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未央區漢城街道辦玉豐村!

豐鎬遺子/書文 ;話百里秦川,講陝西故事,請關注“睜眼看西安”

西安市的區縣命名,縣多以“古邑”命名。如長安縣得名于“長安邑”,戶縣得名於“鄠邑”;“區”則多以“古跡”命名,如碑林區得名于“碑林”,

雁塔區得名於“大雁塔”。西安市未央區位于西安城區北郊、漢高祖七年,丞相蕭何在秦章台宮的基礎上修建未央宮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自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理政,“未央區”區名正是源自境內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未央區】

未央區設立時間不長,設區是在建國以後的事情。民國33年也就是1944年,將原屬長安縣之城內及四關剝離出來編成30個鎮設立西安市。1945年11月,西安市撤鎮設12個區,1954年將長安縣所轄的第七區和第八區所轄的3個鄉組建成西安市草灘區(即未央區前身,人稱“小未央”),1955年將第八區和第十一區合併組建成“未央區”。

【漢城湖】

未央區有個漢城街道辦,“漢城”一詞得名于曾創造出中華民族輝煌歷史的西漢王朝都城之名——漢長安城。漢城街道辦石化大道兩側有個玉豐村,分南北二村,位於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內,毗鄰漢城湖。漢城湖就是原先的團結水庫,是修建於漢代的一條漕河,名叫漕運明渠,當地人稱:運糧河。本處的枳道亭就是秦王子嬰“系頸以組,

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劉邦之處。

【南玉豐】

本村村名所來,和漢長安城的宣平門、清明門有關。玉豐村原名玉女門村。是北玉女門、南玉女門的合稱。玉女門亦稱玉女村,解放後改稱北玉豐、南玉豐。據元《長安志圖》記載:“村名多以故宮殿名闕名其所居,

然訛傳不可盡記。如宣平門該為玉女門,就是以其東正對臨潼玉女山而得名”。明《趙崡記》記載:“傳明初已分為南北二玉女門村”,清嘉慶《長安縣誌》稱玉女門二村。

清末《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載:長安縣設18廒,揚善廒 在長安縣北15裡,分為8坊,統58村:廒在揚善寨。有住戶2339戶。人口11094人,全廒在渭水以南,西有故漢城遺址。玉豐村記做:玉女門南、北二村。至於玉豐村到了1955年才改為:南玉豐村、北玉豐村。

【北玉豐】

漢長安城歷史上又稱長安故城、古長安城、舊長安城 、楊家(甲)城、鳳城、鬥城等。是漢高祖劉邦在秦興樂宮、章台宮、軹道等秦咸陽宮殿的基礎上改建而成,是西漢王朝的京都。全城共有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三輔決錄》記載:“長安城,面三門,四面十二門,皆通達九逵,以相經緯,衢路平正,可並列車軌。十二門三塗洞辟,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

【宣平門遺址】

長安城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就是“宣平門”。現南玉豐村旁邊的土台遺址,應該就是當年漢長安城的宣平門遺址。《三輔黃圖》雲:“長安城東面北頭門,號日宣平城門,其外郭曰東都門也。”《漢書》記載:“正元年,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至枳道。”即此門也。 西漢出征得勝之師,多從此門入城,故叫"宣平"。新莽時期宣平門改為春王門,東漢之後稱青門。

宣平門當時是重要的進出通道。秦朝的東陵後邵平就在這門口賣過“東陵瓜”。西漢第九位皇帝劉賀,就是從此門進入長安,當了28天皇帝,做了一千多件壞事被廢黜的;西漢末年的赤眉軍也是從這裡進入長安城;東漢末年,覲奉美女貂蟬的司徒王允和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殺了董卓,有人建議王允赦免董卓手下西涼軍閥李催、郭汜的罪,被掌權的王允拒絕,李催、郭汜帶著西涼軍馬殺回長安,在宣平門,王允被西涼軍閥所殺。城門外有個勝嚴寺,該寺最早名為敦煌寺,創建于晉代,為長安較早設立的寺院之一。晉代曾有高僧敦煌在此譯《法華經》,因以為名敦煌寺,最後不知為何變成喇嘛寺。按照史書記載,城門內還有一個白馬寺,建寺時間比敦煌寺還要早,可惜蹤跡全無。

