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0到1,科技產品如何找准種子使用者?

新潮的科技產品,在初期如何獲取種子用戶?文章為你解讀。

這是個沸騰的時代。過去一個月,蘋果、亞馬遜、谷歌接連發佈科技新產品。科技日新月異,產品層出不窮。亞馬遜Echo音箱是成功了,但當年的Fire phone卻極其失敗;谷歌的Chromecast極其成功,Google Glass 卻讓人失望至極;大疆的Phantom系列引爆了消費無人機市場,當年號稱眾籌一個億的Power Egg無人機,如今安在……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一、直面本質,誰才是科技產品的種子使用者

硬體科技產品不像軟體產品,可以快速反覆運算。

硬體屬性、外觀設計、功能定位,一旦確定,再難更改。在和很多企業和產品經理交流溝通時,我都會尖銳地追問一個問題:你的產品賣給誰,他們為什麼要買?在得到的答案中,下面兩種觀念是非常愚昧和普遍的:

產品是一個摸索的過程,初期根本沒辦法確定目標使用者,推向市場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目標使用者是極客人群,他們更願意新科技產品,帶動起大眾使用者;

人們對極客人群有極大的誤解,

這類觀念對產品設計遺禍無窮。

一個沒找到種子用戶,寄希望極客玩家的產品是註定失敗的。產品在初期需要關注核心價值使用者,而不是追求新奇的極客用戶。

或許有人會反對,大疆無人機初期不就是極客帶動嗎,Echo初期用戶不也是有極客用戶嗎,經典著作跨越鴻溝不是提到的innovator和early adopter,說的不正是這些技術熱愛者嗎?下面,我將為大家做深入的問題解析。

在研究新興產品時,購買了大疆無人機的用戶往往會打上“數碼達人”,“極客玩家”的標籤。這些人會被請去做用戶研究,市場調查。但實際上,如果他們只是新奇購買,根本不是無人機的核心用戶群,大疆核心關心的是能創作高品質作品的飛手;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了大疆用戶的三類圈層。圍繞航拍價值,由裡往外分別是好萊塢導演、航拍工作室攝影師和航拍愛好者。
大眾誤以為的極客,不過是第三圈層的非活躍用戶。看到產品廣告,他們會衝動購買,遇到禁飛政策,他們就二手轉賣。

有人會說,這些極客用戶的確不是主流價值使用者,但是他們在產品初期推廣時,功不可沒啊。這樣的觀點,也是想當然。

航拍的核心價值是航拍作品,在這之外的“極客”,比如航模愛好者,甚至有不少是大疆的黑粉。

在初期航模玩家中,如上的觀點,甚至更激烈抨擊的觀點,都很常見。技術和產品的演變成熟,都要有時間。在產品初期不關注航拍而關注極客,那一定是本末倒置了。

2、炫酷懸浮音箱的存活者

或許有人會說,大疆的無人機有航拍硬需求,不算數碼潮品。下面我們要分析的,就是潮到爆的懸浮音箱。

在亞馬遜官網中,一款叫做Orb懸浮音箱的真實用戶給出了如下評論: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酷的音箱(Might be the coolest speaker ever…),這個評論一共獲得了547個用戶認同。

3、那些嘩眾取寵的炫酷產品

在美國,Orb懸浮音箱算是一個小成功的案例。它畢竟依託有音箱本體價值。逃離了基本價值的科技產品,失敗非常常見。對於技術創新驅動的失敗,如Google Glass,我們報以尊敬;純粹功能組合的嘩眾取寵,則需要被警戒。售價過萬元機器人手機robohon、售價7888的蛋形無人機Poweregg、各類平板加輪子的早教機器人……

三、從0到1,鴻溝理論並不適用

在高科技領域,傑佛瑞·摩爾創立的關於技術接受度模型(技術鴻溝)被科技從業者廣泛接受並傳播。但任何模型都是一種商業的敘事框架。鴻溝理論是基於態度本位提出的,而對於很多硬體科技產品,需要從理性價值去重新思考。

1、兩類接受度模型:感性態度和理性價值

在所有產品決策中,我們考慮的要素無非可以劃分為感性和理性兩部分。

感性的因素可以總結為態度,產品的口碑、從眾的心態、炫耀的心理等等;理性的因素可以總結為價值,產品的性能、價格、設計等等。

我們做兩個極端的思考,什麼時候我們只考慮感性因素不考慮理性價值。兩瓶價格一樣的礦泉水,一瓶捐給公益一分錢,一瓶不會,你買哪一瓶;在2015年,APP軟體興起初期,假設同樣能叫到車,你是用滴滴還是直接揮手叫計程車,放到現在,你又會怎樣?在這兩個案例,用戶的決策主要是態度導向的,因為產品本身提供的價值是固定的。

