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皇族後裔聚居村落,世代只做一件事,如今已被漸漸忘卻

在四百多年前,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的啟運山下,坐落著清朝的祖陵“永陵”。在這裡來過一群特殊的人,一直居住在此地,並逐漸形成村落,他們世世代代就只為做一件事情。

但隨著清王朝覆滅相去甚遠,年輕人紛紛離開村莊而走進城市,如今“守陵村”已經被漸漸忘記。

在近些年來,一名記者前往永陵鎮做調查,有幸見到守陵人的後裔趙德新。據趙德新老人說,他祖上守陵的故事要從七世祖班布裡(努爾哈赤的伯父)說起。

曾經努爾哈赤與班布裡毗鄰而居,有一次,班布裡家中一位奴隸犯了罪,跑到努爾哈赤院子裡躲了起來。於是班布裡要求努爾哈赤交出奴隸,但努爾哈赤並不承認奴隸在院子裡。憤怒至極的班布裡不顧努爾哈赤的罕王身份,在其門前的廊柱上砍了三刀。結果班布裡得到處分,被罰守護清永陵,當時還有一位被罰的皇族,那就是努爾哈赤的三伯父阿塔。

別以為守陵就是簡單的看護,他們除了對永陵的保護和修葺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祭典,當時清朝也有過幾位皇帝來此祭祖過。這個祭典分為大祭和小祭,永陵必須每年舉行4次大祭和24次小祭,大祭在清明、七月十五、冬至、歲暮舉行,小祭則在每個月初一和十五舉行。

每次在舉行大祭都要殺一頭牛、一頭豬、一頭羊當做祭品,據《興京志縣》記載,除了以上祭品外,守陵人要經過細緻的分工。比如說負責牛的就養牛,負責酒的就釀酒等,所以說一個守陵人一生只能幹一個工種。

隨著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永陵的守陵人多數留在祖宗陵墓旁的村莊居住,

比如永陵、下營子、上夾河等地均有守陵人後裔居住,特別是上夾河腰站村和勝利村。歷經上百年歲月變遷,這些村民已經逐漸被漢同化,尤其是年輕人對祖上守陵歷史知其甚少,並多數選擇離開家鄉,在城市裡安家落戶。而“守陵村”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眼,不過最重要的是,祖上那些大祭的禮儀和習俗正在消亡,正如我們把大多中華文化逐漸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