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兩次打敗比爾·蓋茨的首富,究竟何方神聖?

在過去的 20 年裡, 比爾·蓋茨總共 15 次摘得首富桂冠。 但今天要說的是, 兩次打敗他, 登上世界首富寶座的阿曼西奧·奧特加(Amancio Ortega)。

據《福布斯》顯示, 去年 10 月, 隨著奧特加的控股公司 Inditex 股價漲至歷史性的 33.99 歐元, 80 歲高齡的他淨資產一度達到 800 億美元。 比起比爾·蓋茨的家喻戶曉, 很多人甚至連他的名字都沒聽過。 但一說他的品牌 ZARA, 估計很多人都恍然大悟。

對於這次的首富換人, 《福布斯》倒是給出了一個有趣的評價, “這是傳統服裝業在與科技大佬漫長 PK 道路上的首次逆襲。 ”這個低調成謎的 ZARA 老闆, 到底是怎麼逆襲成全世界最有錢的人?

1975 年, Inditex 集團的第一個品牌“ZARA”誕生, 短短八年就在西班牙開了九家店。 當然, 這只是個開始。 因為後來, 它迅速躥紅了全世界的服裝界。

1988 年, ZARA 在葡萄牙開了第一家海外分店, 便迅速擴展到全球。 2004 年, 他的第 2000 家分店開到了中國香港。 截至目前, 他的銷售業務已經伸展到全球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這十多年間, 奧特加的個人資產瘋漲, 狂飆近 700 億美元。 即便是 2011 年退休了, 奧特加每年仍入帳超過 4 億美元股息, 他把這部分資金用於擴大其房地產帝國。 退休後, 他龐大的時尚帝國由奧特加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瑪塔·奧特加繼承。

目前 ZARA 大約有 2000 多家店遍佈全球, 掌控了快時尚的風向標。 作為 Inditex 集團的旗艦品牌, ZARA 的銷售額占集團七成以上。 該集團旗下還有 Pull & Bear 、Massimo Dutti 、Bershka、Stradivarius、Oysho、Uterque、ZARA HOME 八大服裝及家居品牌, 總共年銷售額高達 200 億美元。

而這幾個品牌的成功模式, 幾乎都是從 ZARA 複製過來的, 外媒甚至評論稱, “ZARA 病毒”正在以服裝的方式侵蝕倫敦, 甚至全世界。

時尚博主能用各種單品輕鬆搭配出大牌感, ZARA 還被戲稱為“歐美街拍的王者”。

別以為只有路人愛穿 ZARA, 就連凱特王妃、明星名媛都常穿。

名媛 Olivia Palermo 和老公出席時尚活動,也穿了一款售價 110 美金的ZARA睡衣。

作為一名超級富豪,奧特加絕對屬於低調務實型。成名後,連座駕都是 2 萬多美元的大眾。至於媒體採訪,他是能躲就躲,就連 BBC 上門拜訪,也不怎麼受待見。

奧特加出身於西班牙的偏僻漁港小城,父親是一名鐵路維修工人,再加上他出生就趕上了西班牙內戰,生活更是潦倒。也正因為出身貧寒,他在人群中幾乎都不敢大聲說話,性格變得很敏感。

陌生店老闆的一句話讓他記了一輩子。小時候,他和母親去店裡買糧食,沒錢只能賒帳,卻被拒絕了,”我不能再讓你賒帳了。“他回憶說,”我一定要賺很多錢。“

13 歲就輟學的奧特加,在一家服裝店當學徒。這個內斂的小裁縫,卻格外地勤奮踏實,跑腿、裁縫都做得很出色,深受老闆喜愛。"我那時候沒時間學習,因為每天都要工作 24 小時。"奧特加說,"但我越來越清楚自己想做什麼“。

還是小學徒的奧特加除了積累服裝設計和零售的經驗,還迅速嗅到了商機。

當時,服裝店老闆讓奧特加銷售一款女士睡袍。他發現,這款精緻的睡袍很受歡迎,但價格卻讓人望而卻步,所以銷量不好。有此想法後,奧特加很快辭職,拿著不到 100 美元的創業金,和妻子兩人從巴賽隆納購入大量廉價布料,在家裡開始製作內衣、睡衣和睡袍。

