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融合法理情,法律會更有溫度更接地氣”——記黨的十九大代表、江蘇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長陳燕萍

紮根基層法庭16年,從事法院工作近30年,從普通書記員到法院領導崗位,

從普通黨員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眼前的陳燕萍,依然是那樣柔和的眼神,調解室裡,鄰家大姐般的微笑給當事人帶來溫暖。

“融合法理情去辦案,法律才會更有活力,更有溫度接地氣。”30年中,法官陳燕萍帶著這樣的信念一路走來,執著向前。

“群眾走近法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認同法律”

4月26日,靖江法院刑事巡迴審判團隊走進常州大學懷德學院大禮堂,

公開審理一起因追討賭資引起的非法拘禁案。這個非法拘禁團夥中有兩名90後,審理中他們說,他們並不知道強行帶走,語言威脅等行為已經觸犯刑法。

“當時聽見台下的大學生們一片熱議!”陳燕萍回憶起審判場景,“衝動是魔鬼,而青春期是最易衝動的年齡。我們選擇五四前夕,讓這樣的案例走進校園走到年輕人當中,是為了避免人生的花季因衝動犯罪、無知犯罪而遺憾終生。

在審理過的3000多個案件中,陳燕萍尤其難過這樣的案件,“有什麼比無知犯罪更讓人痛惜的呢!群眾走近法律,才能更好知曉、理解和認同法律。法官,不僅僅是案件的審理者,還是普法宣傳員。誰執法誰普法,是每個法律工作者應盡的社會責任。”

情感催生責任,責任推動實踐。2016年,她積極宣導踐行審理、普法、矯正“三位一體”的刑事巡迴審判工作,認真遴選涉賭涉毒、危險駕駛、食品安全等具有典型意義、社會關注度高的刑事案件,

到村鎮、社區、企業、校園和案發地現場開庭。

“每一個開庭在基層群眾中都引發了強烈反響!在我們看來,她所具有的不僅僅是一種司法柔情,更多的是由職業尊榮感激發的社會責任感,一種情懷和擔當。”靖江法院院長許飛談道。

“司法建議的切入點都是老百姓關注的問題”

在靖江這片土地上生活30多年,陳燕萍眷戀著這裡的鄉土人情。

民生所願,枝葉關情,工作中,她對鄉親們生產生活中反映出的問題尤為上心。

一次在處理一起漁民投資被騙案件時,一位漁民無意中談到“現在河裡水太髒了,刀魚都快沒得嘍”。這句話立刻引起了陳燕萍的注意,她知道,魚類,特別是刀魚這樣的珍貴魚品一直是家鄉漁民們主要的生計來源。收入來源少了會引發眼前的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家鄉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貽害的將是子孫後代。

陳燕萍隨後便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調研,調研成果以司法建議形式進行回饋,引起了靖江地區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小微企業融資難,規範流動人口管理……作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10至2011年間,她還就規範民間借貸事宜,連續向全國人大提出6條建議。“建議的切入點都是群眾關注的問題,提出建議就是為了推動解決這些問題。”陳燕萍說。

“家事審判同時是對家庭成員的情感治癒過程”

15年前,陳燕萍和殘疾女孩何小敏的故事感動著社會,一句“孩子別哭,以後阿姨就是你的媽媽”,不僅帶給這個無奈之下把親生母親告上法庭的孩子以“家”的安全感,更讓社會讀解到“法官”這個看似高冷的職業,其背後的人性光輝。

“陳燕萍審理過的案子,大多是家事類案件。案件審理中,她從來不是簡單地一判了之,對當事人的保護往往從身份利益、財產利益延伸到人格、安全乃至情感利益。可以說,小敏的故事中飽含的是她的家事審判理念,這樣的初心一直至今。”靖江法院副院長盧旭東在採訪中談到。

在陳燕萍看來,情感是家庭穩定的粘合劑,家事審判過程同時是一個對問題家庭和家庭成員的情感治癒過程。當地採訪過程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因家庭瑣事弟媳打了大伯一個耳光,“這種事在咱們農村,最傷面子最傷和氣!陳院長來村裡前後調解了十多次,最後弟媳婦給大伯端茶賠禮,一家人和和氣氣的,真是好咧!”

