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安東尼奧尼:今天的電影應該系身於真實,而不是邏輯

文/陸上

2017年北京電影節將於4月16日正式開幕, 日前官方公佈了部分片單, 其中“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逝世十周年紀念放映”在冊, 成為了影迷們備受期待的環節。

作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大師, 安東尼奧尼在世界電影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誠然很多人認為他的作品晦澀難懂, 沉悶不已, 但是無論是電影學者還是普通觀眾, 對安東尼奧電影都有一個最直接的觀感, 那就是色彩的考究和敘事的碎片化。

這就是安東尼奧尼的表現手法, 他更加注重電影對於“人”的描寫, “我想要拍掃大街的‘人’, 而不是掃大街這件事”。 安東尼奧尼的每一個鏡頭都可幻化成一種情緒。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突破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出生在義大利北方艾米利亞-羅馬涅的歷史名城費拉拉。 從小接受嚴格的家教, 在坎城影展上採訪他的記者都說:“容貌和言行都如貴族一般”。

不過他的人生卻沒有像貴族一般順暢, 27歲的他來到羅馬, 成為一位會計師助理, 後來又去一家銀行做出納, 也許是因為這段經歷, 直到多年後有影評人還會打趣他:“看上去更像個悶悶不樂的銀行家”。

1940年安東尼奧尼搬至羅馬, 為雜誌《電影》工作。

而這本雜誌是由義大利國家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的兒子Vittorio主編。 戰後, 墨索里尼倒臺, 安東尼奧尼進入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學習電影技術, 這段時間也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興起的階段。

提到安東尼奧尼, 不得不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義大利電影曾經以其華麗的製片廠佈景而著稱於歐洲,

但是, 因為政府電影製片廠在戰爭期間遭到破壞, 電影製作者們走向了街頭和鄉村, 開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 《戰火》、《羅馬, 不設防的城市》均是個中代表, 運用素人, 實景拍攝是他們的特點。

安東尼奧尼在戰後也拍攝了不少對戰爭和戰後重建效果的關注, 而隨著義大利本土電影工業越來越適應國際市場, 以安東尼奧尼為代表的電影製作者則轉向了更為內在的心理描繪。

“對我來說, 拍攝一部關於一個人的字形成被偷的電影, 似乎已經不再重要了。 既然我們已經消除了自行車的問題, 接下來重要的是看看這個丟失自行車的人心裡和腦海中有些什麼, 他怎樣調整自己, 他過去的經驗——包括戰爭, 戰後, 以及我們國家裡發生在他身邊的每一件事情——有些什麼留在他的心中。 ”

在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紅色沙漠》中,他將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的淋漓盡致,貫穿全片的工廠噪音、被污染的河流、荒涼的郊外、冷清的街道,給人營造出一個讓人無處可避的世界,其中女主焦慮,無措,內心空無一物的的心理狀態,正是現代工業文明之下,人類最後掙扎與抗爭。

安東尼奧尼沒有停留在戰後現實主義的表面,而是更為深刻的挖掘如何使用電影這種視聽藝術表現人類,“我的電影一向是追尋的作品。我是一個繼續追尋並深研自己與同時代人們的人。”他是一把精准的外科手術刀,人類的困頓和無意義,在他的鏡頭下無所遁形。

安東尼奧尼的美學貢獻

與黑白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相比,安東尼奧尼《雲上的日子》、《紅色沙漠》、《春光乍現》無疑是“好看而瑣碎”的,他對於電影美學貢獻,從表現手法和主題來講,同樣偉大。

雖然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反映的都是義大利的人和事,但影片中的美卻不見義大利名勝古跡與優美風景,而是一種肅殺,刻板,以及“了無生氣”的美,工業化社會的將人與自然分離,噪音,濃煙,冰冷的的器械,陰沉的天氣,老舊的外牆,都是人類的迷失與空虛的根源。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呈現出明顯的片段化和非理性特質,故事發展沒有一般電影中常見的戲劇衝突和邏輯思維。反而像是人永遠不會穩定的情緒一般,毫無規律可尋。

《失敗者》講述了三個獨立的殺人故事,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青少年所面對的卻是前所未有的迷惘和恐懼,漫無目的的生活和混亂的道德觀與價值取向,讓他們無所適從。

而《女朋友們》視角轉向中產階級新女性,表現女人們所共有的虛榮和脆弱。情感三部曲《奇遇》、《夜》、《蝕》延續現代人惶惑和孤單的主題,到了《紅色沙漠》,這種表現達到高峰,以一個遭受車禍的精神病女性切入,最終她在完全工業化的城市中避無可避。

