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們常用“大動干戈”比喻興師動眾 幹和戈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古人造詞都是有一規律的, 有時會選用與某事相關的“實物”來指代某事, 就如“大動干戈”一詞, 亦遵循了此種造詞法則:干戈泛指兵器——兵器指代戰爭——大動干戈的本意即指“發動大規模戰爭”——小而化之, 就是“大打出手”的群毆——後來漸漸演化為“大張聲勢地行事”或“大費手腳”。

“干戈”是兵器的代稱, 具體到“幹”與“戈”, 即為士兵使用的“盾”與“矛”, 亦代表戰爭中的攻與防。

“矛盾”一詞, 也是由這一對“冤家兵器”演化而來, 最著名的典故是出自《韓非子》:

楚人有鬻矛與盾者, 譽之曰:“吾盾之堅,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 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幹”是“盾”的別稱。 《揚子(揚雄)·方言》盾, 自關而東或謂之盾支, 或謂之幹, 關西謂之盾。

盾牌

“幹”開始是個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 象叉子一類的獵具、武器, 本是用於進攻的, 後來用於防禦, 就像現在員警用的防暴叉一樣, 其本意就是“盾牌”。

現代防暴叉

在古兵器中, 矛與戈還是有區別的。

戈是一種曲頭兵器, 橫刃, 用青銅或鐵製成,

裝有長柄。 戈因為有橫刃, 不僅能刺, 還可以勾。 商朝至戰國時期的典型進攻性兵器就是曲頭的“戈”, 其突出部分名援, 援上下皆刃, 用以橫擊和鉤殺, 勾割或啄刺敵人, 因此, 古代叫做勾兵或稱啄兵。

戈的組成

在方陣進攻時, 戰車部隊正面出擊, 高速闖入敵陣,

站在車上的戈兵借助車勢用戈頭“收割”車邊敵人的頭顱, 就像鐮刀一樣。 從秦代開始戈逐漸被戟和直頭的矛所取代。

矛是兵刃中最長的兵器, 故有丈八蛇矛之稱, 所謂丈八者, 是以周尺來計算的, 相當於一丈四尺有餘。 《三國演義》中張飛的兵器就是丈八蛇矛, 柄長矛利, 最適於刺殺。

張飛的丈八蛇矛

矛的由來,從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甚是悠久,《典略》中說:“周有屈盧之矛。”只是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的方法,極其簡單,不比後來的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在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最初形狀的矛。

車戰時代,兩陣相距極遠,不拿長兵器肯定要吃虧,所以對陣雙方都利用矛作為進攻性的武器,同時配合箭弩。到了後來的馬戰時代,矛就覺得有點長了,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一種新的作戰兵器——槍就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了。其實從外形上來看,當時的槍只不過是矛的縮小版而已,不像後來的那樣精緻。

岳家槍

成熟的槍型與槍法,就如傳說中的岳家槍、楊家槍一樣,都是套路精奇,殺傷力極強的神兵了。

張飛的丈八蛇矛

矛的由來,從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甚是悠久,《典略》中說:“周有屈盧之矛。”只是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的方法,極其簡單,不比後來的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在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最初形狀的矛。

車戰時代,兩陣相距極遠,不拿長兵器肯定要吃虧,所以對陣雙方都利用矛作為進攻性的武器,同時配合箭弩。到了後來的馬戰時代,矛就覺得有點長了,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一種新的作戰兵器——槍就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了。其實從外形上來看,當時的槍只不過是矛的縮小版而已,不像後來的那樣精緻。

岳家槍

成熟的槍型與槍法,就如傳說中的岳家槍、楊家槍一樣,都是套路精奇,殺傷力極強的神兵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