追求法理情的融合,這些年來的基層工作,調解仍然是陳燕萍辦案的首選方式。“贍養案件還會有親情,離婚案件還會有舊情,鄰里糾紛還會有鄉情,欠款糾紛還會有友情。只要喚起當事人的人間真情,恩恩怨怨會有一天會往事如煙。”陳燕萍的眼中,閃爍著這樣的堅定和自信。

代表心語

“ 能夠擔任十八大、十九大黨代表,對我來說,既是無上的光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將一如既往,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一致,時刻牢記使命、不負重托,踏踏實實履行好黨代表的神聖職責。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法院的代表,我深深體會到十八大以來法治中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深深感覺到全社會法治信仰的樹立任重道遠。這些年,我和我的同事們牢記習總書記的囑託,通過一次次不厭其煩的釋法、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調解,一次次勝敗皆服的判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在司法實踐中,我們也明顯感覺到,有些矛盾是可以預防的,更多的糾紛是本不該發生的。追溯根源,是民眾的法律意識增強了,但法治信仰沒有跟上。

法治的真諦,在於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民眾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觀念,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立足於提升社會法治信仰,我們按照黨中央提出的“誰執法誰普法”原則,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巡迴審判、公眾開放日等活動,並依託現代資訊技術,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引入電視直播、網路直播等形式,讓更多的人能夠直接觀看庭審、執行的全過程,通過正確引導、潛移默化等方式,在人民群眾心中播種下信仰法治的種子。”

貽害的將是子孫後代。

陳燕萍隨後便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調研,調研成果以司法建議形式進行回饋,引起了靖江地區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小微企業融資難,規範流動人口管理……作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10至2011年間,她還就規範民間借貸事宜,連續向全國人大提出6條建議。“建議的切入點都是群眾關注的問題,提出建議就是為了推動解決這些問題。”陳燕萍說。

“家事審判同時是對家庭成員的情感治癒過程”

15年前,陳燕萍和殘疾女孩何小敏的故事感動著社會,一句“孩子別哭,以後阿姨就是你的媽媽”,不僅帶給這個無奈之下把親生母親告上法庭的孩子以“家”的安全感,更讓社會讀解到“法官”這個看似高冷的職業,其背後的人性光輝。

“陳燕萍審理過的案子,大多是家事類案件。案件審理中,她從來不是簡單地一判了之,對當事人的保護往往從身份利益、財產利益延伸到人格、安全乃至情感利益。可以說,小敏的故事中飽含的是她的家事審判理念,這樣的初心一直至今。”靖江法院副院長盧旭東在採訪中談到。

在陳燕萍看來,情感是家庭穩定的粘合劑,家事審判過程同時是一個對問題家庭和家庭成員的情感治癒過程。當地採訪過程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因家庭瑣事弟媳打了大伯一個耳光,“這種事在咱們農村,最傷面子最傷和氣!陳院長來村裡前後調解了十多次,最後弟媳婦給大伯端茶賠禮,一家人和和氣氣的,真是好咧!”

追求法理情的融合,這些年來的基層工作,調解仍然是陳燕萍辦案的首選方式。“贍養案件還會有親情,離婚案件還會有舊情,鄰里糾紛還會有鄉情,欠款糾紛還會有友情。只要喚起當事人的人間真情,恩恩怨怨會有一天會往事如煙。”陳燕萍的眼中,閃爍著這樣的堅定和自信。

代表心語

“ 能夠擔任十八大、十九大黨代表,對我來說,既是無上的光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將一如既往,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一致,時刻牢記使命、不負重托,踏踏實實履行好黨代表的神聖職責。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法院的代表,我深深體會到十八大以來法治中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深深感覺到全社會法治信仰的樹立任重道遠。這些年,我和我的同事們牢記習總書記的囑託,通過一次次不厭其煩的釋法、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調解,一次次勝敗皆服的判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在司法實踐中,我們也明顯感覺到,有些矛盾是可以預防的,更多的糾紛是本不該發生的。追溯根源,是民眾的法律意識增強了,但法治信仰沒有跟上。

法治的真諦,在於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民眾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觀念,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立足於提升社會法治信仰,我們按照黨中央提出的“誰執法誰普法”原則,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巡迴審判、公眾開放日等活動,並依託現代資訊技術,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引入電視直播、網路直播等形式,讓更多的人能夠直接觀看庭審、執行的全過程,通過正確引導、潛移默化等方式,在人民群眾心中播種下信仰法治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