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博物館裡聽評彈:“吳門書劄彈唱”演繹江南才子故事

澎湃新聞 2017-10-21

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遺我雙鯉魚——明代吳門書畫家書劄精品展”將10月22日落下帷幕。 昨晚是展期的最後一個週五, 上海博物館與上海評彈團合作推出了“吳門書劄彈唱”演出, 這場評彈演出從49通展品中選遴選出言辭優美、情節生動的7個片段進行改編, 結合評彈特點對書劄進行了藝術詮釋, 再現書劄中蘊含的生動歷史和故事, 將聽眾帶回吳門才子風雲際會的年代。 這也是上海博物館新推“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項目的首次演出。

演出現場

評彈與書劄跨界, 以吳語講述吳門故事

為時兩個小時的精彩彈唱, 為觀眾呈現了《王寵致王守劄》、《祝允明致文貴劄》、《蔡羽致王守王寵劄》、《陳元素致青霞劄》《唐寅致施敬亭劄》、《李應禎致吳寬劄》和《陳鎏致陸師道劄》共七首書劄改編的評彈作品。 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演繹了《王寵致王守劄》(見視頻), 談及這首改編,

高博文曾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 自己以前對王寵不太瞭解。 經過這次演繹他的知曉王寵雖為著名書畫家, 但他身世坎坷, 屢試不中, 四十歲就故去了。 所以唱這封信心情也是蠻複雜的。 這封信雖然是寫給兄長的繁瑣家事, 但裡面有幾個轉折。 一個轉折是祖母去世, 他辦後事, 借錢, 財政上、經濟上瑣瑣碎碎的事。 從瑣碎的事情中看出王寵的孝心、寬厚、誠信, 在演唱時候帶入情感在唱。

王寵致王守劄

而對於更專業的觀眾, 能聽出《王寵致王守劄》開篇前一段因為講述辦喪事的事情, 使用了陳遇乾創始的陳調演唱,

蒼勁有力;此後, 轉為薛筱卿創始的薛調演唱, 清晰有力、乾脆俐落、一瀉千里、一氣呵成, 正好把王寵向兄長稟告家中瑣事詳情的心情和敘事運用得恰到好處。

祝允明致文貴劄

蔡羽致王守王寵劄

唐寅致施敬亭劄

其實在過去的評彈的演出中,“明代吳門”雖多有涉及,但主要是對“江南四大才子”的戲說,而這次的演繹可謂“藝術正劇”,從書劄折射出當時的歷史背景、文人境遇、生活場景、人與人的關係。

其實在“遺我雙鯉魚——明代吳門書畫家書劄精品展”開幕不久,這場演出便開始籌備,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們在對原作研究透徹的基礎上,結合評彈的自身特色,對選出的七通吳門書劄進行了藝術化的改編。在反復斟酌試驗後,確定了演唱流派,男、女聲主唱等具體表現形式,盡可能完美地為大家展現了明代吳地文人的真實生活。

七通吳門書劄的改編者是朱維德和周亞君。儘管他們經驗豐富,但改編名人手劄還是首次,之前也沒想到蘇州評彈可以和博物館的展覽融合。在改編中他們互相探討,也多次到上海博物館看展覽、查資料,並和專家進行溝通,試圖把平面的手劄立體起來,讓它們有情感、有場景。且七通書劄他們選用了7種不同的韻腳和流派彈唱,使更多的人瞭解蘇州評彈這門藝術。

朱維德(左),周亞君(中),高博文(右)

蘇州評彈和吳門書劄融合的創意,來自於上海博物館對此次展覽的定位。負責此次特展的上海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員孫丹妍認為吳門信劄和蘇州評彈頗有共通之處,她向澎湃新聞介紹:“兩者最大的共通之處是語言。可能評彈會比較通俗易懂,而文人的信雖然寫得比較直白但還是比較文的。但二者畢竟產生於同一個地方,他們的審美是共通的。吳地的審美是比較優雅、文秀、秀雅、雅致的,書劄和評彈語言的氣質應該是相通的。”

孫丹妍(左)

除了書劄彈唱,孫丹妍和高博文的現場講解也是“吳門書劄彈唱”的一抹亮色。他們結合評彈曲目,由淺入深,為觀眾詳細介紹了評彈藝術和吳門人文藝術。評彈與書劄跨界聯合的演繹形式。

博物館“遊藝”,傳遞中西方人文精神

此次“吳門書劄彈唱”也是上海博物館新推出的“博物館遊藝”的第一場演出。“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將以詩、舞、樂、戲、講等多種形式,讓博物館成為一座文化的綜合體,活動將包括傳習與創意、演繹與激發、映射與聲音、競賽與遊嬉四個系列。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遊藝”的概念來自於中國古代“人文主義”的概念,《論語·述而》中有“君子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在孔子的時代,“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之後再拓展到文人的琴棋書畫等。但這只是東方的部分,當下我們還需要瞭解西方的部分。博物館的英文是“Museum”,西方人把博物館看作是希臘神話中繆斯女神的居所。所以博物館應該成為弘揚中外優秀人文精神的場所。

