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見深:在田園裡演繹陶瓷藝術的無國界

□ 楊蜀連

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在中國,是獨特而超然的。它的創始人、著名藝術家李見深先生賦予它的存在的意義在於,它以田園的、活態的、生活化的、立體的藝術博物館形式,

吸引著世界各國著名陶藝家來此交流中西陶瓷文化藝術。它體現了一個藝術家的超前思維,讓藝術回歸田園,回歸生活。在這裡,我們可以親眼目睹來自於世界各國的陶藝家對陶瓷藝術的精彩演繹。李見深先生的身上,交融著豐富、純粹、立體、多維度的符號,既滲透傳統的清潤,又超越現代意識。其作品傳遞出如岩漿噴發、如清泉湧動、如暗流澎湃的強大情感力量。他豐富的陶瓷藝術品,
以極具個人風格的陶瓷語言,在泥土、觸摸、拉伸、把控、烈火、水潤中,挖掘出屬於李見深個體對自然、人性、生命的深情解讀與另類詮釋。

初識李見深先生,是2016年的夏季。

他因邛窯而從景德鎮空降成都西村大院。當時,他挎著一個竹籃,身著麻衣,腳踏布鞋,頭戴藤編的鴨舌帽,玉樹臨風,翩然而至。隨後,多次在成都的接觸與交流,感覺到他的身上融合著一個陶瓷藝術家的中性與幻變。

或許,這並不能簡單用來概括對他的膚淺印象。但在成都,他思維的敏銳、藝術的見地、談吐的風趣、生活的情趣、對美食的研究以及他對陶器的癡迷,如一條深藏在遙遠的山澗裡清澈的山泉,緩緩蜿蜒流淌,通透而澄明,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李見深是一位靈魂豐富、天趣、敏銳、感性的獨特藝術家。

他的陶瓷作品,他在鄉村的工作狀態,他對中國一切自然素樸的田園風格的熱愛,他創立“三寶國際陶藝村博物館”的意義,以及他對“藝術與自然有機融合”的獨特創造性,清晰自然地為景德鎮豐富的陶瓷文化畫上了最獨特的一筆。

或許,這樣比較另類的獨特思維與行為藝術,與最早提出存在主義的尼采、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契合。

很多時候,他在藝術創作上、日常狀態下的非理性意識活動,或許恰恰成就了他在某一個階段的藝術激情與主題釋放。

鐘蓮生先生對自己這個三十多年前在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學生倍加讚賞。他與李見深之間亦師亦友。談到過去的學生今日的朋友李見深如今的傑出藝術成就,

他提到了後現代主義、三寶國際陶藝村的國際視野以及東西方陶瓷文化的融合。特別對於李見深身上蘊藏的“融合”能力,鐘蓮生說,能把景德鎮這麼多國際陶瓷傑出藝術家全部聚集在三寶村,也只有李見深能做到。

這幾句碎片似的精煉話語,代表性地、抽象地概括了鐘蓮生先生作為老師對李見深的真誠認知與欣賞。

1959年,李見深先生出生于江西廬山腳下。1982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獲得碩士學位。隨後,前往美國繼續深造陶瓷藝術,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碩士學位。他對陶瓷藝術東西方知識涵蓋的理論認知、專業與豐富性,在幾十年的實踐、探索、創作中早已得到見證。

李見深先生早期的大部分陶藝作品,造型清麗、色澤溫潤、傳統典雅,具有宋代瓷器的簡約素樸之美。近年來,他的陶瓷作品,完全如岩漿噴發而暗流湧動,有的陶瓷藝術品巨大而視覺衝擊力震撼;有的陶瓷藝術品小巧而敦厚。他的創作早已穿越幾十年來歲月的積澱,在每一件作品中,都注入自己濃烈的情感。他獨特而另類、傳統而通透,別樣的靈魂一絲一毫地觸碰著中國陶瓷藝術的脈絡與精髓。他把所有對中國陶瓷的癡愛,就這樣一握一把一捏一拉中,細膩而溫柔、曠達而豪邁地一件一件捧出來,透出濃郁的後現代風格,有著張力豐富而隱喻深刻的內涵。

