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裹足前行的中國藝術電影

陸支羽 :著名影評人, “看電影看到死”創始人。

這個夏天, 《岡仁波齊》的成功可謂是中國藝術電影的一個里程碑, 破億的票房似乎證明了, 這些被大IP、大製作壓得喘不過氣的藝術電影, 也有面向大眾、商業化發展的可能。 同時, 近來上映的一部部小成本電影口碑與票房俱佳, 也仿佛預兆著藝術電影美好的前景。 然而, 中國藝術電影未來究竟會如何, 答案仍未可知。

1985年夏天, 陳凱歌導演的《大閱兵》開機在即, 當時還是攝影師的張藝謀稱自己撞見了UFO。 按老謀子的話說, “如果月亮是一個洗臉盆, 那玩意兒就是一個大得猶如洗衣盆的物體,

像我們小時候用來洗澡的白鐵皮大盆。 它以45度角傾斜地懸停在空中一動不動, 而環繞它周圍一圈的光帶則在緩慢轉動著。 ”很多年來, 大家都覺得這件事是謠言, 直到張藝謀在他的自傳中重提往事, 而陳凱歌也應和說, 當時他也在場。

這是中國藝術電影悄然走向輝煌期的20世紀末。 時隔多年, 再次重溫這樁UFO事件, 更多的是撞擊我內心深處的某種巨大的魔幻感。 在我眼裡, 它就像野蠻生長的民間寓言, 預示著一個飽有激情的電影時代真正開始了。

至於世人認為的荒謬可笑, 則讓我想到那些關於“中國藝術電影能賣座嗎”的逐利式追問,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都被欽定為天方夜譚。 直到千禧年之後,

中國文藝電影依然難逃“不賣座、不大眾”的宿命, 所幸, 終於有一些別樣的聲音牽引我們走進這場關於“中國藝術電影的未來”的思考。

記得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上映時, 我曾說過, 假如你只是沖著評論界所謂的“年度文藝神作”而決定走進電影院, 那我絕對不推薦你去看這部電影。 在我心目中, 藝術電影從來不是用來救市的;相比商業電影而言, 它們的屬性更具私人化的意識, 或者換句話說, 藝術電影更是促使商業電影市場更加多元、健康、完善的精神後盾, 與此同時, 它們也在反哺商業電影可待發掘的藝術價值。

爆款只是偶然事件

縱觀這幾年的藝術電影市場, 在商業電影的嚴重擠壓下, 整體上依然步履維艱;即便有很多藝術片在各大電影節囊獲了不少大獎,

但面臨國內殘酷的電影市場, 卻根本驚不起任何波瀾。 假如以“登陸院線”作為一部藝術電影實現商業價值的終極目標的話, 那麼每年出產的絕大部分藝術片都將基本與院線絕緣, 唯有散落於比如電影頻道、視頻網站以及各種民間放映組織, 局限性很大, 很多影迷根本沒有機會得見。

所幸, 在數量極其有限的登陸院線的文藝電影中, 我們也偶爾能夠收穫一些意料之外的“爆款”。 比如今年6月20日上映的張楊導演的《岡仁波齊》, 拖了整整兩年才艱難定檔, 誰也沒有料到最終能夠票房破億;但細想之下, 這樣一部堪稱“三無”(沒有大牌明星、沒有頂級名導、沒有大投資)的電影之所以能夠逆襲,

更多還是出於人們對生命信仰的虔誠追隨。 然而, 電影市場就是這麼殘忍, 當商業大片已經開始以10億票房為計量單位時, 文藝電影的票房大旗卻依然難以邁過億元大關, 只因破億的文藝片著實鳳毛麟角。

回想去年, 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因“出品人方勵下跪事件”而大火了一把, 儘管備受各界爭議, 但終究為影片掙得了不少票房, 更有人戲稱“一跪千金”。 但文藝電影要想真正在市場上紮穩腳跟, 光靠這些“奇招”終究只是捉襟見肘。