據悉,上海博物館未來將繼續推進“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以此啟動靜態的文物,融合零散的知識點,博物館這樣嚴肅的殿堂也將成為一個適合冥想、適合觀賞、適合思辨、適合創意、適合生活、既靜又動的場所,原本與我們距離遙遠的古物成為當下美化生活、創意生活的靈感源泉。

儘管“明代吳門書畫家書劄精品展”將落幕,但上海博物館官網會以數位人文的形式呈現展覽,通過網路,依舊可以看到吳門52位文人組成的宇宙星空式的網路關係圖,清晰、動態地反映明代中晚期吳門地區文人關係的層次及其互動。操作介面可看、可讀、可聽,觀眾也可自己寫一封符合古代書信規範的電子書劄,分享觀展體會。

明代吳門網路關係圖

背景連結:

“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項目簡介

“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是以詩、舞、樂、戲、講等多種形式,讓博物館成為一座文化的綜合體,將包括傳習與創意(Apprenticing & Creating)、演繹與激發(Elaboration & Innovation)、映射與聲音(Filming & Recording)、競賽與遊嬉四個系列。

“傳習與創意”將經典的文化形式和新興的創意理念相結合,讓設計師、藝術家和手藝人走進博物館,將技藝、創意和藝術品零距離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展廳教學、現場手藝演示、設計展演、藝術專案舉辦等均為傳習與創意的實現形式。據透露,上博將配合年底即將開幕的特展“俄羅斯‘巡迴畫派’展”,邀請知名畫家等在博物館現場演示教學;舉辦“藝匠古今”教育展覽,其中設計師和傳承人將聯手,在傳統的迴響中開啟新的生活創意。

“演繹與激發”,是結合文物或展覽,激發思辨,對文物外延進行闡釋。著眼於一件展品,或一場展覽,或一個主題,通過舞蹈、音樂、聲音藝術、舞臺劇等表演藝術,將不同的藝術形式跨界聯合,碰撞出更具有感染力、生命力的藝術成果。向廣大表演藝術家徵集基於上博藏品的、適合博物館空間的表演提案,一經採用可在上博進行演出;配合年底“山西壁畫”特展,以“國寶·山西”為主題,舉辦綜合各種文藝形式的博物館之夜。

“映射與聲音”關注文博藝術紀錄片,引介優秀影片,舉辦首映會、觀影會,邀請導演、製片人進行現場座談。制定上博館藏珍品的紀錄片拍攝計畫,講述藏品、展覽及其背後的故事。同時重視聲音的記錄與傳達功能,呈現形式包括特別導覽、現場誦讀、口述歷史、演講和訪談等。配合“遺我雙鯉魚——吳門書劄特展”舉辦線上誦讀會;“俄羅‘巡迴畫派’展”前期,訪談我國受到過俄羅斯美術影響的知名藝術家,並錄製紀錄片。

“競賽與遊嬉”定期舉辦有一定規模的評比競賽,吸引更多公眾,幫助參與者啟迪思維、拓展知識。競賽形式包括海報設計大賽、文創大賽、中學生文博徵文競賽、文博知識競賽等。舉辦諸如文博嘉年華、特色集市、尋寶遊戲等主題活動,讓觀眾在博物館裡獲得遊嬉與歡樂。與上海地鐵合作“地鐵尋寶”系列活動;在“山西壁畫”特展期間,舉辦山西古建與文保攝影大賽。

未來,上海博物館將聯合各類不同性質的美術館、博物館和文化藝術機構,聯合各大美術設計院校和藝術家工作室,聯合各種舞團、劇團、樂團等演出團體進行合作,搭建一個多元而能動的平臺,在創新與融合中,為廣大公眾獻上新的藝術與文化形態。

唐寅致施敬亭劄

其實在過去的評彈的演出中,“明代吳門”雖多有涉及,但主要是對“江南四大才子”的戲說,而這次的演繹可謂“藝術正劇”,從書劄折射出當時的歷史背景、文人境遇、生活場景、人與人的關係。

其實在“遺我雙鯉魚——明代吳門書畫家書劄精品展”開幕不久,這場演出便開始籌備,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們在對原作研究透徹的基礎上,結合評彈的自身特色,對選出的七通吳門書劄進行了藝術化的改編。在反復斟酌試驗後,確定了演唱流派,男、女聲主唱等具體表現形式,盡可能完美地為大家展現了明代吳地文人的真實生活。

七通吳門書劄的改編者是朱維德和周亞君。儘管他們經驗豐富,但改編名人手劄還是首次,之前也沒想到蘇州評彈可以和博物館的展覽融合。在改編中他們互相探討,也多次到上海博物館看展覽、查資料,並和專家進行溝通,試圖把平面的手劄立體起來,讓它們有情感、有場景。且七通書劄他們選用了7種不同的韻腳和流派彈唱,使更多的人瞭解蘇州評彈這門藝術。

朱維德(左),周亞君(中),高博文(右)

