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朝神醫孫思邈

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
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孫思邈幼年嗜學如渴,知識廣博,只是後來身患疾病,經常請醫生治療,花費了很多家財,於是,他便立志從醫。[1]

孫思邈少年好讀,天資聰明,7歲的時候,就認識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據《舊唐書》載,西魏大臣獨孤信對孫思邈十分器重,稱其為“聖童”。18歲時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

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稱為“聖童”,開始為鄉鄰治病。[11]

修行終南

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鑽研醫學著作,一方面親自採集草藥,研究藥物學。他認真研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古代醫書,同時廣泛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
熱心為人治病,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他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經驗中提煉出新的醫藥學研究成果,以畢生精力撰成了醫學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1]

北周靜帝時,楊堅執掌朝政,召孫思邈任國子博士,孫思邈無意仕途功名,認為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堅決不接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應詔入京

唐太宗即位後,召孫思邈入京師長安,見到他7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歎,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太宗想授予孫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絕了,仍回到鄉間為民醫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