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來自星星的孩子”——帶你認識孤獨症兒童

【孤獨症】

孤獨症兒童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仿佛住在遙遠的星球上,只在自己的世界裡閃爍,承受著旁人無法探知的內心孤獨。這是一個數目不斷增加,卻不為社會所廣泛關注、理解的群體,

是個缺乏社會普遍關愛的群體。

對孤獨症的認識誤區:

孤獨症≠精神病:

孤獨症會有許多異怪的行為,令人容易誤會了他們患了精神病。其實他們的行為是為了刺激自己,而精神病患者的行為多是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直到上世紀40年代,

孤獨症才被美國醫生利奧·凱納從智力低下等精神疾病中分離出來,當成一種獨立的疾病。

孤獨症≠孤僻、封閉:

不少家長看到孩子孤僻、不合群,就懷疑他是不是有孤獨症。甚至有些封閉的成人也被認為是孤獨症。實際上一般要在3歲前被發現才算孤獨症。並且,孤獨症的診斷需要符合一定標準。所以,如果有哪個成年人忽然自我封閉,那可能是性格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原因。

對孤獨症症狀的忽視:

有些大人看到孩子一直未學會說話,或不喜與人交往,就覺得孩子貴人語遲,或是孩子性格內向,總覺得孩子大了就會好的。此外有些有特殊能力的孩子,父母會忽視他們其他不恰當的行為。由於忽視了孩子的一些明顯症狀,導致確診孩子是自閉症時已經錯失最佳訓練期。

孤獨症不可不知的傷害:

孤獨離群:

大多數孤獨症兒童缺乏與人交往、交流的傾向,

情況嚴重的甚至沒有言語,即使在別人大聲呼喊他的時候也不做任何應答。他們對周圍的事不關心,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旁若無人,周圍發生什麼事似乎都與他無關,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

語言障礙突出:

大多數患兒言語很少,嚴重的病例幾乎終生不語,會說會用的詞彙有限,並且即使有的患兒會說,也常常不願說話而寧可以手勢代替。

有的會說話,但聲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語重複一些單調的話。不少患兒不會提問或回答問題,只是重複別人的問話。

有自殘傾向:

孤獨症患者經常進行無目的活動,活動過度,單調重複地蹦跳、拍手、揮手、奔跑旋轉,也有的甚至做出自傷自殘,如反復挖鼻孔、摳嘴、咬唇、吸吮等動作。

專家提醒:

孤獨症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可以改善孤獨症的預後,因此孤獨症治療一般認為是年齡越小、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