蘇州評彈和吳門書劄融合的創意,來自於上海博物館對此次展覽的定位。負責此次特展的上海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員孫丹妍認為吳門信劄和蘇州評彈頗有共通之處,她向澎湃新聞介紹:“兩者最大的共通之處是語言。可能評彈會比較通俗易懂,而文人的信雖然寫得比較直白但還是比較文的。但二者畢竟產生於同一個地方,他們的審美是共通的。吳地的審美是比較優雅、文秀、秀雅、雅致的,書劄和評彈語言的氣質應該是相通的。”

孫丹妍(左)

除了書劄彈唱,孫丹妍和高博文的現場講解也是“吳門書劄彈唱”的一抹亮色。他們結合評彈曲目,由淺入深,為觀眾詳細介紹了評彈藝術和吳門人文藝術。評彈與書劄跨界聯合的演繹形式。

博物館“遊藝”,傳遞中西方人文精神

此次“吳門書劄彈唱”也是上海博物館新推出的“博物館遊藝”的第一場演出。“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將以詩、舞、樂、戲、講等多種形式,讓博物館成為一座文化的綜合體,活動將包括傳習與創意、演繹與激發、映射與聲音、競賽與遊嬉四個系列。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遊藝”的概念來自於中國古代“人文主義”的概念,《論語·述而》中有“君子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在孔子的時代,“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之後再拓展到文人的琴棋書畫等。但這只是東方的部分,當下我們還需要瞭解西方的部分。博物館的英文是“Museum”,西方人把博物館看作是希臘神話中繆斯女神的居所。所以博物館應該成為弘揚中外優秀人文精神的場所。

據悉,上海博物館未來將繼續推進“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以此啟動靜態的文物,融合零散的知識點,博物館這樣嚴肅的殿堂也將成為一個適合冥想、適合觀賞、適合思辨、適合創意、適合生活、既靜又動的場所,原本與我們距離遙遠的古物成為當下美化生活、創意生活的靈感源泉。

儘管“明代吳門書畫家書劄精品展”將落幕,但上海博物館官網會以數位人文的形式呈現展覽,通過網路,依舊可以看到吳門52位文人組成的宇宙星空式的網路關係圖,清晰、動態地反映明代中晚期吳門地區文人關係的層次及其互動。操作介面可看、可讀、可聽,觀眾也可自己寫一封符合古代書信規範的電子書劄,分享觀展體會。

明代吳門網路關係圖

背景連結:

“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項目簡介

“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是以詩、舞、樂、戲、講等多種形式,讓博物館成為一座文化的綜合體,將包括傳習與創意(Apprenticing & Creating)、演繹與激發(Elaboration & Innovation)、映射與聲音(Filming & Recording)、競賽與遊嬉四個系列。

“傳習與創意”將經典的文化形式和新興的創意理念相結合,讓設計師、藝術家和手藝人走進博物館,將技藝、創意和藝術品零距離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展廳教學、現場手藝演示、設計展演、藝術專案舉辦等均為傳習與創意的實現形式。據透露,上博將配合年底即將開幕的特展“俄羅斯‘巡迴畫派’展”,邀請知名畫家等在博物館現場演示教學;舉辦“藝匠古今”教育展覽,其中設計師和傳承人將聯手,在傳統的迴響中開啟新的生活創意。

“演繹與激發”,是結合文物或展覽,激發思辨,對文物外延進行闡釋。著眼於一件展品,或一場展覽,或一個主題,通過舞蹈、音樂、聲音藝術、舞臺劇等表演藝術,將不同的藝術形式跨界聯合,碰撞出更具有感染力、生命力的藝術成果。向廣大表演藝術家徵集基於上博藏品的、適合博物館空間的表演提案,一經採用可在上博進行演出;配合年底“山西壁畫”特展,以“國寶·山西”為主題,舉辦綜合各種文藝形式的博物館之夜。

“映射與聲音”關注文博藝術紀錄片,引介優秀影片,舉辦首映會、觀影會,邀請導演、製片人進行現場座談。制定上博館藏珍品的紀錄片拍攝計畫,講述藏品、展覽及其背後的故事。同時重視聲音的記錄與傳達功能,呈現形式包括特別導覽、現場誦讀、口述歷史、演講和訪談等。配合“遺我雙鯉魚——吳門書劄特展”舉辦線上誦讀會;“俄羅‘巡迴畫派’展”前期,訪談我國受到過俄羅斯美術影響的知名藝術家,並錄製紀錄片。

“競賽與遊嬉”定期舉辦有一定規模的評比競賽,吸引更多公眾,幫助參與者啟迪思維、拓展知識。競賽形式包括海報設計大賽、文創大賽、中學生文博徵文競賽、文博知識競賽等。舉辦諸如文博嘉年華、特色集市、尋寶遊戲等主題活動,讓觀眾在博物館裡獲得遊嬉與歡樂。與上海地鐵合作“地鐵尋寶”系列活動;在“山西壁畫”特展期間,舉辦山西古建與文保攝影大賽。

未來,上海博物館將聯合各類不同性質的美術館、博物館和文化藝術機構,聯合各大美術設計院校和藝術家工作室,聯合各種舞團、劇團、樂團等演出團體進行合作,搭建一個多元而能動的平臺,在創新與融合中,為廣大公眾獻上新的藝術與文化形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