憑藉著物美價廉的大優勢,奧特加的睡袍在城中漸漸打出名堂。1963 年,他的業務就從三四人的家庭小作坊擴張到了 500 多人的 ConfeccionesGoa 服裝廠,只用了短短十年。

收穫第一桶金的奧特加又想到:“一件衣服從設計到製作,再到上架,中間差了很多錢啊!”他開始思考,要怎麼將衣服直接賣給消費者——這樣“自產自銷”,就能爭取到最優價格。這也就是如今 ZARA 模式的雛形:從設計、製作到銷售都是自家一手包辦。

在宣傳方面,很多企業都恨不得把當紅炸子雞都請來炒作一番,而這年頭連廣告都不愛打的 ZARA,也是火得有點不走尋常路。不禁讓人好奇,奧特加究竟有什麼經營方面的獨門秘笈嗎?

先來看看 ZARA 在世界各地第一家的選址,巴黎是香榭麗舍大街,紐約是列克星敦大道,上海是南京路恒隆廣場......這些都是一線城市的繁華地帶,鄰居自然也都是頂尖奢侈品牌。

相比於動輒成千上萬的奢侈品牌,ZARA 的價格低廉數十倍,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女孩子在逛完奢侈品商店之後,默默記下款式顏色,轉身就走進旁邊的 ZARA。

這讓 ZARA 在不做任何廣告的情況下,獲得了物美價廉的口碑,迅速輻射其他地方,俗稱“油污模式”。

“我並不想和 Louis Vuitton 這類奢侈品牌去競爭,” 奧特加說,“我們寧願做服裝界的豐田和雷克薩斯,而不是勞斯萊斯和賓士。”除了行銷策略標新立異,ZARA 的出產向來以“快”著稱,可謂什麼最時尚,我就出什麼。

每年,ZARA 會派近 400 名設計師穿梭于各地時裝周,把最新、最潮的流行趨勢借鑒回來,然後進行分類,略作修改,據說平均每 20 分鐘,ZARA 工作室裡就有新式樣的衣服誕生。

當然,衣服好不好看才是大家更關心的,而 ZARA 做到了讓普通人都買得起明星的大牌同款。一般時裝品牌一年的產品款式是 2000 到 4000 款,而 ZARA 每年會推出 5 倍的量,從設計到上架,一套流程走下來,也只需要一個月左右。

當新款產品的產量達到門店預定的 50% 時就送去商店,如果第一周銷售情況不佳,就會立刻被撤下。即使是熱銷款也不會在店裡停留一個月以上,這就使得顧客們下手很果斷,害怕會斷貨。

這種多款、少量、更新快的運作模式,讓 ZARA 顧客們的回頭率每年高達 17 次,是普通服裝店的 5 倍。除此之外, ZARA 還有自主的物流工廠,成品通過卡車 24 小時內運至歐洲,48 小時到美國,即使是亞洲盡頭的日本,最多只要 72 小時。

這種爭分奪秒的“快”時尚模式,一以貫之地堅持著奧特加的“販魚論”——“做時裝生意就像販魚,一件剪裁時髦、 顏色新潮的夾克就像一條新鮮的魚一樣,賣得快,而且價格不菲。過時不再新鮮的魚就只能打折出售,甚至無人問津。”

這個理論被證實是適用的。至少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候,ZARA 仍然逆流而上,保持著超高的年銷售額,堪稱服裝界的奇跡。

名媛 Olivia Palermo 和老公出席時尚活動,也穿了一款售價 110 美金的ZARA睡衣。

作為一名超級富豪,奧特加絕對屬於低調務實型。成名後,連座駕都是 2 萬多美元的大眾。至於媒體採訪,他是能躲就躲,就連 BBC 上門拜訪,也不怎麼受待見。

奧特加出身於西班牙的偏僻漁港小城,父親是一名鐵路維修工人,再加上他出生就趕上了西班牙內戰,生活更是潦倒。也正因為出身貧寒,他在人群中幾乎都不敢大聲說話,性格變得很敏感。

