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高山仰止|記清華四大教授

老陽按:呼籲, 老陽讀名人傳記, 不可自拔。 其學問, 其精神, 其品質, 其治學, 無一不令讀者肅然起敬, 大歎世上焉有此種人乎?不敢自專, 特與大家一同共用, 以望在未來一起學習與進步。 (ps:評論有福利哦)

清華國學研究院何以創辦2年, 就超過了大部分一般的學校呢?無他, 有名教授坐鎮也?何人, 清華四大名教授, 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是也, 此四君, 學富五車, 所做之內容, 所研究之學問, 無一不是當時最頂尖的, 故四人合成清華四大名教授。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字卓如, 號任公, 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
漢族, 廣東新會人。 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 學者。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 戊戌變法, 百日維新領袖之一。

梁啟超與康有為照片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

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 均有建樹, 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

1901至1902年, 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 批判封建史學, 發動“史學革命”。

歐遊歸來之後, 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 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 指導範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 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

他一生著述巨集富, 有多種作品集行世, 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飲冰室合集》較稱完備。 《飲冰室合集》計148卷, 1000余萬字。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 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 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 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信徒、助手, 但他們還是分道揚鑣了;梁啟超與孫中山合作過, 也對立過;他擁護過袁世凱, 也反對過袁世凱。 對此, 梁啟超說:“這決不是什麼意氣之爭, 或爭權奪利的問題, 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 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愛國。 我的一貫主張是什麼呢?就是救國。 ”“知我罪我, 讓天下後世評說, 我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已”。

中國古代的史官為了給後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殺頭:梁啟超毅然拒絕袁世凱的重金收買,

而寫出了揭露竊國大盜恢復封建帝制的《異哉國體問題》。

1925年陰曆七月初七, 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 請梁啟超出席證婚。 梁啟超反對他們“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間的戀情, 也規勸過徐志摩;礙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適的情面, 梁啟超答應出席證婚。 但在婚禮上梁啟超卻對徐志摩、陸小曼用情不專厲聲訓斥, 滔滔不絕, 使滿堂賓客瞠目結舌。 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 給學生留點臉面吧。 ”

梁啟超真誠的寬容。 1926年3月8日, 梁啟超因尿血症入住協和醫院。 經透視發現其右腎有一點黑, 診斷為瘤。 手術後, 經解剖右腎雖有一個櫻桃大小的腫塊, 但不是惡性腫瘤, 梁啟超卻依然尿血, 且查不出病源, 遂被複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症”。 一時輿論譁然,

矛頭直指協和醫院, 嘲諷西醫“拿病人當實驗品, 或當標本看”。 這便是轟動一時的“梁啟超被西醫割錯腰子”案。 梁啟超毅然在《晨報》上發表《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 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 並申明:“我盼望社會上, 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 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 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梁啟超真誠的有趣。 黃苗子著《世說新篇》, 其中有《梁啟超寫序》, 文曰:“蔣百里先生為著名軍事家, 但在文化上亦極有貢獻。 他留德歸國後, 曾寫了洋洋五萬言的《歐洲文藝復興史》。 梁啟超閱後大為讚賞, 蔣便請梁為此書作序。 不料梁文思泉湧, 序成也是五萬字, 覺得不好意思, 便加寫一短序, 而把長序改為著作出版, 反過來請蔣百里作序。 ”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中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鉅子,國學大師。

國學大師王國維

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但也因此被後來的共產黨激進派所唾棄,在主流文化之外。

1927年的初夏,陰曆五月初三,想不開的王國維,轉了兩圈,看看周遭無人,一頭栽進頤和園昆明湖。

那時,頤和園門票巨貴,要大洋一元,因而遊人甚少,待救起,已斷氣。毛澤東有詩雲,“莫笑昆明池水淺”,那裡的水並不深,王跳進去,便一頭紮到底。事實上並非溺斃,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滿七竅,窒息而死。

嗚呼,一代學人,草草一生,就這樣於污泥濁水中逝去,時年五十一歲。從他身上,翻出一紙遺書,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等字樣。有人說,他這個“辱”,為死殉清廷,效忠遜帝;也有人說,他這個“辱”,與他親家羅振玉有些什麼糾葛。但不管什麼緣由,當時及後來,鹹認為不值得。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 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彩。

四大導師中的另一位大學者是趙元任。趙元任(1892—1982 2.25)漢族,字宣仲。

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天津。1910年為遊美學務處第2批留學生,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1914年獲理學士學位。191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19年任康奈爾大學物理講師。1920年回國任清華學校心理學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學研習語音學,繼而任哈佛大學哲學系講師、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應聘到清華國學院任導師,指導範圍為“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等。1929年6月底國學研究院結束後,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同時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授“音韻學”等課程。1938年起在美國任教。

