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幾位夫人

【1983年4月2日 , 國畫大師張大千在臺北病逝。 張大千於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 後來成為中國著名的潑墨畫家, 書法家, 被稱為中國畫壇五百年來的第一人。 20 世紀50年代, 張大千遊歷世界, 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 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他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卡索交遊切磋】

他是一個有成就、有個性的藝術家, 因為他的眼睛時刻在追逐著美, 而人的美則因更生動也更易打動心扉, 因此他與一些美人就產生了一些風流韻事,

所以說愛上一個藝術家幸與不幸, 只有當事人能夠體會得到。 看過一些關於他的文章, 最近看了關於的的傳記,取一些有趣的片段。

一、初戀和早期婚姻

張大千訂婚的初戀在沒成婚的時候就去世了, 正是因為他張大千才出家當和尚, 才有了大千這個法名。

傳說中的第二位, 說是張大千被土匪抓去當師爺, 被土匪頭子的妹妹愛上了, 這段故事也許是創作出來的, 不過作者寫得很美。 第三第四位是張大千的兩個妻子, 書裡面寫兩個人都是張大千的表妹, 一起嫁給了張大千, 實際上兩個人先後差了兩年走入張家。 據說張大千兩年, 曾正蓉都未生育, 因此1922年春張大千又娶了二太太黃凝素。 黃凝素面容姣好, 身材苗條, 精明幹練, 且略懂畫事。 據張氏家譜載:“善伺公意, 甚得公歡, 雖不善理家庭, 而侍公書畫, 俾公點墨不遺"。 黃夫人過門時才15歲, 比張大千小8歲。 她先後生了八個子女。 娶了黃夫人之後好幾年, 大夫人也終於也有了唯一的女孩, 叫張心慶。

二、張大千與李秋君

1921年, 結婚不久的張大千返回上海, 借寓寧波巨富李薇莊宅, 與同庚的李家三小姐李秋君相識, 雙方彼此欣賞, 相互傾慕, 李家也有意將女兒許配給張大千。 但張大千認為自己當時已有太太, “李府名門望族, 自無把千金閨女與人作妾的道理;而我也無停妻再娶道理”。 而李秋君也“恨不逢時未嫁成”, 因此終身不嫁。 正因如此, 他們之間深情重義遠勝兄妹, 卻又冰清玉潔純真崇高。 誠如張大千所說, 他與李秋君“絕無半點逾越本分的事, 就連一句失儀的笑話都從來沒有說過”。 在張大千影響下, 李秋君的畫藝大進。 1930年, 她的《秋山讀易圖》榮獲布魯塞爾“勞動和美術”國際大獎賽金牌。 抗戰前夕, 張大千將自己兩個女兒心瑞、心沛過繼給李秋君做養女,

李秋君視她們如親生骨肉, 盡心疼愛教育。

1948年, 張大千最後一次來上海為李秋君五十壽慶時, 兩人當場合作一幅《高山流水圖》, 並到靜安公墓看定各自壽穴, 相約互寫墓碑, 死後鄰穴而葬。 李秋君在文革期間去世, 消息傳到臺灣, 張大千愁腸寸斷, 撕肝裂膽道:“偶思七十子之徒, 于夫子(孔子)之歿, 心喪三年, 古無與朋友服喪者, 兄將心喪報吾秋君也!嗚呼痛矣!”他對李秋君情義之深重可見一斑。

三、張大千與池春紅

1927年, 29歲的張大千應日本古董商江藤濤雄邀請赴朝鮮金剛山遊覽, 結識了年僅15歲的池春紅。 據張大千多年後描述:春紅能歌善舞, 喜愛書畫, 兩人語言不通, 但春紅善解人意, 相處不久, 雙方竟私訂終身。 三個月後, 張大千帶池春紅拍了一張合影, 並寫了兩首《陳情詩》寄給黃凝素, 詩中有“欲向天孫問消息, 銀河可許小星藏”, 以試探夫人是否同意他異域納妾。 此事不僅被黃夫人拒絕, 而且張大千母親曾太夫人更嚴命其立即返家。 張大千心中不忍, 留下一筆錢給池春紅開了一家中藥房, 便整理行裝匆匆回國。