當然,用戶在實際決策中,會兼有感性態度和理性價值。價值趨同的產品,態度主導;否則,就是價值主導。

2、鴻溝理論,是基於感性態度建立起來模型

在明白了使用者決策的底層分類,我們再來看傑佛瑞·摩爾的技術接受度模型。你會發現站在宏觀技術演進的角度上,模型是基於態度而不是價值建立的。

為確保理解準確,以下文字出自原書。

模型提到早期採用者,正是很多科技公司喜歡談論的極客用戶。書中提到的鴻溝,是早期採用者和早期大眾分離開來的那條深不可測的鴻溝。仔細回看傑佛瑞·摩爾的理論,你能很清楚的發現,這一套創新技術接受度模型,是以感性態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早期大眾關心的是周圍人的評價、產品的流行度。

正式因為態度本位,才會出現那道鴻溝。因為人們的從眾心理,只有達到了臨界值,才會像滾雪球一樣,變得普及流行,而絕大多數產品,都死在那條鴻溝之下。

產品賣不出,流行不起來,問題在哪?是理論出問題了嗎,鴻溝跨越不了嗎?鴻溝曲線是技術接受的宏觀視角,落地到產品,你需要基於價值,去重新思考用戶的增長演變。

四、從價值出發,實現使用者增長演變

技術視角,你固然可以無視產品的價格價值,因為只有市場成熟,總有價值合理的產品,但對於科技企業來說,具體到某個產品,依然是價值主導而不是態度主導,你就要忘記擯棄鴻溝模型的思考方式。

1、價值水滴:用戶演變的三圈層

在較短的時間裡,使用者的演變永遠是線性連續的,不存在割裂和跨越。使用者的演變模型,不該是跨越懸崖,而更像是一個水滴掉入湖面,從核心用戶逐層波及大眾用戶。

價值用戶:產品最頂尖的使用者,莫過於價值用戶。他們不僅是產品使用者,更是產品價值的創作或傳遞者。大疆無人機的航拍專家、Echo用戶中的技能開發者、Gopro用戶中的極限運動明星;它們往往是技術專家、媒體KOL,具有極高的影響力。並不是所有產品都有價值使用者,但如果有,這些都是產品最最寶貴的使用者價值。

核心用戶:是指鍾情於產品核心價值的使用者。Echo初期的用戶中,的確有用ifttt連接家居的極客,但技術的新奇不是核心價值點。語音交互享受音樂才是推向大眾的核心價值,所以Echo初期的核心使用者是音樂愛好者和家庭使用者。(Echo 初期用戶分析見文章亞馬遜Echo發家史-上篇)大疆無人機初期用戶中,喜歡航模的極客也不是核心用戶,只有那些和航拍攝影愛好者,才是真正的核心用戶。他們喜歡航拍,而不是拆卸航模。

2、核心價值+核心用戶+核心場景

絕大多數產品核心價值只有一個。從這個核心價值出發,考慮核心的用戶。除非產品的核心價值就是技術新奇,否則極客使用者就不該作為產品設計的主要考慮。如果產品核心使用者的極限運動愛好者,那就要考慮極限運動達人的核心場景。小白的使用場景、痛點需求,不是不重要,而是並非優先考慮的。至於女性市場,那就更是放後考慮。

在價值鏈建立起來之前,放棄賣給極客的念頭,也放棄橫跨多類用戶的念頭吧。

最後一個思考,你關注的產品,它的核心價值、核心用戶與核心場景,分別是什麼?

作者:鄒大濕;公眾號:鄒大濕,AI 產品前沿觀察

本文由 @鄒大濕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在亞馬遜官網中,一款叫做Orb懸浮音箱的真實用戶給出了如下評論: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酷的音箱(Might be the coolest speaker ever…),這個評論一共獲得了547個用戶認同。

3、那些嘩眾取寵的炫酷產品

在美國,Orb懸浮音箱算是一個小成功的案例。它畢竟依託有音箱本體價值。逃離了基本價值的科技產品,失敗非常常見。對於技術創新驅動的失敗,如Google Glass,我們報以尊敬;純粹功能組合的嘩眾取寵,則需要被警戒。售價過萬元機器人手機robohon、售價7888的蛋形無人機Poweregg、各類平板加輪子的早教機器人……