很多癡迷於他陶器的國內外粉絲,捧著他的一隻碗,一個杯子,一個茶壺,就如捧著一顆易碎的玻璃心,抑或一段故事,一段關於景德鎮陶瓷的歷史,一個三寶村村長的溫度。

除了藝術創作,在三寶,他喜歡做碗,不斷地做碗,他說,我們中國人,每天吃飯都要用碗。如果我們對自己每天吃飯用的餐具都不用心的話,我們的生活就少了很多情趣與格調。用好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的碗,該是多麼美妙的感覺。“我們三寶每天做碗,來的人都有一個不同的碗,一個餐館,如果連碗都不願意用好,那這個餐館也做不好。”他說。

以“碗”見本,以“碗”見知,以“微”見大。這既是哲學的辯知,也是李見深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來的最接地氣的元素。

他在大碗上揮毫作畫,靜如處子。有時候,他躲在他的工作室,不停地創作、拉坯,清晨上釉,深夜叮囑燒窯,白天觀察開窯。如果看到一個個窯變後他滿意的好作品,他會瞬間驚喜於碗裡碗外釉彩如音樂般流淌變幻的韻律感。這個時候的李見深,沒有平時談吐的睿智與老練,如一個頑童見到寶物般,頓時裂開平時嘴角上揚不屑一顧的大嘴,露出率性而樂呵的笑容;這個時刻的李見深,還原了一個最真實的三寶國際陶藝村村長的本真。

至今,他都喜歡在陶瓷上、宣紙上繪畫,筆墨酣暢,色彩濃烈,汪洋肆意,自由奔放,在看似拋卻束縛的表像之下,實則是以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歷經歲月的陶藝修養,作為支撐他深藏在其思想深處的文化意識,從而對物體形態進行抽象與具象的藝術處理,最終,他走上了一條極具古典情結與後現代藝術創作的道路。這是流淌在李見深血液裡與生俱來的能力,唯有情感的噴湧與釋放,才能讓他近年來創作的很多陶瓷藝術品,都呈現出西方油畫般的質感,抽象、淩厲、交融、酣暢,滲透出陶泥、清水、烈火在某一個空間裡熱烈擁抱、酣暢流淌、激情交融的神秘。

他也喜歡與志趣相投的朋友交談,比如國內外的藝術家或者國內的手藝人或者有趣的人。很多國外藝術家來到景德鎮,最喜歡來到三寶工作室,他們喜歡這裡的鄉村原野與寧靜的創作環境。還因為主人李見深一口嫺熟、幽默、風趣的英語口語,完全可以讓人忽略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喜歡中國鄉村生活的純粹中國人。

1995年,李見深在景德鎮城東南郊外,買下了這片叫“四家裡”的地方。二十多年前,這裡破敗、荒涼,只有幾棟土牆以及木頭破房子。但李見深洞察出了荒涼與破敗之外的景致,以及吸引力:原生態的田園、迷蒙的山巒、近處的小溪、農田裡的莊稼以及雲霧散開之後的陽光和老樹下的清涼。無疑,他以一位藝術家的遠見卓識、敏銳犀利、激情豪邁,給這片當時無比荒蕪的地方注入了自己最深情的遠景規劃。

不可否認,二十多年來,李見深歷經難以言說的風霜雪雨,一磚一瓦,一石一缸,親手把這個曾經破敗、荒蕪、寂寞的地方打造出來,讓這裡成為國際陶瓷藝術交流的平臺。這正是他二十多年前的一個理想——“把藝術回歸最田園的鄉村”,這個理想,如今在歲月的滋養中得到幾乎完美的活態呈現。

每年,這裡都有來自於美國、加拿大、希臘、荷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世界各國的陶藝家,李見深給他們提供舒適專業的工作室,他們待在這裡創作、交流、講座、研修。二十多年來,三寶國際陶藝村已經接待了近萬名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在這片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地方,中國陶瓷藝術與世界陶瓷藝術在這裡得到了彼此不同歷史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啟迪、提升與自然融合、具象呈現。