一年後,池春紅得知張大千到了東京,即用日語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長信,寄給江藤轉交張大千。張大千則作長詩《春娘曲》並赴漢城相會,此後每年赴朝鵲會,感情持續了十年之久,直至中日戰爭爆發才中斷。抗戰勝利後,張大千得知池春紅在1939年就因反抗日寇非禮被殺。張大千悲痛萬分,立即寫了一紙碑文托友人帶去韓國為池春紅修墳立碑。30多年後,張大千應邀到漢城(今首爾)辦畫展,特找到池春紅兄長帶路去墳前上香致祭,了卻多年心願。

池春紅的形象屢屢出現在張大千的畫中,如《清商怨》、《紅拂女》(自題為“驚才絕豔”)和《美人雙蝶圖》等。特別是在敦煌考察之前的1935年,張大千以壁畫之法繪製了《天女散花》,跋中言道:“偶聽流鶯偶結鄰,偶從禪榻許相親。偶然一忘維摩疾,散盡天花不著身”此中可見對池春紅的眷戀之情至深。

四、北平藝人李懷玉

1934年,張大千已是一位成名畫家。他與兄張善子到北平客居聽鸝館,認識了如花似玉的北平藝人李懷玉。

當年春天,與北平藝人李懷玉不期而遇,感情甚深,畫了很多幅懷玉的畫像。張大千曾為懷玉畫的一幀像中題款曰:“偶見懷玉唇不施朱,遂拈二十八字書之畫上,爰。”其詩曰:“玉手輕勾粉薄施,不將擅口染紅脂。歲寒別有高標格,一樹梅花雪裡枝。”又記:“甲戍夏日,避暑萬壽山之聽鸝館,懷玉來侍筆硯,聽夕談笑,戲寫其試脂時情態,不似之似,倘所謂傳神阿堵耶?擲筆一笑,大千先生。”題詩將素面朝天的懷玉大加讚頌了一番,特別是一雙纖纖素手,令大千醉心不已,更把她譽為格調高雅的雪裡梅花;在又記中更表露了他與懷玉相處得親密無間,情投意合。張大千有意納懷玉為妾,但因其藝人出生,遭到張善子反對,兩人不得不分離。張大千李懷玉之戀雖然短促卻終生難忘,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張大千仍然惦記。《柳蔭仕女》中人物的臉型、髮髻、衣著無不透著懷玉的影子。還以懷玉為模特兒畫了《背插金衩圖》贈給何應欽。

五、 張大千與三夫人楊宛君

當年秋天,張大千又看中天橋京韻大鼓藝人楊宛君。她長得很像唐伯虎畫中的美人,也有一雙凝脂如玉的手讓張大千驚呼,成為張大千筆下仕女圖的模特。張大千有意納楊宛君為妾,父母十分清楚兒子的心跡,且兒子在外社交廣泛,前兩房兒媳難以擔當,同意納妾則是早晚之事。後在張大千朋友于非闇的撮合下娶楊宛君成為第三位夫人。當時張大千三十六歲,楊婉君十九歲。張大千在北平一直住到抗戰開始,經歷了七七事變,後兩人逃到香港,再取道柳州、梧州、重慶,回到成都,隱居青城山上清宮。

1941年,張大千先後兩次率人去敦煌臨摹壁畫,第一次陪伴身邊的是楊宛君,第二次則是二夫人黃凝素。兩個太太先後陪伴他在敦煌大漠中度過了兩年七個月,條件極為艱苦,且舉債5000兩黃金,直到20年後張大千才還清。敦煌之行的意義遠遠超過了臨摹壁畫,而幕後也隱含著兩位太太的艱辛付出。