在他的電影中,人的內心情感與外部環境是永恆的話題,所以大量的鏡頭都給了環境和人,鏡頭有時在固定的場景中徘徊,攝像機放置在中景遠比特寫多,借由剪接以延長連續性。他的電影臺詞簡短,配樂幾乎沒有。電影的情節衝突,反而不是安東尼奧尼想要著重表現的。

在安東尼奧尼的作品中我們必須詳細的瞭解他的畫面,才能瞭解他的意圖。

德國著名作家,導演維姆·文德斯在《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中說,“他自信而又不擺架子的談話方式,他在攝影機前來回踱步和在窗前佇立的樣子很打動我,他像他的作品一樣鎮定而又派頭,他的每一個觀點都如同他的電影那樣激進和現代。”

今年我們有幸在北京電影節上看到安東尼奧尼的13部作品,這也是體驗與當下電影市場類型絕對不同的電影的好時機,多樣化,深入化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正如安東尼奧尼說的,“我們日常生活既不機械化亦不傳統化、人工化,就連故事也是如此。今天的電影應該系身於真實,而不是邏輯。也許電影更可以構成詩,一種押韻的電影詩篇。”

在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紅色沙漠》中,他將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的淋漓盡致,貫穿全片的工廠噪音、被污染的河流、荒涼的郊外、冷清的街道,給人營造出一個讓人無處可避的世界,其中女主焦慮,無措,內心空無一物的的心理狀態,正是現代工業文明之下,人類最後掙扎與抗爭。

安東尼奧尼沒有停留在戰後現實主義的表面,而是更為深刻的挖掘如何使用電影這種視聽藝術表現人類,“我的電影一向是追尋的作品。我是一個繼續追尋並深研自己與同時代人們的人。”他是一把精准的外科手術刀,人類的困頓和無意義,在他的鏡頭下無所遁形。

安東尼奧尼的美學貢獻

與黑白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相比,安東尼奧尼《雲上的日子》、《紅色沙漠》、《春光乍現》無疑是“好看而瑣碎”的,他對於電影美學貢獻,從表現手法和主題來講,同樣偉大。

雖然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反映的都是義大利的人和事,但影片中的美卻不見義大利名勝古跡與優美風景,而是一種肅殺,刻板,以及“了無生氣”的美,工業化社會的將人與自然分離,噪音,濃煙,冰冷的的器械,陰沉的天氣,老舊的外牆,都是人類的迷失與空虛的根源。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呈現出明顯的片段化和非理性特質,故事發展沒有一般電影中常見的戲劇衝突和邏輯思維。反而像是人永遠不會穩定的情緒一般,毫無規律可尋。

《失敗者》講述了三個獨立的殺人故事,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青少年所面對的卻是前所未有的迷惘和恐懼,漫無目的的生活和混亂的道德觀與價值取向,讓他們無所適從。

而《女朋友們》視角轉向中產階級新女性,表現女人們所共有的虛榮和脆弱。情感三部曲《奇遇》、《夜》、《蝕》延續現代人惶惑和孤單的主題,到了《紅色沙漠》,這種表現達到高峰,以一個遭受車禍的精神病女性切入,最終她在完全工業化的城市中避無可避。

在他的電影中,人的內心情感與外部環境是永恆的話題,所以大量的鏡頭都給了環境和人,鏡頭有時在固定的場景中徘徊,攝像機放置在中景遠比特寫多,借由剪接以延長連續性。他的電影臺詞簡短,配樂幾乎沒有。電影的情節衝突,反而不是安東尼奧尼想要著重表現的。

在安東尼奧尼的作品中我們必須詳細的瞭解他的畫面,才能瞭解他的意圖。

德國著名作家,導演維姆·文德斯在《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中說,“他自信而又不擺架子的談話方式,他在攝影機前來回踱步和在窗前佇立的樣子很打動我,他像他的作品一樣鎮定而又派頭,他的每一個觀點都如同他的電影那樣激進和現代。”

今年我們有幸在北京電影節上看到安東尼奧尼的13部作品,這也是體驗與當下電影市場類型絕對不同的電影的好時機,多樣化,深入化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正如安東尼奧尼說的,“我們日常生活既不機械化亦不傳統化、人工化,就連故事也是如此。今天的電影應該系身於真實,而不是邏輯。也許電影更可以構成詩,一種押韻的電影詩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