趙元任先生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他博學多才,既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對哲學也有一定造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語言學家蜚聲於世。他從1920年執教清華至1972年在美國加州大學退休,前後從事教育事業52年。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朱德熙、呂叔湘等都是他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趙先生永遠不會錯”,這是美國語言學界對他充滿信賴的一句崇高評語。

趙元任原籍江蘇常州,1892年生於天津一個書香、官宦之家,著名詩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作者趙翼(乾隆進士),就是他的六世祖。清末,他的祖父在北方做官。年幼的趙元任隨其家人在北京、保定等地居住期間,從保姆那裡學會了北京話和保定話。5歲時回到家鄉常州,家裡為他請了一位當地的家庭老師,他又學會了用常州方言背誦四書五經。後來,又從大姨媽那兒學會了常熟話,從伯母那兒學會了福州話。

當他15歲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時,全校270名學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這三位南京同學學會了地道的南京話。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這些客人恰好來自四面八方,趙元任居然能用8種方言與同桌人交談。聽他的家人說,他從小就喜歡學別人說話,並善於辨別出各地方言和語音特點。

這段家史說明,趙元任幼年就經過多種方言的訓練,開始掌握了學習語言的本領。1910年,他17歲時,由江蘇南京高等學校預科考入清華留美研究生班,在錄取的72名官費生中,他總分名列第二(胡適名列55)。先在康奈爾大學讀數學、物理,後入哈佛攻哲學,繼而又研究語言學。1920年回到祖國,在清華大學任教。當時適逢美國教育家杜威和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清華大學派他給羅素當翻譯。他在陪同羅素去湖南長沙途中又學會了講湖南話。由於他口齒清晰,知識淵博,又能用方言翻譯,因而使當時羅素的講學比杜威獲得更好的效果。從此,趙元任的語言天才得到了公認,他自己也決定將語言學作為終身的主要職業。

1925年,清華大學增設“國學研究院”,他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被聘為導師,他教授《方音學》、《普通語言學》、《中國音韻學》、《中國現代方言》等課程。1929年,他又受聘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兼語言組主任。到1938年,他再度去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語言學,經過6年潛心研究,成為名聞世界的語言學家。1945年他被任命為美國語言學會會長,1960年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他先後獲得美國三個大學的名譽博士稱號。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江西義甯(今修水縣)人。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變法的開明督撫)之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

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筼,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史學研究工作,研究範圍甚廣,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陳寅恪治學主旨“在史中求識”。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繫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繫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中國的歷史考據學。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國學大師吳宓: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寅恪雖系吾友而實吾師。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中國古代文學專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蔣天樞:天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讀襄楷傳乃知楷之言天象實指人事,蓋當時濫刑多殺,士氣鬱湮,故致天變,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諫之忠臣耳。要須久久誦讀方可盡寅恪詩中之意。寅恪細述其對柳如是研究之大綱。柳之愛陳子龍及其嫁牧翁,始終不離其民族氣節之立場、光復故物之活動。不僅其才高學博,足以壓倒時輩也。總之,寅恪之研究“紅妝”之身世與著作,蓋藉以察出當時政治(夷夏)道德(氣節)之真實情況,蓋有深意存焉。絕非消閒風趣之行動也。

中國近代史學家汪榮祖(《陳寅恪傳》):陳寅恪在現代中國史學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國外影響也很深遠。陳氏的著作,一如乾嘉諸老的著作,大都是屬於考證、疏證、箋證、考釋之類,而不是有系統的史述。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史學家卞僧慧:世人每稱先生為一代宗師,誠當之無愧。正當中國之大變局、世界之大變局,政曆四代,遊學東西洋十餘年,博文卓識,終生獻身學術。性極敏感,思富聯想,而又痌瘝在抱,常懷千歲之憂。誠曠世之大師,不世出之人傑。直可謂千種矛盾、萬種情思,胥可于先生一身見之。先生如精琢多面體之金剛石,一有光源即燦爛奪目。從先生可以見世界萬象,從世界萬象亦可以見先生。先生人雖沒,但其思想、學說之影響卻從未停止。

原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紀寶成:毫無疑問,陳寅恪先生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令人高山仰止,不勝敬慕!他不僅是江西的驕傲,也是中國乃至世界學術文化界的驕傲。

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中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鉅子,國學大師。

國學大師王國維

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但也因此被後來的共產黨激進派所唾棄,在主流文化之外。

1927年的初夏,陰曆五月初三,想不開的王國維,轉了兩圈,看看周遭無人,一頭栽進頤和園昆明湖。

那時,頤和園門票巨貴,要大洋一元,因而遊人甚少,待救起,已斷氣。毛澤東有詩雲,“莫笑昆明池水淺”,那裡的水並不深,王跳進去,便一頭紮到底。事實上並非溺斃,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滿七竅,窒息而死。

嗚呼,一代學人,草草一生,就這樣於污泥濁水中逝去,時年五十一歲。從他身上,翻出一紙遺書,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等字樣。有人說,他這個“辱”,為死殉清廷,效忠遜帝;也有人說,他這個“辱”,與他親家羅振玉有些什麼糾葛。但不管什麼緣由,當時及後來,鹹認為不值得。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 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彩。