陌生店老闆的一句話讓他記了一輩子。小時候,他和母親去店裡買糧食,沒錢只能賒帳,卻被拒絕了,”我不能再讓你賒帳了。“他回憶說,”我一定要賺很多錢。“

13 歲就輟學的奧特加,在一家服裝店當學徒。這個內斂的小裁縫,卻格外地勤奮踏實,跑腿、裁縫都做得很出色,深受老闆喜愛。"我那時候沒時間學習,因為每天都要工作 24 小時。"奧特加說,"但我越來越清楚自己想做什麼“。

還是小學徒的奧特加除了積累服裝設計和零售的經驗,還迅速嗅到了商機。

當時,服裝店老闆讓奧特加銷售一款女士睡袍。他發現,這款精緻的睡袍很受歡迎,但價格卻讓人望而卻步,所以銷量不好。有此想法後,奧特加很快辭職,拿著不到 100 美元的創業金,和妻子兩人從巴賽隆納購入大量廉價布料,在家裡開始製作內衣、睡衣和睡袍。

憑藉著物美價廉的大優勢,奧特加的睡袍在城中漸漸打出名堂。1963 年,他的業務就從三四人的家庭小作坊擴張到了 500 多人的 ConfeccionesGoa 服裝廠,只用了短短十年。

收穫第一桶金的奧特加又想到:“一件衣服從設計到製作,再到上架,中間差了很多錢啊!”他開始思考,要怎麼將衣服直接賣給消費者——這樣“自產自銷”,就能爭取到最優價格。這也就是如今 ZARA 模式的雛形:從設計、製作到銷售都是自家一手包辦。

在宣傳方面,很多企業都恨不得把當紅炸子雞都請來炒作一番,而這年頭連廣告都不愛打的 ZARA,也是火得有點不走尋常路。不禁讓人好奇,奧特加究竟有什麼經營方面的獨門秘笈嗎?

先來看看 ZARA 在世界各地第一家的選址,巴黎是香榭麗舍大街,紐約是列克星敦大道,上海是南京路恒隆廣場......這些都是一線城市的繁華地帶,鄰居自然也都是頂尖奢侈品牌。

相比於動輒成千上萬的奢侈品牌,ZARA 的價格低廉數十倍,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女孩子在逛完奢侈品商店之後,默默記下款式顏色,轉身就走進旁邊的 ZARA。

這讓 ZARA 在不做任何廣告的情況下,獲得了物美價廉的口碑,迅速輻射其他地方,俗稱“油污模式”。

“我並不想和 Louis Vuitton 這類奢侈品牌去競爭,” 奧特加說,“我們寧願做服裝界的豐田和雷克薩斯,而不是勞斯萊斯和賓士。”除了行銷策略標新立異,ZARA 的出產向來以“快”著稱,可謂什麼最時尚,我就出什麼。

每年,ZARA 會派近 400 名設計師穿梭于各地時裝周,把最新、最潮的流行趨勢借鑒回來,然後進行分類,略作修改,據說平均每 20 分鐘,ZARA 工作室裡就有新式樣的衣服誕生。

當然,衣服好不好看才是大家更關心的,而 ZARA 做到了讓普通人都買得起明星的大牌同款。一般時裝品牌一年的產品款式是 2000 到 4000 款,而 ZARA 每年會推出 5 倍的量,從設計到上架,一套流程走下來,也只需要一個月左右。

當新款產品的產量達到門店預定的 50% 時就送去商店,如果第一周銷售情況不佳,就會立刻被撤下。即使是熱銷款也不會在店裡停留一個月以上,這就使得顧客們下手很果斷,害怕會斷貨。

這種多款、少量、更新快的運作模式,讓 ZARA 顧客們的回頭率每年高達 17 次,是普通服裝店的 5 倍。除此之外, ZARA 還有自主的物流工廠,成品通過卡車 24 小時內運至歐洲,48 小時到美國,即使是亞洲盡頭的日本,最多只要 72 小時。

這種爭分奪秒的“快”時尚模式,一以貫之地堅持著奧特加的“販魚論”——“做時裝生意就像販魚,一件剪裁時髦、 顏色新潮的夾克就像一條新鮮的魚一樣,賣得快,而且價格不菲。過時不再新鮮的魚就只能打折出售,甚至無人問津。”

這個理論被證實是適用的。至少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候,ZARA 仍然逆流而上,保持著超高的年銷售額,堪稱服裝界的奇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