三、從0到1,鴻溝理論並不適用

在高科技領域,傑佛瑞·摩爾創立的關於技術接受度模型(技術鴻溝)被科技從業者廣泛接受並傳播。但任何模型都是一種商業的敘事框架。鴻溝理論是基於態度本位提出的,而對於很多硬體科技產品,需要從理性價值去重新思考。

1、兩類接受度模型:感性態度和理性價值

在所有產品決策中,我們考慮的要素無非可以劃分為感性和理性兩部分。

感性的因素可以總結為態度,產品的口碑、從眾的心態、炫耀的心理等等;理性的因素可以總結為價值,產品的性能、價格、設計等等。

我們做兩個極端的思考,什麼時候我們只考慮感性因素不考慮理性價值。兩瓶價格一樣的礦泉水,一瓶捐給公益一分錢,一瓶不會,你買哪一瓶;在2015年,APP軟體興起初期,假設同樣能叫到車,你是用滴滴還是直接揮手叫計程車,放到現在,你又會怎樣?在這兩個案例,用戶的決策主要是態度導向的,因為產品本身提供的價值是固定的。

當然,用戶在實際決策中,會兼有感性態度和理性價值。價值趨同的產品,態度主導;否則,就是價值主導。

2、鴻溝理論,是基於感性態度建立起來模型

在明白了使用者決策的底層分類,我們再來看傑佛瑞·摩爾的技術接受度模型。你會發現站在宏觀技術演進的角度上,模型是基於態度而不是價值建立的。

為確保理解準確,以下文字出自原書。

模型提到早期採用者,正是很多科技公司喜歡談論的極客用戶。書中提到的鴻溝,是早期採用者和早期大眾分離開來的那條深不可測的鴻溝。仔細回看傑佛瑞·摩爾的理論,你能很清楚的發現,這一套創新技術接受度模型,是以感性態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早期大眾關心的是周圍人的評價、產品的流行度。

正式因為態度本位,才會出現那道鴻溝。因為人們的從眾心理,只有達到了臨界值,才會像滾雪球一樣,變得普及流行,而絕大多數產品,都死在那條鴻溝之下。

產品賣不出,流行不起來,問題在哪?是理論出問題了嗎,鴻溝跨越不了嗎?鴻溝曲線是技術接受的宏觀視角,落地到產品,你需要基於價值,去重新思考用戶的增長演變。

四、從價值出發,實現使用者增長演變

技術視角,你固然可以無視產品的價格價值,因為只有市場成熟,總有價值合理的產品,但對於科技企業來說,具體到某個產品,依然是價值主導而不是態度主導,你就要忘記擯棄鴻溝模型的思考方式。

1、價值水滴:用戶演變的三圈層

在較短的時間裡,使用者的演變永遠是線性連續的,不存在割裂和跨越。使用者的演變模型,不該是跨越懸崖,而更像是一個水滴掉入湖面,從核心用戶逐層波及大眾用戶。

價值用戶:產品最頂尖的使用者,莫過於價值用戶。他們不僅是產品使用者,更是產品價值的創作或傳遞者。大疆無人機的航拍專家、Echo用戶中的技能開發者、Gopro用戶中的極限運動明星;它們往往是技術專家、媒體KOL,具有極高的影響力。並不是所有產品都有價值使用者,但如果有,這些都是產品最最寶貴的使用者價值。

核心用戶:是指鍾情於產品核心價值的使用者。Echo初期的用戶中,的確有用ifttt連接家居的極客,但技術的新奇不是核心價值點。語音交互享受音樂才是推向大眾的核心價值,所以Echo初期的核心使用者是音樂愛好者和家庭使用者。(Echo 初期用戶分析見文章亞馬遜Echo發家史-上篇)大疆無人機初期用戶中,喜歡航模的極客也不是核心用戶,只有那些和航拍攝影愛好者,才是真正的核心用戶。他們喜歡航拍,而不是拆卸航模。

2、核心價值+核心用戶+核心場景

絕大多數產品核心價值只有一個。從這個核心價值出發,考慮核心的用戶。除非產品的核心價值就是技術新奇,否則極客使用者就不該作為產品設計的主要考慮。如果產品核心使用者的極限運動愛好者,那就要考慮極限運動達人的核心場景。小白的使用場景、痛點需求,不是不重要,而是並非優先考慮的。至於女性市場,那就更是放後考慮。

在價值鏈建立起來之前,放棄賣給極客的念頭,也放棄橫跨多類用戶的念頭吧。

最後一個思考,你關注的產品,它的核心價值、核心用戶與核心場景,分別是什麼?

作者:鄒大濕;公眾號:鄒大濕,AI 產品前沿觀察

本文由 @鄒大濕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