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代君子四雅:焚香、煮茶、掛畫、插花

除了作詩、練字、畫畫、刻章之外, 古人還有哪些個生活樂趣?

焚香

人們將動物和植物中獲取得天然香料進行加工, 使其成為各種不同的香型, 並在不同的場合焚熏, 以獲得嗅覺上的美好享受。

焚香一開始就從人們的生理需求迅速與精神需求結合在一起。 在中國盛唐時期, 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及富裕人家就經常在聚會時, 爭奇鬥香, 使熏香成為一種藝術, 與茶文化一起發展起來。

至宋, 我國的焚香藝術, 與點茶、插花、掛畫一起, 被作為文人“四藝”。

陸放翁有詩曰:『官身常欠讀書債, 祿米不供沽酒資, 剩喜今朝寂無事, 焚香閑看玉溪詩』。 古人對焚香的要求是無煙卻香味低回悠長, 書齋庭院裡, 千古文人佳客夢, 紅袖添香夜讀書。 素腕秉燭, 燈如紅豆, 一縷暗香, 若有若無, 流淌浮動, 中人欲醉。 迷離之中, 閱盡多少繁華滄桑, 又化作縷縷青煙。 香氣悠然裡, 或抱膝觀書、或對坐清談、都是古典中國雋永的意象。

煮茶

茶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自茶被發現及飲用以來, 都被歷代文人雅士所追捧。

三五好友, 聚于高山流水之間, 品茗談志, 盡顯中國文人之風。

古人煮茶講究火候。 水煮得嫩, 老與適中, 加茶的時間與方法, 煮茶的方式與“湯花”的好壞多少, 其關鍵都看會不會掌握湯候。 許明然在《茶疏》中這樣敘述道:“水一入銚, 便須急煮。 候有松聲, 即去蓋, 以消息其老嫩。 蟹眼之後, 水有微濤, 是為當時。 大濤鼎沸, 旋呈無聲, 是為過時, 過則湯老而香散, 決不堪用。 ”《茶經》中也說:“其沸, 如魚目, 微有聲, 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 為二沸;騰波鼓浪, 為三沸。 已上, 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插花

中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 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樸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山家歲暮無多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中國人對於插花的情感要求可見一般。

掛畫

焚香重嗅覺之美,品茶重味覺之美,插花重觸覺之美,而掛畫則中視覺之美,四藝合一展現宋代文人雅士風雅,韻味的生活美學。‘掛畫’最早掛於茶會座位旁,內容是關於茶的知識,演變至宋代,掛畫改以詩、詞、字、畫的卷軸為主,當時文人雅士講究掛畫的內容和展示的形式,作為平時家居鑒賞或雅集活動共賞的重要活動。

圖文整理自網路。

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樸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山家歲暮無多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中國人對於插花的情感要求可見一般。

掛畫

焚香重嗅覺之美,品茶重味覺之美,插花重觸覺之美,而掛畫則中視覺之美,四藝合一展現宋代文人雅士風雅,韻味的生活美學。‘掛畫’最早掛於茶會座位旁,內容是關於茶的知識,演變至宋代,掛畫改以詩、詞、字、畫的卷軸為主,當時文人雅士講究掛畫的內容和展示的形式,作為平時家居鑒賞或雅集活動共賞的重要活動。

圖文整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