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陳獨秀批沈尹默字俗在骨,他卻這樣應對,還有人敢這麼說別人嗎?

談到沈尹默, 即使在當代, 練習書法的人或多或少都聽過他的名字。 毫無疑問, 沈尹默是20世紀一流的書法人物, 他為復興帖學貢獻重大, 他的書法, 是當代最高水準之一!

但是, 在沈尹默的青年時代, 他也曾遭受過毫不留情的批評。 批評他的人, 叫陳仲甫, 也就是後來有名的陳獨秀。

時光回到1909年底。 30歲的陳獨秀, 和高君曼同居, 住在杭州。 當時他在杭州陸軍小學任教員。 同事有劉三(又名劉季平), 是陳獨秀的朋友, 也同時是沈尹默的好友。

日子頗為平淡, 陳獨秀常去劉三家談論時事, 縱論天下文化。 有一次, 他看到劉家掛了一幅五言詩, 題名者為沈尹默。

陳獨秀就侃侃而談:這首詩寫的不錯, 但字不怎麼樣, 沒有深度!

劉三見到這情況, 打算介紹兩人認識。 陳獨秀說:不必麻煩, 我改天親自會會他!

第二天, 打聽好了位置, 陳獨秀逕自走到沈尹默的家中, 毫不拘束的自我介紹:我叫陳仲甫,

是劉三的同事, 昨天見到你寫的一首詩, 內容不錯, 而字俗在骨!

這一句話, 如當頭棒喝, 對一般人而言, 至少要面紅耳赤、羞愧難當, 或者忍不住要當面反駁, 令對方自覺失禮而退走, 從此天各一方, 兩不相見。 不過, 儘管沈尹默才26歲,

但他的氣質和底蘊, 壓制了他的脾氣。

沈尹默客氣地說:我的父親是練的隸書, 他要求我, 從小臨摹碑帖, 少習館閣體……

陳獨秀見沈尹默, 一不生氣, 二態度平和, 修養極好, 就和他談起了書法。 兩人各抒己見, 聊了很長時間。 從此, 兩人反倒成了要好的朋友!

1914年,

沈尹默任北京大學教授。 1916年底, 當陳獨秀去了北京, 見到沈尹默後, 沈就向當時的校長蔡元培推薦陳獨秀, 陳果真就被邀請任北大文科學長......兩人的友情, 在此處可見一斑。

再回到書法上, 沈尹默對陳獨秀給予的批評, 頗有警醒。 他每日臨習漢碑, 筆耕不輟。 兩年後再臨六朝碑帖。 前後多年不變!這大約從1916年秋, 沈尹默被蔡元培委任為為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會會長, 就可見他的長進……

由此可見, 謙虛使人進步, 未嘗不是一句好話。 不過, 陳獨秀的評價, 並不見得完全中肯, 畢竟, 兩人對於書法的看法不同, 而最終走的路徑也不同。 事實上, 兩人在30多年後相遇于四川時, 文從沈夢瞭解, 陳獨秀依然批評他的字“與30年前, 無大異也”, 而當時, 沈尹默的書法已經名聞中國了。

說到這裡,咱們先不探討此事理論性的問題,我們就先聊聊,陳獨秀對沈尹默說過的話,如今還有誰敢輕易說呢?如今的藝術圈,像一團大染缸,稍有一句話不慎就會惹是生非,誰還敢忠言相告呢?在不熟識的情況下,就更不可能有人敢說了!時代變改,人心不古。文人相輕,並未改變。文人相敬、相惜的佳話,似乎都沒有多少流傳的了!?

現在貌似還有一些人在拿“其俗在骨”評說沈尹默,這就顯得有些不知輕重了。畢竟,這句話大約只適合他書法的早期,而現在大師已經是大師了,尊重才是基本的態度!而且,我們一般人大約只能拾人牙慧,卻並不能指出一二道理吧。

說到這裡,咱們先不探討此事理論性的問題,我們就先聊聊,陳獨秀對沈尹默說過的話,如今還有誰敢輕易說呢?如今的藝術圈,像一團大染缸,稍有一句話不慎就會惹是生非,誰還敢忠言相告呢?在不熟識的情況下,就更不可能有人敢說了!時代變改,人心不古。文人相輕,並未改變。文人相敬、相惜的佳話,似乎都沒有多少流傳的了!?

現在貌似還有一些人在拿“其俗在骨”評說沈尹默,這就顯得有些不知輕重了。畢竟,這句話大約只適合他書法的早期,而現在大師已經是大師了,尊重才是基本的態度!而且,我們一般人大約只能拾人牙慧,卻並不能指出一二道理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