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張國榮在這部電影裡比《霸王別姬》更加傾國傾城

文 | 劉起

1985年, 香港作家李碧華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說《胭脂扣》, 精心炮製了一則「情到深處, 死者可以生」的現代鬼話。 1988年, 關錦鵬將其改編為電影, 選用張國榮與梅豔芳擔任主角, 這次選角之精准與貼切, 後來的華語電影難出其右。

《胭脂扣》。

李碧華在亦古亦今的虛構世界中, 處理亂世男女浮沉征逐的悲喜劇, 其世故狹俗的市井風情, 更近於話本小說中那些人鬼離合的愛情故事。

《胭脂扣》中, 十二少與如花書生妓女的模式, 是中國話本小說的一種延續。 而如花從陰間返世尋人的現代鬼話, 也有承自《聊齋志異》與《牡丹亭》之處。

傳統中國文學談情說愛, 多半講究發乎情止乎禮。 苟有逾越, 不是被打入非奸即盜的窠臼, 就是被化作鬼狐精怪的臆想。

明末湯顯祖的戲劇《牡丹亭》之所以值得重視, 即因作者能把情緒的想像由人本出發, 推至極限, 因而穿透生死的障礙(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

而輪回愛情故事的動人之處, 正是在於這種情愛的能量強大到可以跨越生死, 比如《白蛇傳》中的報恩與《紅樓夢》中的還淚。

如花的身份——女鬼/妓女, 也承自中國話本小說的敘事傳統。 為什麼是女鬼/妓女?

在封建男權社會中, 女性的欲望、情感更是被徹底遮蔽的。 因此, 古典小說話本中, 所有癡情的女性, 不是妓女, 就是女鬼。 因為規規矩矩的大家閨秀, 是不能輕易表達情感和欲望的。

好不容易在《牡丹亭》中, 有一個思春情動的大家閨秀杜麗娘, 用死而復生書寫了「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與死, 死而不可複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的故事, 雖然是情到極致, 但歸根結底, 還是因為女性欲望的禁忌。

所以, 在種種明清話本與《聊齋志異》中, 女鬼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是被鎮魘住的回憶或欲望?是被摒棄於理性門牆之外的禁忌、瘋狂與黑暗的總稱?是以男性為中心禮教社會的女性象徵?可能都是吧。

《胭脂扣》將明清話本中的才子佳人變成二三流的歡場人物, 本來是一種不堪的情感, 但如花卻抱定必死的決心, 戀將起來, 死亡給他們原本平庸的愛情某一實在向度。 而如花寧可下一世折壽七年,也要回來七天尋找十二少,這正是《聊齋志異》中,「陽世走他一早,陰間百死不悔」的正宗女鬼精神。

而李碧華在1985年的現代香港書寫《胭脂扣》中這樣一個癡情女鬼,又有著怎樣的考量?

在現代社會講述一個復古的鬼故事,探討另一個時代與其價值觀之余,集中呈現了一種懷舊的傾向。

無論在小說(1985年出版),或是在電影(1988年拍攝)中,1997,都是一個反復出現的細節。80年代後期的香港,處在一個大時代轉折的交叉口。未來與現在,對於香港人而言都是不確定的。李碧華的小說,多半在前世今生中打轉,並由此思考香港作為交易前生與今世的轉捩點。

在此歷史節點,《胭脂扣》這種懷舊的講述,就成了一種香港文化身份意識的確認過程。

日本學者藤井省三用「香港意識」來論述李碧華的小說《胭脂扣》的原因。 他說:「50年前的愛情悲劇作為香港意識的延長被重新記憶,方與20世紀80年代聯繫起來。小說《胭脂扣》讓80年代的讀者記憶30年代的香港,借此創造出香港意識的50年歷史。」

《胭脂扣》結尾,如花終於在片場找到苟且偷生、淪為茄喱啡(臨時演員)垂垂老矣的十二少,她終於心灰意冷的消失在黑暗中,這是對逝去古典愛情的一種緬懷。而袁永定與楚娟在唏噓後重新拉起手,也有對當下存在的一種篤定。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在文華酒店縱身一躍,12月30日,梅豔芳肺功能衰竭病逝,至此,傳奇落幕。兩個風華絕代的傳奇過早逝去,也讓這部1988年的香港傳奇《胭脂扣》暈染了一絲陰陽兩隔的森森鬼氣。

而這樣因緣際會、華麗淒美的香港傳奇,也隨著時代變遷、香港影人北上,一同落幕了。

華語電影,也許再也拍不出這樣的愛情傳奇了吧。

而如花寧可下一世折壽七年,也要回來七天尋找十二少,這正是《聊齋志異》中,「陽世走他一早,陰間百死不悔」的正宗女鬼精神。

而李碧華在1985年的現代香港書寫《胭脂扣》中這樣一個癡情女鬼,又有著怎樣的考量?

在現代社會講述一個復古的鬼故事,探討另一個時代與其價值觀之余,集中呈現了一種懷舊的傾向。

無論在小說(1985年出版),或是在電影(1988年拍攝)中,1997,都是一個反復出現的細節。80年代後期的香港,處在一個大時代轉折的交叉口。未來與現在,對於香港人而言都是不確定的。李碧華的小說,多半在前世今生中打轉,並由此思考香港作為交易前生與今世的轉捩點。

在此歷史節點,《胭脂扣》這種懷舊的講述,就成了一種香港文化身份意識的確認過程。

日本學者藤井省三用「香港意識」來論述李碧華的小說《胭脂扣》的原因。 他說:「50年前的愛情悲劇作為香港意識的延長被重新記憶,方與20世紀80年代聯繫起來。小說《胭脂扣》讓80年代的讀者記憶30年代的香港,借此創造出香港意識的50年歷史。」

《胭脂扣》結尾,如花終於在片場找到苟且偷生、淪為茄喱啡(臨時演員)垂垂老矣的十二少,她終於心灰意冷的消失在黑暗中,這是對逝去古典愛情的一種緬懷。而袁永定與楚娟在唏噓後重新拉起手,也有對當下存在的一種篤定。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在文華酒店縱身一躍,12月30日,梅豔芳肺功能衰竭病逝,至此,傳奇落幕。兩個風華絕代的傳奇過早逝去,也讓這部1988年的香港傳奇《胭脂扣》暈染了一絲陰陽兩隔的森森鬼氣。

而這樣因緣際會、華麗淒美的香港傳奇,也隨著時代變遷、香港影人北上,一同落幕了。

華語電影,也許再也拍不出這樣的愛情傳奇了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