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石家莊姚淑龍復原臨摹毗盧寺壁畫展:光買金箔就花了幾十萬

●展覽時間:2017年10月17日至25日

●開放時間:上午8:30~11:30, 下午2:30~5:30

●展覽地點:河北師大博物館二層1展廳

如果一個人十年專注於一件事, 哪怕是吃飯睡覺, 相信也能比旁人多一些心得。

生於石家莊的姚淑龍, 自幼受父兄薰陶, 喜愛傳統人物畫, 他把十年光陰全情投入到臨摹毗盧寺壁畫上。 這十年他幾乎與世隔絕, 花光了所有積蓄。 如今, “情懷毗盧寺——姚淑龍復原臨摹毗盧寺壁畫展”正在河北師大博物館展出, 免費參觀。

在這裡, 你能看到傳統壁畫的技法和光彩, 也能看到一個人十年苦心孤詣、堅守寂寞的情懷, 還能看到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數不清的故事。

復原後的天妃聖母富麗堂皇

毗盧寺壁畫現狀

閉關十年, 每天畫8個小時以上

位於石家莊西北上京村東的毗盧寺, 始建于唐代天寶年間, 這裡藏著馳名中外的精美壁畫, 和甘肅敦煌壁畫、山西永樂宮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並稱中國現存四大壁畫。 毗盧寺壁畫是水陸畫, 是佛教做水陸法會時必須要懸掛的。

毗盧寺壁畫一共6壁, 繪製面積共200多平方米, 全堂臨摹是個大工程。 姚淑龍把其他的事情全放下, 在燕趙藝術市場租了兩間房子做工作室, 一個人關在裡面畫畫,

每天畫8到10個小時。

工作室沒有暖氣沒有空調, 夏天室內溫度達到41度, 冬天洗筆池裡結的冰有三公分厚。 姚淑龍就這樣堅持了十年, 準確地說是十年零一個月。 他說只有把生活水準降到最低, 才能靜下心來畫畫。

2016年1月30日下午3點半, 姚淑龍終於完成全套壁畫摹本, 恢復了毗盧寺六壁十彩壁畫的精美原貌。 目前正在河北師大博物館展出的是, 東北壁、西北壁、東壁、東南壁的壁畫、若干單幅和粉本稿。

十大明王

四大金剛

西北壁局部

精美壁畫讓人看得目不轉睛

完全復古,補繪部分遵照明朝儀軌

臨摹這堂壁畫,姚淑龍嚴格依原貌、原比例、原技法來做。他為自己的工作室起名依舊畫坊,“依舊”就是依照老祖宗舊的手法,“畫坊”意指這是個工匠鋪。

姚淑龍先用了四年時間練習傳統線條,每年他把粉本稿臨摹一遍,一遍就要一年。在現場你可以看到,不管多長的線條都是一筆下來,飄逸流暢有力量。

傳統壁畫用的是礦物質色,雖大紅大綠,但不跳不躁,姚淑龍專門向河北省博物院郝建文請教,然後嘗試用水和桃膠調色、上色。傳統的瀝粉貼金技法會的人就更少了,姚淑龍只好進深山、尋古寺,一點點摸索。

毗盧寺壁畫有一塊在清同治年間下雨淋壞了,姚淑龍補繪了殘缺部分。他多次請教國家文物局水陸壁畫專家戴曉雲教授,按戴教授選定的題榜來畫,所有補畫的人物都是他在明朝壁畫裡看到過的。為此,姚淑龍在河北省高級導遊張永波陪同下去了山西好多寺廟,有水陸壁畫的寺廟基本上都走遍了。