三寶,既是一個傳奇,也是一個值得所有熱愛藝術的人去深層次思考的問題。讓我們從下面這些李見深先生的隻言片語來體悟他的心靈絮語吧:

“我似乎生在一個後悔,卻又不得不承認幸運的年代。”

“我不善於包裝自己,不注重別人給我什麼,我喜歡一層一層走下去,就好。有時候,我不造作,喜歡簡單、明瞭,喜歡漸入佳境,最好。”

“我們應該把生活、藝術、陶器結合起來,藝術應該融於生活。你看宋代,畫那麼多畫,做那麼多瓷器,都是野外品茶、賞月、茶會的講究。”

“我喜歡一個活生生的村莊。但如果眼睛沒地方放,抬頭就是天,低頭就是地,也不行。還要注入文化與藝術。”

“我的三寶,是原生態的村落,這裡的工作環境是原始的,本真的。這裡對動態的把握已經吸引了全世界的藝術家們……我喜歡流動的,豐富的,活態的,有韻律感的氣息。彼此之間要有對話。三寶村,就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什麼是三寶?三寶的意義就是茶青、竹翠、泥白,猶如我們中國景德鎮的瓷器。就是如此。”

藝術簡歷

李見深,著名陶瓷藝術家,曾獲景德鎮陶瓷大學學士、碩士學位,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碩士學位。二十多年前,他在景德鎮創辦三寶國際陶藝村,一個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國際藝術村落,並使之成為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創作與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1959年,李見深先生出生于江西廬山腳下。1982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獲得碩士學位。隨後,前往美國繼續深造陶瓷藝術,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碩士學位。他對陶瓷藝術東西方知識涵蓋的理論認知、專業與豐富性,在幾十年的實踐、探索、創作中早已得到見證。

李見深先生早期的大部分陶藝作品,造型清麗、色澤溫潤、傳統典雅,具有宋代瓷器的簡約素樸之美。近年來,他的陶瓷作品,完全如岩漿噴發而暗流湧動,有的陶瓷藝術品巨大而視覺衝擊力震撼;有的陶瓷藝術品小巧而敦厚。他的創作早已穿越幾十年來歲月的積澱,在每一件作品中,都注入自己濃烈的情感。他獨特而另類、傳統而通透,別樣的靈魂一絲一毫地觸碰著中國陶瓷藝術的脈絡與精髓。他把所有對中國陶瓷的癡愛,就這樣一握一把一捏一拉中,細膩而溫柔、曠達而豪邁地一件一件捧出來,透出濃郁的後現代風格,有著張力豐富而隱喻深刻的內涵。

很多癡迷於他陶器的國內外粉絲,捧著他的一隻碗,一個杯子,一個茶壺,就如捧著一顆易碎的玻璃心,抑或一段故事,一段關於景德鎮陶瓷的歷史,一個三寶村村長的溫度。

除了藝術創作,在三寶,他喜歡做碗,不斷地做碗,他說,我們中國人,每天吃飯都要用碗。如果我們對自己每天吃飯用的餐具都不用心的話,我們的生活就少了很多情趣與格調。用好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的碗,該是多麼美妙的感覺。“我們三寶每天做碗,來的人都有一個不同的碗,一個餐館,如果連碗都不願意用好,那這個餐館也做不好。”他說。

以“碗”見本,以“碗”見知,以“微”見大。這既是哲學的辯知,也是李見深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來的最接地氣的元素。

他在大碗上揮毫作畫,靜如處子。有時候,他躲在他的工作室,不停地創作、拉坯,清晨上釉,深夜叮囑燒窯,白天觀察開窯。如果看到一個個窯變後他滿意的好作品,他會瞬間驚喜於碗裡碗外釉彩如音樂般流淌變幻的韻律感。這個時候的李見深,沒有平時談吐的睿智與老練,如一個頑童見到寶物般,頓時裂開平時嘴角上揚不屑一顧的大嘴,露出率性而樂呵的笑容;這個時刻的李見深,還原了一個最真實的三寶國際陶藝村村長的本真。