不過, 值得慶倖的是, 中國觀眾的整體素質還是在逐年提高的, 至少從院線電影日益多元化這一層面可見一斑;而曾經被棄如敝履的藝術電影, 也終究在多元化的浪潮中日漸有了一席之地。

換句話說, 著實有一批觀眾需要藝術電影, 因為當小眾群體被不斷聚積起來之後, 也便成了大眾。

輝煌期的代際版圖

在很多人眼裡, 中國藝術電影的真正崛起始于第五代導演, 以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為代表性人物。 相比第四代導演的純寫實主義, 第五代則以高濃度的象徵寓意、不飾張揚的寫意風格而立足於世。 而無論是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 還是田壯壯的《藍風箏》, 我們僅僅從片名就能發現, 色彩已然超脫敘事本身而成為了電影的重要主角。

從世界藝術電影版圖來看, 第五代導演無疑也是藝術成就最輝煌的一代。 早在90年代, 他們便已集齊了歐洲三大影展的最高獎。 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榮獲坎城金棕櫚大獎;而張藝謀則憑藉《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兩度登頂威尼斯金獅大獎,還以《紅高粱》問鼎了柏林金熊獎。不過拿獎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化的一步步輸出,即便西方世界更多是以獵奇的目光來審視東方美學。但不得不肯定的是,這種審視釀就了中國藝術電影的全新起點。比如西方人說起對紅色的運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紅色就在西方被作為情欲的象徵而反復討論。

而回溯第六代導演的歷史性開端,早在王小帥拍《冬春的日子》、張元拍《北京雜種》、賈樟柯拍《小武》、婁燁拍《週末情人》的那些年便已悄然滋長起一股夯實的藝術力量。遺憾的是,這些作品最初的姿態曾一度被定義為“地下電影”。由此在我看來,第六代所謂的現實主義,從最開始就遠遠不同於中國早期電影中體制規則內的現實定義。電影審查制度的上位,也在無形之中制衡著藝術電影與現實之間的那條漸近線。

藝術電影的未來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相比歐洲與北美,中國藝術電影無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法國巴黎為發源地的歐洲藝術電影,從始至終都遵循著“藝術至上”的本質,也由此誕生了數量眾多的歐洲電影大師。相比之下,中國藝術電影的處境顯然更加艱難,前有“文化大革命”讓藝術倒退幾十年,後有好萊塢商業浪潮的巨大誘惑,自覺探索藝術電影的創作者更顯得鳳毛麟角。第五代、第六代引發的短暫的藝術浪潮,也終究拗不過商業巨浪的衝擊。

所幸,從這幾年的發展勢頭來看,明星效應與巨額投資也終於越來越難以吸引到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比如張藝謀的《長城》、馮小剛的《一九四二》票房遠不如預期,比如吳宇森的《太平輪》遭遇滑鐵盧,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反而很多中小成本的影片得以“以小搏大”,從票房上賺取一杯羹,就像我們曾經肯定難以想像,像《岡仁波齊》《二十二》這樣的電影竟還能破億,過去連上院線的可能性都沒有。這也從一個側面能夠看出,中國電影市場在越來越走向多元化,對於藝術電影也給予了更加包容的態度。簡言之,商業大片要有,藝術電影也不能少,這樣的電影市場才是真正健康可持續的,也能給予不同群體的影迷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回到關於中國藝術電影的代際上來看,繼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之後,後續湧現的年輕導演便已然擺脫了這個老派的代際劃分。而關於藝術電影的未來儲備力量,則註定將我們引向更為年輕的一批新生代青年導演,比如畢贛、李睿珺、張大磊、忻鈺坤、王一淳、馬凱等等。當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被評論界譽為天才之作,當張大磊導演的《八月》驚喜榮獲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當忻鈺坤的《心迷宮》以其精密複雜的敘事網路成為很多人心目中不可複製的佳作,當馬凱的《中邪》因其對國產恐怖片獨樹一幟的態度而被騰訊影業買斷版權,我們不得不相信,或許中國藝術電影還有機會迎來一段新的旅程。