姚淑龍說必須按著明朝的儀軌來畫,或許做這件事,比臨摹全堂壁畫意義更大。

耗盡積蓄,光買金箔就花了幾十萬

畫畫的人需要靜下來,不能想名利,要不然就堅持不下去,但畫畫本身卻是花費巨大。比如礦物質色顏料特別貴,佛頭青一斤就要2.8萬元,瀝粉貼金更是成本高昂。

瀝粉貼金主要用在盔甲、飾物、兵器上,用的是砸成金箔的真金。姚淑龍告訴記者,這種金箔9.8元一張,6.3公分x6.3公分,一張只能貼一點。金箔非常薄,人從旁邊走過就能帶得它飛起來,大部分地方都得貼兩層,有的甚至三層。

用了多少張金箔,姚淑龍已經數不清了,反正花費大概幾十萬。

十年閉關,姚淑龍不工作也沒有收入,全憑積蓄和家人的支持撐下來。到最後一道工序瀝粉貼金的時候,積蓄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做不做姚淑龍也很猶豫。但看到別人復原的壁畫傳統元素幾乎消失了,姚淑龍深受刺激,決心哪怕借錢也要瀝粉貼金,用真金。

姚淑龍說,有碑刻記載,毗盧寺壁畫是1535年到1538年由正定一個民間畫工班子畫的,他們都不是文人,但這些無名匠人卻是拿生命在畫畫。“從前一些大廟,一個畫工班子畫不完,需要找兩三個班子同時畫。於是你畫這個殿,他畫那個殿,畫完之後同時開門,誰那兒燒香多,說明畫得好,對面畫工班主就要自殺。所以他不敢畫不好,那是他的命,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傳統藝術看上去那麼精美。”

滿滿都是戲,夠腦補一個長篇

有時候你以為看展就是看畫,實際上,表面看來沒有什麼故事的畫背後滿滿都是戲。毗盧寺壁畫森羅萬象,你不僅能看到滿壁千年遺風,還能細細品咋一幕幕人生大戲,體會複雜難言的人生況味。

比如你平時看到的菩薩是慈眉善目、滿懷悲憫的,在這裡你會看到三頭六臂、滿目猙獰、怒髮衝冠的2佛8菩薩的憤怒身,也就是這堂壁畫中地位最高的十大明王(東北壁和西北壁)。每位明王頭頂都畫有他們的法身,讓人更能體會怒目亦是慈悲。

毗盧寺壁畫涉及到人物508位,有各路神仙、先賢聖人、孝子順孫、節婦烈女、三教九流、民藝百工,但所有人不是簡單羅列在畫面上,人與人之間有呼應,表現得很生動。東南壁壁畫展示的是往生人倫的故事,右下角的“往生奴婢典當等眾”部分,一女子被販賣,帶著兒子來挑人的老者抬手一指,紅衣人販子急忙回頭應答,形成了一幕無聲的小戲劇。另一組人物中,那只撫摸被賣小女孩的手,似乎也有很多欲說還休的故事。

類似的還有很多,足夠你腦補出一個長篇。

展覽現場還備有熱水、水果,滿場彌漫佛香和空靈的音樂,還有姚淑龍現場作畫。你不想來看看貼了幾十萬金箔的畫長什麼樣?聽姚老師講與毗盧寺壁畫的情緣嗎?

文/河北青年報記者張翠平

攝/河北青年報記者崔華瑞

精美壁畫讓人看得目不轉睛

完全復古,補繪部分遵照明朝儀軌

臨摹這堂壁畫,姚淑龍嚴格依原貌、原比例、原技法來做。他為自己的工作室起名依舊畫坊,“依舊”就是依照老祖宗舊的手法,“畫坊”意指這是個工匠鋪。

姚淑龍先用了四年時間練習傳統線條,每年他把粉本稿臨摹一遍,一遍就要一年。在現場你可以看到,不管多長的線條都是一筆下來,飄逸流暢有力量。

傳統壁畫用的是礦物質色,雖大紅大綠,但不跳不躁,姚淑龍專門向河北省博物院郝建文請教,然後嘗試用水和桃膠調色、上色。傳統的瀝粉貼金技法會的人就更少了,姚淑龍只好進深山、尋古寺,一點點摸索。