六、四夫人徐鴻賓

1943年從敦煌回四川後,張大千與楊宛君忙著安排日常生活和對外應酬,整日出雙入對。二夫人黃凝素漸漸有些失落,便愈加在麻將桌上沉迷,直至紅杏出牆。接著,徐鴻賓(後改名為徐雯波)的出現,並與年長30的張大千感情發展給張家帶來了一場震動。先是1946年張大千與黃凝素感情完全破裂進而離婚。接著,張善子的夫人提醒楊宛君多加注意。楊宛君先是不信,覺得徐鴻賓是個傭人、文化知識淺薄,姿色也不那麼楚楚動人,直到珠胎暗結,孩子出世,一切才真相大白。此時,徐鴻賓姑母(父母去世後由姑母撫養成人)也只好應允這門親事。但張家上下仍反對這樁婚姻,張大千不得不將婚禮於1947年改到上海舉行,其婚房也設在上海李宅,並由李秋君幫著操辦。

七、白髮紅妝老更狂

1949年以後,張大千移居海外,經常到日本購買繪畫用具或裝裱字畫,下榻橫濱名園偕樂園。園主便介紹山田喜美子小姐來照顧張大千的起居生活。山田年輕貌美,頗得大千歡心,他在自己的詩中描寫道:“親輦名花送草堂,真成白髮擁紅妝;知君有意從君笑,笑我狂奴老更狂” ,偕樂園成了“白髮紅妝”的安樂窩。此後,大千每到日本,山田必陪侍左右,大千夫人徐雯波在場,也不例外,而且與之同住一棟宅院。臺灣作家黃天才對此說得更具體:“張師母(徐雯波)每星期總有一兩天要把大千先生‘趕’出她的臥室,逼著大幹夜裡去陪伴山田。”張大千有詩雲:“偶扶柔肌偶不辭,偶然雲鬢拂雪髭;偶逢半面天花散,不念維摩病不支。”

另外,晚年的時候張大千又愛上了自己女兒的同學,娶了小自己三十歲的四太太,並且一直帶在身邊,周遊世界。

張大千畫作:飛天

便整理行裝匆匆回國。

一年後,池春紅得知張大千到了東京,即用日語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長信,寄給江藤轉交張大千。張大千則作長詩《春娘曲》並赴漢城相會,此後每年赴朝鵲會,感情持續了十年之久,直至中日戰爭爆發才中斷。抗戰勝利後,張大千得知池春紅在1939年就因反抗日寇非禮被殺。張大千悲痛萬分,立即寫了一紙碑文托友人帶去韓國為池春紅修墳立碑。30多年後,張大千應邀到漢城(今首爾)辦畫展,特找到池春紅兄長帶路去墳前上香致祭,了卻多年心願。

池春紅的形象屢屢出現在張大千的畫中,如《清商怨》、《紅拂女》(自題為“驚才絕豔”)和《美人雙蝶圖》等。特別是在敦煌考察之前的1935年,張大千以壁畫之法繪製了《天女散花》,跋中言道:“偶聽流鶯偶結鄰,偶從禪榻許相親。偶然一忘維摩疾,散盡天花不著身”此中可見對池春紅的眷戀之情至深。

