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勳復辟的宣傳藉口是什麼?

張勳, 字少軒。 江西奉新人。 1854年(清咸豐四年)生。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凱任管帶, 後任副將、總兵等職。 1911年升為江南提督, 率巡防營駐南京。

武昌起義後, 在南京殘殺民眾數千人, 頑抗革命軍, 敗後退至徐州一帶。 清帝退位以後, 所部改稱武衛前軍, 禁剪辮子, 以示效忠清王朝, 時稱‘辮子兵’。 1913年奉袁世凱命進攻革命軍, 重占南京, 後調徐州任長江巡閱使。 袁死後, 在徐州成立北洋7省同盟, 不久任安徽督軍, 擴充至13省同盟, 圖謀為清室復辟。 1917年6月, 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 率3000‘辮子兵’, 借‘調停’為名, 於6月14日進北京。 入京後, 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 ‘襄贊復辟大業’。 同月30日, 他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 並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 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佈復辟, 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 通電全國改掛龍旗, 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 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
這就是史家稱的‘張勳復辟’或‘丁巳復辟’。

張勳為什麼復辟

張勳復辟是指由張勳一手策劃, 于1917年(民國六年)7月擁護清朝廢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 前後歷時共十二天。 民國初年, 百廢待興, 但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卻沒有顯著提高, 這倒不是說政府不想把國家搞好(袁世凱可是晚清一代名臣, 1901-1907年當國時沒少抓緊國計民生的大事, 建樹頗多), 而是實在缺乏控制力。 這裡不能不說一下孫中山這位國父和先行者。 本來辛亥革命和南北和談之後, 袁世凱一統天下, 孫氏卻放不下手中的權力, 搞了個對人不對事的議會制——孫中山在南京時可是總統制哦!袁世凱也就成了有名的“橡皮圖章”, 而當時的情況卻是民國需要鐵腕人物——歷史和袁世凱和孫中山開了一個玩笑,

他們不約而同的都走上了獨裁的道路, 而這條道路一走卻似乎再也沒有了盡頭。

歷史的車輪轉到了張勳面前, 讓我們先來看看1917年張勳在奏請溥儀復辟帝制的奏摺中是怎麼說的:“乃共和實行以後, 上下皆以黨賄為爭端, 各便私圖, 以貪濟暴。 道德淪喪, 民怨沸騰……凡在位者侵吞賄賂, 交濟其私。 名為民國, 而不知有民;稱為國民, 而不知有國……”我相信張勳的話是由衷之言——這倒不是說為他翻案, 而是就事論事。 張勳對於清室可以說盡了自己的孤忠, 不過他卻忽略了剛剛發生的一件事, 一件全國人都已經懵懂認同的事, 一件讓袁世凱悔恨交加身死名滅的事:袁世凱稱帝!袁世凱是大清的臣子,

袁世凱稱帝這叫篡位, 是真正的亂臣賊子, 敗壞了帝制在民眾心裡的聲譽, 當時復辟帝制時機根本不成熟!張勳不過是一個職業軍人, 在當時紛亂的洪流面前自然認不清方向, 即便是飽讀詩書的康有為老夫子也是“只在此山中”罷了。 變亂更迭的民國是那樣不堪回首, 以致有太多的人感歎:“民國不如大清朝”。 一群議會的小僭主代替大獨裁者的局面讓政局混亂不堪, 令出不行——大多數人都認為張勳、段琪瑞等人都是大小軍閥, 其實不然, 他們都是職業軍人, 如果在統一且有力的政府領導下, 他們其實都是國家的棟樑之材, 比如袁氏當國期間——說句老實話, 那時候孫中山恰恰是搞分裂的主要分子呢——這叫顛覆國家安全罪啊!

那是一個進化論主導的時候, 對於張勳, 我只能說他是生不逢時, 如果不是那個時代, 也許他會是複國的功臣, 會是英雄, 可是在那個時代下卻成了狗熊, 甚至是小丑。 我們學的歷史書上不時將張勳復辟稱為小丑的鬧劇嗎?

張勳復辟的意義:

張勳復辟雖然歷時僅僅十二天, 但卻是中華民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捩點。 這場復辟直接導致段祺瑞的複出和皖系、直系兩大軍閥的崛起, 更將民國以來的兩大法統(孫中山和袁世凱)統統徹底打翻。 此次復辟之後, 北洋集團的利益分化更加明顯, 復辟後段祺瑞與馮國璋之間的兵戎相見, 使得自民國成立以來的“總統府”“國務院”之間的爭執最終付諸武力。 以張勳復辟為界限,民國成立以來“內閣制”與“總統制”、北洋集團與民主黨派(革命黨人)的制度之爭、政見之爭,演化為赤裸裸地力量博弈和軍事較量。此外,張勳復辟還間接使得吳佩孚、馮玉祥兩個北洋後輩嶄露頭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非小編原創,故不對此負責,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以張勳復辟為界限,民國成立以來“內閣制”與“總統制”、北洋集團與民主黨派(革命黨人)的制度之爭、政見之爭,演化為赤裸裸地力量博弈和軍事較量。此外,張勳復辟還間接使得吳佩孚、馮玉祥兩個北洋後輩嶄露頭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非小編原創,故不對此負責,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