值得被記住的中國藝術電影大事記

1984年,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的《黃土地》誕生,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的真正崛起。

1988年2月23日,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在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金熊獎,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獲得最高獎項。

1990年2月,謝飛導演、姜文主演的《本命年》獲得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1991年,張藝謀導演的《菊豆》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提名,這也是第一部提名該獎項的中國電影。

1992年3月,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

1992年9月,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在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得金獅獎。

1993年2月,謝飛導演的《香魂女》與李安導演的《喜宴》同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993年5月,陳凱歌導演、張國榮主演的《霸王別姬》榮獲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至今仍是唯一一部獲得該獎項的中國電影。

1993年10月,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滬舉辦,並躋身世界九大電影節之列。

1994年,王小帥導演的《冬春的日子》誕生,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獨立電影之一。

1998年,賈樟柯導演的《小武》誕生,至今仍被認為是第六代導演中最具代表性的傑作,也是中國藝術電影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品。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電影業在加入WTO的談判中表現搶眼。

2001年,李安導演憑藉《臥虎藏龍》榮獲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該獎項的電影。

2002年12月14日,張藝謀導演的《英雄》上映,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約合14億元人民幣)。標誌著第五代導演正式開始從藝術向商業轉型。

2005年12月,陳凱歌導演的《無極》上映,評論界口誅筆伐,還遭遇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事件,被認為是第五代導演向商業轉型的失敗之作。

2006年9月,賈樟柯導演的《三峽好人》榮獲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標誌著中國第六代導演的真正崛起。

2014年2月,刁亦男導演的《白日焰火》榮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男主角廖凡成為柏林影帝;該片在國內上映後,票房破億。

2014年,忻鈺坤導演的長片處女作《心迷宮》斬獲了FIRST青年影展、臺灣金馬獎等諸多獎項,翌年上映後,好評如潮,引發熱議。

2014年11月,婁燁導演的《推拿》在第51屆臺灣金馬獎榮獲六項大獎。

2016年7月15日,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上映,引發了對於中國新一代導演和藝術電影的熱烈討論。

2016年10月,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第13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上正式啟動。

2016年11月26日,張大磊導演的《八月》榮獲第53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對於國內的新生代導演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2017年6月,張楊導演的《岡仁波齊》上映,最終票房破億,成為現象級的小成本藝術電影。

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榮獲坎城金棕櫚大獎;而張藝謀則憑藉《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兩度登頂威尼斯金獅大獎,還以《紅高粱》問鼎了柏林金熊獎。不過拿獎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化的一步步輸出,即便西方世界更多是以獵奇的目光來審視東方美學。但不得不肯定的是,這種審視釀就了中國藝術電影的全新起點。比如西方人說起對紅色的運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紅色就在西方被作為情欲的象徵而反復討論。

而回溯第六代導演的歷史性開端,早在王小帥拍《冬春的日子》、張元拍《北京雜種》、賈樟柯拍《小武》、婁燁拍《週末情人》的那些年便已悄然滋長起一股夯實的藝術力量。遺憾的是,這些作品最初的姿態曾一度被定義為“地下電影”。由此在我看來,第六代所謂的現實主義,從最開始就遠遠不同於中國早期電影中體制規則內的現實定義。電影審查制度的上位,也在無形之中制衡著藝術電影與現實之間的那條漸近線。

藝術電影的未來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相比歐洲與北美,中國藝術電影無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法國巴黎為發源地的歐洲藝術電影,從始至終都遵循著“藝術至上”的本質,也由此誕生了數量眾多的歐洲電影大師。相比之下,中國藝術電影的處境顯然更加艱難,前有“文化大革命”讓藝術倒退幾十年,後有好萊塢商業浪潮的巨大誘惑,自覺探索藝術電影的創作者更顯得鳳毛麟角。第五代、第六代引發的短暫的藝術浪潮,也終究拗不過商業巨浪的衝擊。