四、北平藝人李懷玉

1934年,張大千已是一位成名畫家。他與兄張善子到北平客居聽鸝館,認識了如花似玉的北平藝人李懷玉。

當年春天,與北平藝人李懷玉不期而遇,感情甚深,畫了很多幅懷玉的畫像。張大千曾為懷玉畫的一幀像中題款曰:“偶見懷玉唇不施朱,遂拈二十八字書之畫上,爰。”其詩曰:“玉手輕勾粉薄施,不將擅口染紅脂。歲寒別有高標格,一樹梅花雪裡枝。”又記:“甲戍夏日,避暑萬壽山之聽鸝館,懷玉來侍筆硯,聽夕談笑,戲寫其試脂時情態,不似之似,倘所謂傳神阿堵耶?擲筆一笑,大千先生。”題詩將素面朝天的懷玉大加讚頌了一番,特別是一雙纖纖素手,令大千醉心不已,更把她譽為格調高雅的雪裡梅花;在又記中更表露了他與懷玉相處得親密無間,情投意合。張大千有意納懷玉為妾,但因其藝人出生,遭到張善子反對,兩人不得不分離。張大千李懷玉之戀雖然短促卻終生難忘,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張大千仍然惦記。《柳蔭仕女》中人物的臉型、髮髻、衣著無不透著懷玉的影子。還以懷玉為模特兒畫了《背插金衩圖》贈給何應欽。

五、 張大千與三夫人楊宛君

當年秋天,張大千又看中天橋京韻大鼓藝人楊宛君。她長得很像唐伯虎畫中的美人,也有一雙凝脂如玉的手讓張大千驚呼,成為張大千筆下仕女圖的模特。張大千有意納楊宛君為妾,父母十分清楚兒子的心跡,且兒子在外社交廣泛,前兩房兒媳難以擔當,同意納妾則是早晚之事。後在張大千朋友于非闇的撮合下娶楊宛君成為第三位夫人。當時張大千三十六歲,楊婉君十九歲。張大千在北平一直住到抗戰開始,經歷了七七事變,後兩人逃到香港,再取道柳州、梧州、重慶,回到成都,隱居青城山上清宮。

1941年,張大千先後兩次率人去敦煌臨摹壁畫,第一次陪伴身邊的是楊宛君,第二次則是二夫人黃凝素。兩個太太先後陪伴他在敦煌大漠中度過了兩年七個月,條件極為艱苦,且舉債5000兩黃金,直到20年後張大千才還清。敦煌之行的意義遠遠超過了臨摹壁畫,而幕後也隱含著兩位太太的艱辛付出。

六、四夫人徐鴻賓

1943年從敦煌回四川後,張大千與楊宛君忙著安排日常生活和對外應酬,整日出雙入對。二夫人黃凝素漸漸有些失落,便愈加在麻將桌上沉迷,直至紅杏出牆。接著,徐鴻賓(後改名為徐雯波)的出現,並與年長30的張大千感情發展給張家帶來了一場震動。先是1946年張大千與黃凝素感情完全破裂進而離婚。接著,張善子的夫人提醒楊宛君多加注意。楊宛君先是不信,覺得徐鴻賓是個傭人、文化知識淺薄,姿色也不那麼楚楚動人,直到珠胎暗結,孩子出世,一切才真相大白。此時,徐鴻賓姑母(父母去世後由姑母撫養成人)也只好應允這門親事。但張家上下仍反對這樁婚姻,張大千不得不將婚禮於1947年改到上海舉行,其婚房也設在上海李宅,並由李秋君幫著操辦。

七、白髮紅妝老更狂

1949年以後,張大千移居海外,經常到日本購買繪畫用具或裝裱字畫,下榻橫濱名園偕樂園。園主便介紹山田喜美子小姐來照顧張大千的起居生活。山田年輕貌美,頗得大千歡心,他在自己的詩中描寫道:“親輦名花送草堂,真成白髮擁紅妝;知君有意從君笑,笑我狂奴老更狂” ,偕樂園成了“白髮紅妝”的安樂窩。此後,大千每到日本,山田必陪侍左右,大千夫人徐雯波在場,也不例外,而且與之同住一棟宅院。臺灣作家黃天才對此說得更具體:“張師母(徐雯波)每星期總有一兩天要把大千先生‘趕’出她的臥室,逼著大幹夜裡去陪伴山田。”張大千有詩雲:“偶扶柔肌偶不辭,偶然雲鬢拂雪髭;偶逢半面天花散,不念維摩病不支。”

另外,晚年的時候張大千又愛上了自己女兒的同學,娶了小自己三十歲的四太太,並且一直帶在身邊,周遊世界。

張大千畫作:飛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