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所謂天才槍手,不過是不懂計算經濟成本的炮灰

文/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10月13日, 泰國電影《天才槍手》上映, 首周斬獲1.72億票房, 豆瓣評分高達8.3。 從首周表現來看, “槍手”已經超越今年五月大熱的《摔跤吧!爸爸》, 後者首周的票房為8685萬。

影片根據2014年轟動一時的亞洲考場作弊案改編, 講述了家境拮据的天才學霸利用高智商考場作弊牟取暴利的故事。

很多人說, 這才是真正的青春片, 因為大到考試, 小到日常測驗,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些“作弊”的經驗。

然而明知作弊不對, 但實在不願意將它當做一種“犯罪”, 甚至覺得理所當然, 電影中女主也說:“他們出錢, 我們出力, 這不是雙贏嗎?”

俗話說:“出來混的總歸要還”, 經濟學則解釋為:“任何收益都會有代價。 ”從犯罪經濟學角度, 犯罪成本遠比想像中的複雜。

犯罪經濟學

用經濟學來解說犯罪始於加里·S·貝克爾, 這位大神是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他善於把經濟理論運用于對人類行為的研究, 涉獵領域有社會學、政治學、人口統計學、犯罪學和生物學等。

▷理性犯罪與犯罪收益

首先理論上假定犯罪人是理性的。

實際上也是如此, 根據資料, 即便是衝動偏多的殺傷犯罪和性犯罪也有70%-80%的人是理性的。 經濟學以“理性經濟人”為理論前提, 在這層理性中, 人是追求功利最優化, 注重效益的動物。

犯罪經濟學認為, 當犯罪行為比其他正當行為更易於給主體帶來較大的收益時, 犯罪就會發生。

這便是俗話說的:“殺頭生意有人做, 虧本買賣無人幹。 ”

毒品走私和軍火走私就並稱為世界上經濟利益最大的兩大犯罪。 但犯罪人在進行理性比較時, 發現軍火走私在貨源供應、運輸以及銷售物件上存在著諸多問題, 它的犯罪成本遠遠高於毒品, 所以毒品犯罪就成了賺錢的最佳選擇。

而電影中, 對家境困窘的女主來說,

每考試一次, 就能獲利近23萬4千泰銖(光學費就要12萬/年), 而到了後期, 進行跨洲國際作弊, 考一次試就可以獲利百萬泰銖, 誘惑自然更大。

▷犯罪成本

犯罪成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的犯罪成本就是為犯罪所付出的代價, 廣義的是在狹義基礎上, 還包括犯罪給全社會帶來的損耗以及社會預防犯罪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狹義的犯罪成本分為:

▷物質成本和心理成本:

犯罪要買作案工具,必要時還要拉幫結夥,這些都是成本。而犯罪時候恐懼、愧疚等心理負擔即為心理成本。

▷機會成本:

犯別的罪或者從事正當職業獲得的收益。

▷風險成本:

被抓後獲刑、賠償損失,連累家人無法抬起頭來做人等,這些都屬於犯罪帶來的風險成本。

在《天才槍手》電影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考慮並承擔的是物質成本和心理成本,但實際上一旦我們開始動歪腦筋,機會和風險這兩個我們忽視或者不願意去想的成本,最終會讓我們付出高昂的代價。

犯罪成本-收益分析

實際上,犯罪者在做理性決策時,就像一個小作坊老闆,在生產“犯罪”這一產品的時候,講求提高收益,降低成本。

黑社會組織,其實就是“成本-收益”分析下的產物。

一個小流氓,勢單力薄,單打獨鬥風險很大,買棍子的錢還是零售價,受了傷可能沒人照顧,一旦被抓,家裡妻兒老小也沒了照應,更別提跑路了。

但如果一群小流氓集結到一起,團購裝備,理性踩點,合理打架。內部開展分工協作,收來的保護費買買理財或擴大隊伍,不僅物質投入會隨著規模效應減少,因為協作,團隊成員的心理負擔也減輕了。

規模擴大後,黑社會組織進一步賄賂相關人員,找後臺編織保護傘,降低被抓後的風險成本。

但是成本穩定、裝備齊全、人數眾多,光收保護費,收益就太低了。必須介入像毒品走私這樣的暴利行業;開設賭場也一本萬利。或者做點合法生意,或者把資金委託投資或高利貸,繼續以錢生錢。

這時候再遇到競爭對手,也沒必要和當年一樣在街頭血拼,坐下來喝喝茶談談生意,根據利益和實力劃分勢力範圍,謀求“共贏”。

黑社會的成本-收益管理可以總結如下:

▷發展規模效益,降低物質投入,降低團隊成員的心理成本。

▷通過組織性的反偵查和賄賂等手段,降低了犯罪的風險成本。

▷進軍暴利行業,提高收益。

▷面對競爭,謀求共贏。

執法的對策

犯罪學有個著名的破窗理論:

如果城市街頭窗戶破了卻沒人管,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破窗效應表明,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效仿,甚至變本加厲,從經濟學角度,這就是變相降低了犯罪者的心理成本,提高了犯罪率。

利用犯罪經濟學成本-效益分析,最終目的是説明執法者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或相應政策進一步提升犯罪成本,壓縮犯罪收益,讓“這門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同時避免破窗效應帶來的惡果。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犯罪成本和定罪率提高了,犯罪率就會下降。

2011年5月1日起,我國將醉駕入刑,醉駕的成本顯著增加,加大了處罰力度,被抓和被懲處的概率也加大了,結果是不僅醉駕和因醉駕引發的交通事故大幅下降,而且飲酒後駕車的人數也大大減少,社會風氣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電影中,女主死守著“雙贏”的觀念不放,堅信“世界我們說了算”,實則對於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嚴重認知不足,沒有意識到對自己的家人、對自己的未來以及無辜捲入的同伴,這點收益根本無法抵消這些破壞力驚人卻不可逆的後果。

1.貓眼電影

2.《恐怖犯罪的犯罪經濟學分析》,鄧寶征

3.《理性犯罪決策_成本收益模型》,郭東

4.《論理性犯罪的犯罪收益與犯罪成本》,宋曉明

5.《毒品犯罪的法經濟學分析》,鄭永紅

6.《從經濟學視角考察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李其平

狹義的犯罪成本分為:

▷物質成本和心理成本:

犯罪要買作案工具,必要時還要拉幫結夥,這些都是成本。而犯罪時候恐懼、愧疚等心理負擔即為心理成本。

▷機會成本:

犯別的罪或者從事正當職業獲得的收益。

▷風險成本:

被抓後獲刑、賠償損失,連累家人無法抬起頭來做人等,這些都屬於犯罪帶來的風險成本。

在《天才槍手》電影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考慮並承擔的是物質成本和心理成本,但實際上一旦我們開始動歪腦筋,機會和風險這兩個我們忽視或者不願意去想的成本,最終會讓我們付出高昂的代價。

犯罪成本-收益分析

實際上,犯罪者在做理性決策時,就像一個小作坊老闆,在生產“犯罪”這一產品的時候,講求提高收益,降低成本。

黑社會組織,其實就是“成本-收益”分析下的產物。

一個小流氓,勢單力薄,單打獨鬥風險很大,買棍子的錢還是零售價,受了傷可能沒人照顧,一旦被抓,家裡妻兒老小也沒了照應,更別提跑路了。

但如果一群小流氓集結到一起,團購裝備,理性踩點,合理打架。內部開展分工協作,收來的保護費買買理財或擴大隊伍,不僅物質投入會隨著規模效應減少,因為協作,團隊成員的心理負擔也減輕了。

規模擴大後,黑社會組織進一步賄賂相關人員,找後臺編織保護傘,降低被抓後的風險成本。

但是成本穩定、裝備齊全、人數眾多,光收保護費,收益就太低了。必須介入像毒品走私這樣的暴利行業;開設賭場也一本萬利。或者做點合法生意,或者把資金委託投資或高利貸,繼續以錢生錢。

這時候再遇到競爭對手,也沒必要和當年一樣在街頭血拼,坐下來喝喝茶談談生意,根據利益和實力劃分勢力範圍,謀求“共贏”。

黑社會的成本-收益管理可以總結如下:

▷發展規模效益,降低物質投入,降低團隊成員的心理成本。

▷通過組織性的反偵查和賄賂等手段,降低了犯罪的風險成本。

▷進軍暴利行業,提高收益。

▷面對競爭,謀求共贏。

執法的對策

犯罪學有個著名的破窗理論:

如果城市街頭窗戶破了卻沒人管,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破窗效應表明,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效仿,甚至變本加厲,從經濟學角度,這就是變相降低了犯罪者的心理成本,提高了犯罪率。

利用犯罪經濟學成本-效益分析,最終目的是説明執法者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或相應政策進一步提升犯罪成本,壓縮犯罪收益,讓“這門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同時避免破窗效應帶來的惡果。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犯罪成本和定罪率提高了,犯罪率就會下降。

2011年5月1日起,我國將醉駕入刑,醉駕的成本顯著增加,加大了處罰力度,被抓和被懲處的概率也加大了,結果是不僅醉駕和因醉駕引發的交通事故大幅下降,而且飲酒後駕車的人數也大大減少,社會風氣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電影中,女主死守著“雙贏”的觀念不放,堅信“世界我們說了算”,實則對於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嚴重認知不足,沒有意識到對自己的家人、對自己的未來以及無辜捲入的同伴,這點收益根本無法抵消這些破壞力驚人卻不可逆的後果。

1.貓眼電影

2.《恐怖犯罪的犯罪經濟學分析》,鄧寶征

3.《理性犯罪決策_成本收益模型》,郭東

4.《論理性犯罪的犯罪收益與犯罪成本》,宋曉明

5.《毒品犯罪的法經濟學分析》,鄭永紅

6.《從經濟學視角考察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李其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