至今,他都喜歡在陶瓷上、宣紙上繪畫,筆墨酣暢,色彩濃烈,汪洋肆意,自由奔放,在看似拋卻束縛的表像之下,實則是以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歷經歲月的陶藝修養,作為支撐他深藏在其思想深處的文化意識,從而對物體形態進行抽象與具象的藝術處理,最終,他走上了一條極具古典情結與後現代藝術創作的道路。這是流淌在李見深血液裡與生俱來的能力,唯有情感的噴湧與釋放,才能讓他近年來創作的很多陶瓷藝術品,都呈現出西方油畫般的質感,抽象、淩厲、交融、酣暢,滲透出陶泥、清水、烈火在某一個空間裡熱烈擁抱、酣暢流淌、激情交融的神秘。

他也喜歡與志趣相投的朋友交談,比如國內外的藝術家或者國內的手藝人或者有趣的人。很多國外藝術家來到景德鎮,最喜歡來到三寶工作室,他們喜歡這裡的鄉村原野與寧靜的創作環境。還因為主人李見深一口嫺熟、幽默、風趣的英語口語,完全可以讓人忽略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喜歡中國鄉村生活的純粹中國人。

1995年,李見深在景德鎮城東南郊外,買下了這片叫“四家裡”的地方。二十多年前,這裡破敗、荒涼,只有幾棟土牆以及木頭破房子。但李見深洞察出了荒涼與破敗之外的景致,以及吸引力:原生態的田園、迷蒙的山巒、近處的小溪、農田裡的莊稼以及雲霧散開之後的陽光和老樹下的清涼。無疑,他以一位藝術家的遠見卓識、敏銳犀利、激情豪邁,給這片當時無比荒蕪的地方注入了自己最深情的遠景規劃。

不可否認,二十多年來,李見深歷經難以言說的風霜雪雨,一磚一瓦,一石一缸,親手把這個曾經破敗、荒蕪、寂寞的地方打造出來,讓這裡成為國際陶瓷藝術交流的平臺。這正是他二十多年前的一個理想——“把藝術回歸最田園的鄉村”,這個理想,如今在歲月的滋養中得到幾乎完美的活態呈現。

每年,這裡都有來自於美國、加拿大、希臘、荷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世界各國的陶藝家,李見深給他們提供舒適專業的工作室,他們待在這裡創作、交流、講座、研修。二十多年來,三寶國際陶藝村已經接待了近萬名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在這片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地方,中國陶瓷藝術與世界陶瓷藝術在這裡得到了彼此不同歷史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啟迪、提升與自然融合、具象呈現。

三寶,既是一個傳奇,也是一個值得所有熱愛藝術的人去深層次思考的問題。讓我們從下面這些李見深先生的隻言片語來體悟他的心靈絮語吧:

“我似乎生在一個後悔,卻又不得不承認幸運的年代。”

“我不善於包裝自己,不注重別人給我什麼,我喜歡一層一層走下去,就好。有時候,我不造作,喜歡簡單、明瞭,喜歡漸入佳境,最好。”

“我們應該把生活、藝術、陶器結合起來,藝術應該融於生活。你看宋代,畫那麼多畫,做那麼多瓷器,都是野外品茶、賞月、茶會的講究。”

“我喜歡一個活生生的村莊。但如果眼睛沒地方放,抬頭就是天,低頭就是地,也不行。還要注入文化與藝術。”

“我的三寶,是原生態的村落,這裡的工作環境是原始的,本真的。這裡對動態的把握已經吸引了全世界的藝術家們……我喜歡流動的,豐富的,活態的,有韻律感的氣息。彼此之間要有對話。三寶村,就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什麼是三寶?三寶的意義就是茶青、竹翠、泥白,猶如我們中國景德鎮的瓷器。就是如此。”

藝術簡歷

李見深,著名陶瓷藝術家,曾獲景德鎮陶瓷大學學士、碩士學位,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碩士學位。二十多年前,他在景德鎮創辦三寶國際陶藝村,一個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國際藝術村落,並使之成為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創作與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