四大導師中的另一位大學者是趙元任。趙元任(1892—1982 2.25)漢族,字宣仲。

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天津。1910年為遊美學務處第2批留學生,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1914年獲理學士學位。191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19年任康奈爾大學物理講師。1920年回國任清華學校心理學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學研習語音學,繼而任哈佛大學哲學系講師、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應聘到清華國學院任導師,指導範圍為“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等。1929年6月底國學研究院結束後,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同時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授“音韻學”等課程。1938年起在美國任教。

趙元任先生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他博學多才,既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對哲學也有一定造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語言學家蜚聲於世。他從1920年執教清華至1972年在美國加州大學退休,前後從事教育事業52年。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朱德熙、呂叔湘等都是他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趙先生永遠不會錯”,這是美國語言學界對他充滿信賴的一句崇高評語。

趙元任原籍江蘇常州,1892年生於天津一個書香、官宦之家,著名詩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作者趙翼(乾隆進士),就是他的六世祖。清末,他的祖父在北方做官。年幼的趙元任隨其家人在北京、保定等地居住期間,從保姆那裡學會了北京話和保定話。5歲時回到家鄉常州,家裡為他請了一位當地的家庭老師,他又學會了用常州方言背誦四書五經。後來,又從大姨媽那兒學會了常熟話,從伯母那兒學會了福州話。

當他15歲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時,全校270名學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這三位南京同學學會了地道的南京話。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這些客人恰好來自四面八方,趙元任居然能用8種方言與同桌人交談。聽他的家人說,他從小就喜歡學別人說話,並善於辨別出各地方言和語音特點。

這段家史說明,趙元任幼年就經過多種方言的訓練,開始掌握了學習語言的本領。1910年,他17歲時,由江蘇南京高等學校預科考入清華留美研究生班,在錄取的72名官費生中,他總分名列第二(胡適名列55)。先在康奈爾大學讀數學、物理,後入哈佛攻哲學,繼而又研究語言學。1920年回到祖國,在清華大學任教。當時適逢美國教育家杜威和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清華大學派他給羅素當翻譯。他在陪同羅素去湖南長沙途中又學會了講湖南話。由於他口齒清晰,知識淵博,又能用方言翻譯,因而使當時羅素的講學比杜威獲得更好的效果。從此,趙元任的語言天才得到了公認,他自己也決定將語言學作為終身的主要職業。

1925年,清華大學增設“國學研究院”,他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被聘為導師,他教授《方音學》、《普通語言學》、《中國音韻學》、《中國現代方言》等課程。1929年,他又受聘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兼語言組主任。到1938年,他再度去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語言學,經過6年潛心研究,成為名聞世界的語言學家。1945年他被任命為美國語言學會會長,1960年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他先後獲得美國三個大學的名譽博士稱號。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江西義甯(今修水縣)人。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變法的開明督撫)之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

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筼,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史學研究工作,研究範圍甚廣,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陳寅恪治學主旨“在史中求識”。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繫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繫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中國的歷史考據學。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國學大師吳宓: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寅恪雖系吾友而實吾師。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中國古代文學專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蔣天樞:天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讀襄楷傳乃知楷之言天象實指人事,蓋當時濫刑多殺,士氣鬱湮,故致天變,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諫之忠臣耳。要須久久誦讀方可盡寅恪詩中之意。寅恪細述其對柳如是研究之大綱。柳之愛陳子龍及其嫁牧翁,始終不離其民族氣節之立場、光復故物之活動。不僅其才高學博,足以壓倒時輩也。總之,寅恪之研究“紅妝”之身世與著作,蓋藉以察出當時政治(夷夏)道德(氣節)之真實情況,蓋有深意存焉。絕非消閒風趣之行動也。

中國近代史學家汪榮祖(《陳寅恪傳》):陳寅恪在現代中國史學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國外影響也很深遠。陳氏的著作,一如乾嘉諸老的著作,大都是屬於考證、疏證、箋證、考釋之類,而不是有系統的史述。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史學家卞僧慧:世人每稱先生為一代宗師,誠當之無愧。正當中國之大變局、世界之大變局,政曆四代,遊學東西洋十餘年,博文卓識,終生獻身學術。性極敏感,思富聯想,而又痌瘝在抱,常懷千歲之憂。誠曠世之大師,不世出之人傑。直可謂千種矛盾、萬種情思,胥可于先生一身見之。先生如精琢多面體之金剛石,一有光源即燦爛奪目。從先生可以見世界萬象,從世界萬象亦可以見先生。先生人雖沒,但其思想、學說之影響卻從未停止。

原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紀寶成:毫無疑問,陳寅恪先生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令人高山仰止,不勝敬慕!他不僅是江西的驕傲,也是中國乃至世界學術文化界的驕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