢推進滴,爸爸媽媽再也不要揠苗助長啦!

請關注我的帳號:媽媽智囊團

歡迎收藏、轉發、留言

原創保證,請勿抄襲,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