毗盧寺壁畫有一塊在清同治年間下雨淋壞了,姚淑龍補繪了殘缺部分。他多次請教國家文物局水陸壁畫專家戴曉雲教授,按戴教授選定的題榜來畫,所有補畫的人物都是他在明朝壁畫裡看到過的。為此,姚淑龍在河北省高級導遊張永波陪同下去了山西好多寺廟,有水陸壁畫的寺廟基本上都走遍了。

姚淑龍說必須按著明朝的儀軌來畫,或許做這件事,比臨摹全堂壁畫意義更大。

耗盡積蓄,光買金箔就花了幾十萬

畫畫的人需要靜下來,不能想名利,要不然就堅持不下去,但畫畫本身卻是花費巨大。比如礦物質色顏料特別貴,佛頭青一斤就要2.8萬元,瀝粉貼金更是成本高昂。

瀝粉貼金主要用在盔甲、飾物、兵器上,用的是砸成金箔的真金。姚淑龍告訴記者,這種金箔9.8元一張,6.3公分x6.3公分,一張只能貼一點。金箔非常薄,人從旁邊走過就能帶得它飛起來,大部分地方都得貼兩層,有的甚至三層。

用了多少張金箔,姚淑龍已經數不清了,反正花費大概幾十萬。

十年閉關,姚淑龍不工作也沒有收入,全憑積蓄和家人的支持撐下來。到最後一道工序瀝粉貼金的時候,積蓄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做不做姚淑龍也很猶豫。但看到別人復原的壁畫傳統元素幾乎消失了,姚淑龍深受刺激,決心哪怕借錢也要瀝粉貼金,用真金。

姚淑龍說,有碑刻記載,毗盧寺壁畫是1535年到1538年由正定一個民間畫工班子畫的,他們都不是文人,但這些無名匠人卻是拿生命在畫畫。“從前一些大廟,一個畫工班子畫不完,需要找兩三個班子同時畫。於是你畫這個殿,他畫那個殿,畫完之後同時開門,誰那兒燒香多,說明畫得好,對面畫工班主就要自殺。所以他不敢畫不好,那是他的命,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傳統藝術看上去那麼精美。”

滿滿都是戲,夠腦補一個長篇

有時候你以為看展就是看畫,實際上,表面看來沒有什麼故事的畫背後滿滿都是戲。毗盧寺壁畫森羅萬象,你不僅能看到滿壁千年遺風,還能細細品咋一幕幕人生大戲,體會複雜難言的人生況味。

比如你平時看到的菩薩是慈眉善目、滿懷悲憫的,在這裡你會看到三頭六臂、滿目猙獰、怒髮衝冠的2佛8菩薩的憤怒身,也就是這堂壁畫中地位最高的十大明王(東北壁和西北壁)。每位明王頭頂都畫有他們的法身,讓人更能體會怒目亦是慈悲。

毗盧寺壁畫涉及到人物508位,有各路神仙、先賢聖人、孝子順孫、節婦烈女、三教九流、民藝百工,但所有人不是簡單羅列在畫面上,人與人之間有呼應,表現得很生動。東南壁壁畫展示的是往生人倫的故事,右下角的“往生奴婢典當等眾”部分,一女子被販賣,帶著兒子來挑人的老者抬手一指,紅衣人販子急忙回頭應答,形成了一幕無聲的小戲劇。另一組人物中,那只撫摸被賣小女孩的手,似乎也有很多欲說還休的故事。

類似的還有很多,足夠你腦補出一個長篇。

展覽現場還備有熱水、水果,滿場彌漫佛香和空靈的音樂,還有姚淑龍現場作畫。你不想來看看貼了幾十萬金箔的畫長什麼樣?聽姚老師講與毗盧寺壁畫的情緣嗎?

文/河北青年報記者張翠平

攝/河北青年報記者崔華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