【清明們遺址

長安城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二門就是“清明門”。漢長安城清明門遺址就在北玉豐村,今已改為廣場。據《漢宮殿疏》記載:清明門是漢長安城東牆中間的城門,又名藉田門,凱門。《漢書·文帝紀》記載:西漢各帝每年開春時出此門去親耕籍田並祭祀農神,故亦名籍田門、凱門。新莽時期更名為宣德門。

漢朝的東西兩市以北面橫門為界。清明門大街是漢長安城內的東西主幹大街,大街西端就是漢長安城的東市所在地。漢景帝二年,御史大夫晁錯上書請皇帝“削藩”招致吳、楚等七郡國的反叛,漢景帝只好殺晁錯以緩和局勢。晁錯被殺當天穿著皇帝賜給他的朝服,從容於東市就義,成語“朝衣東市”便出於此。而之所以在東市腰斬晁錯,是因為此地商賈眾多,更容易將此訊息迅速傳至東方各郡國。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4年4月9日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四面十二門,皆通達九逵,以相經緯,衢路平正,可並列車軌。十二門三塗洞辟,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

【宣平門遺址】

長安城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就是“宣平門”。現南玉豐村旁邊的土台遺址,應該就是當年漢長安城的宣平門遺址。《三輔黃圖》雲:“長安城東面北頭門,號日宣平城門,其外郭曰東都門也。”《漢書》記載:“正元年,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至枳道。”即此門也。 西漢出征得勝之師,多從此門入城,故叫"宣平"。新莽時期宣平門改為春王門,東漢之後稱青門。

宣平門當時是重要的進出通道。秦朝的東陵後邵平就在這門口賣過“東陵瓜”。西漢第九位皇帝劉賀,就是從此門進入長安,當了28天皇帝,做了一千多件壞事被廢黜的;西漢末年的赤眉軍也是從這裡進入長安城;東漢末年,覲奉美女貂蟬的司徒王允和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殺了董卓,有人建議王允赦免董卓手下西涼軍閥李催、郭汜的罪,被掌權的王允拒絕,李催、郭汜帶著西涼軍馬殺回長安,在宣平門,王允被西涼軍閥所殺。城門外有個勝嚴寺,該寺最早名為敦煌寺,創建于晉代,為長安較早設立的寺院之一。晉代曾有高僧敦煌在此譯《法華經》,因以為名敦煌寺,最後不知為何變成喇嘛寺。按照史書記載,城門內還有一個白馬寺,建寺時間比敦煌寺還要早,可惜蹤跡全無。

【清明們遺址

長安城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二門就是“清明門”。漢長安城清明門遺址就在北玉豐村,今已改為廣場。據《漢宮殿疏》記載:清明門是漢長安城東牆中間的城門,又名藉田門,凱門。《漢書·文帝紀》記載:西漢各帝每年開春時出此門去親耕籍田並祭祀農神,故亦名籍田門、凱門。新莽時期更名為宣德門。

漢朝的東西兩市以北面橫門為界。清明門大街是漢長安城內的東西主幹大街,大街西端就是漢長安城的東市所在地。漢景帝二年,御史大夫晁錯上書請皇帝“削藩”招致吳、楚等七郡國的反叛,漢景帝只好殺晁錯以緩和局勢。晁錯被殺當天穿著皇帝賜給他的朝服,從容於東市就義,成語“朝衣東市”便出於此。而之所以在東市腰斬晁錯,是因為此地商賈眾多,更容易將此訊息迅速傳至東方各郡國。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4年4月9日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