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法官多動腿 群眾少跑路—記黨的十九大代表、四川省劍閣縣人民法院開封人民法庭庭長郭興利

紮根基層26年,始終恪守“我們多動腿,群眾少跑路”工作理念,

長年用背篼背著國徽和案卷翻山越嶺、走村入戶,巡迴辦案、傳播法治。審結各類案件3300餘件,無一改判,無一信訪投訴。這就是黨的十九大代表、被譽為“背篼法官”的四川省劍閣縣人民法院開封人民法庭庭長郭興利。

法官多動腿,群眾就能少跑路

郭興利所在的開封法庭地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山區,山高路險,百姓居住分散,來法庭打官司很不方便。

20多年前,郭興利開庭審理一起贍養案時,

原定上午9點開庭,可左等右等都不見當事人。臨近中午時,兩位老人才氣喘吁吁,步履蹣跚地趕到。庭審後,郭興利一打聽,才知道兩位老人早上5點就摸黑趕路,徒步30多公里,近7個小時才趕到法庭。

“交通如此不便,兩位老人吃了這麼多苦,跑了這麼多路,就為了討一個公道。”想到這裡,郭興利的眼睛不由得濕潤起來。身在基層,為什麼不能最大限度為老百姓減輕訴訟負擔和奔波之苦?

“等百姓上門求助不如主動上百姓家去解難!”左思右想之後,郭興利決定用當地竹編背篼背著國徽、案卷上門審案,開設巡迴法庭。

2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佈轄區方圓600餘平方公里的每一個角落,背爛了10個背篼,磨爛了37副背繩,累計步行10萬餘公里。漸漸地,當地的老百姓一見了他,都親熱地喊到:“背篼法官”來了。

“法官是一個法律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群眾工作者”

郭興利用“四心、三把握、二書、一聯動”訴訟調解方法成功調解上千件案件,20多年來,用這套“接地氣”的工作辦法,把每一件案件都辦成了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鐵案”,創下了司法工作“零”差錯的紀錄,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獲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我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每到一處審理或執行案件,我都會誠懇地邀請本子上記載著的這些‘名人’參與案件的調解與執行。

”郭興利說,“這樣,一件看似棘手的案件,通過大家聯合做工作,當事人之間很快便能達成協議。靠著群眾做群眾工作,是我能夠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的‘法寶’。”

“我很少判案,絕大多數都是調解結案,調撤率在90%以上,2012年調撤率最高達到了97%。”郭興利說。

“法官是一個法律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群眾工作者。”郭興利說,“2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告訴我,訴訟調解是從源頭化解百姓之間矛盾糾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才能將基層案件辦得既合法又合情。”

做事先做人,要懂得感恩

早些年,一些鄉親會送些米麵、雞蛋之類的東西。他們都說:“自家地裡長的,自家雞下的,不收,就瞧不起人了!”每次都被郭興利拒絕了,對於太熱情的,實在拗不過的,郭興利就按照市場價買下老百姓送去的東西。潛移默化下,郭興利通過一言一行帶動一方好風氣。

“在農村、在基層,法庭庭長也算得上是當地的‘顯赫人物’了。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會有人關注你、解讀你;你好與不好、行與不行,百姓心裡像明鏡似的。”郭興利始終認為,“法官的人品是第一位的,人品不好,案子辦得再對,老百姓也會因為對法官人品的質疑而對案件的處理產生懷疑。”

山區鄉鎮法庭,年輕人不願去,“老人”留不住。唯獨郭興利26年如一日紮根於此。

“我出生在劍門山區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家裡窮,我們兄弟幾個都是靠鄉親們東家一捧米、西家一顆菜幫襯著長大的。後來,鄉親們又敲鑼打鼓把我送到軍營,我對家鄉父老充滿了感恩之情。命運恰巧給了我‘報恩’的機會。”郭興利說。

一次領導問郭興利:“老郭,你為什麼沒有選擇離開,去條件更好的縣城工作?”“捨不得。”郭興利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在廣大基層,正是郭興利這樣一批心懷群眾、剛正不阿、業務精幹的基層法官日復一日地堅守,才讓我們的法治思想在廣大農村地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他們用青春和汗水、堅守與苦幹,踐行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四川省廣元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鄧慶國說。

代表心語

作為一名山區基層法官,我有幸參與到這輪司法體制改革中,作為一名黨代表,我有幸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關鍵節點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是歷史賦予我的機遇,是黨對我的信任,是人民對我的期望。

——郭興利

法庭庭長也算得上是當地的‘顯赫人物’了。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會有人關注你、解讀你;你好與不好、行與不行,百姓心裡像明鏡似的。”郭興利始終認為,“法官的人品是第一位的,人品不好,案子辦得再對,老百姓也會因為對法官人品的質疑而對案件的處理產生懷疑。”

山區鄉鎮法庭,年輕人不願去,“老人”留不住。唯獨郭興利26年如一日紮根於此。

“我出生在劍門山區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家裡窮,我們兄弟幾個都是靠鄉親們東家一捧米、西家一顆菜幫襯著長大的。後來,鄉親們又敲鑼打鼓把我送到軍營,我對家鄉父老充滿了感恩之情。命運恰巧給了我‘報恩’的機會。”郭興利說。

一次領導問郭興利:“老郭,你為什麼沒有選擇離開,去條件更好的縣城工作?”“捨不得。”郭興利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在廣大基層,正是郭興利這樣一批心懷群眾、剛正不阿、業務精幹的基層法官日復一日地堅守,才讓我們的法治思想在廣大農村地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他們用青春和汗水、堅守與苦幹,踐行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四川省廣元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鄧慶國說。

代表心語

作為一名山區基層法官,我有幸參與到這輪司法體制改革中,作為一名黨代表,我有幸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關鍵節點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是歷史賦予我的機遇,是黨對我的信任,是人民對我的期望。

——郭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