所幸,從這幾年的發展勢頭來看,明星效應與巨額投資也終於越來越難以吸引到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比如張藝謀的《長城》、馮小剛的《一九四二》票房遠不如預期,比如吳宇森的《太平輪》遭遇滑鐵盧,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反而很多中小成本的影片得以“以小搏大”,從票房上賺取一杯羹,就像我們曾經肯定難以想像,像《岡仁波齊》《二十二》這樣的電影竟還能破億,過去連上院線的可能性都沒有。這也從一個側面能夠看出,中國電影市場在越來越走向多元化,對於藝術電影也給予了更加包容的態度。簡言之,商業大片要有,藝術電影也不能少,這樣的電影市場才是真正健康可持續的,也能給予不同群體的影迷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回到關於中國藝術電影的代際上來看,繼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之後,後續湧現的年輕導演便已然擺脫了這個老派的代際劃分。而關於藝術電影的未來儲備力量,則註定將我們引向更為年輕的一批新生代青年導演,比如畢贛、李睿珺、張大磊、忻鈺坤、王一淳、馬凱等等。當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被評論界譽為天才之作,當張大磊導演的《八月》驚喜榮獲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當忻鈺坤的《心迷宮》以其精密複雜的敘事網路成為很多人心目中不可複製的佳作,當馬凱的《中邪》因其對國產恐怖片獨樹一幟的態度而被騰訊影業買斷版權,我們不得不相信,或許中國藝術電影還有機會迎來一段新的旅程。

值得被記住的中國藝術電影大事記

1984年,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的《黃土地》誕生,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的真正崛起。

1988年2月23日,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在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金熊獎,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獲得最高獎項。

1990年2月,謝飛導演、姜文主演的《本命年》獲得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1991年,張藝謀導演的《菊豆》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提名,這也是第一部提名該獎項的中國電影。

1992年3月,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

1992年9月,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在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得金獅獎。

1993年2月,謝飛導演的《香魂女》與李安導演的《喜宴》同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993年5月,陳凱歌導演、張國榮主演的《霸王別姬》榮獲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至今仍是唯一一部獲得該獎項的中國電影。

1993年10月,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滬舉辦,並躋身世界九大電影節之列。

1994年,王小帥導演的《冬春的日子》誕生,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獨立電影之一。

1998年,賈樟柯導演的《小武》誕生,至今仍被認為是第六代導演中最具代表性的傑作,也是中國藝術電影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品。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電影業在加入WTO的談判中表現搶眼。

2001年,李安導演憑藉《臥虎藏龍》榮獲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該獎項的電影。

2002年12月14日,張藝謀導演的《英雄》上映,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約合14億元人民幣)。標誌著第五代導演正式開始從藝術向商業轉型。

2005年12月,陳凱歌導演的《無極》上映,評論界口誅筆伐,還遭遇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事件,被認為是第五代導演向商業轉型的失敗之作。

2006年9月,賈樟柯導演的《三峽好人》榮獲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標誌著中國第六代導演的真正崛起。

2014年2月,刁亦男導演的《白日焰火》榮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男主角廖凡成為柏林影帝;該片在國內上映後,票房破億。

2014年,忻鈺坤導演的長片處女作《心迷宮》斬獲了FIRST青年影展、臺灣金馬獎等諸多獎項,翌年上映後,好評如潮,引發熱議。

2014年11月,婁燁導演的《推拿》在第51屆臺灣金馬獎榮獲六項大獎。

2016年7月15日,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上映,引發了對於中國新一代導演和藝術電影的熱烈討論。

2016年10月,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第13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上正式啟動。

2016年11月26日,張大磊導演的《八月》榮獲第53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對於國內的新生代導演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2017年6月,張楊導演的《岡仁波齊》上映,最終票房破億,成為現象級的小成本藝術電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