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急診科醫生》鄭曉龍在人性層面講故事

說起行業劇, 醫療劇和律政劇當數最受關注和最有話題的兩個門類, 原因很簡單, 它們是普通老百姓最易接觸而且免不了接觸的行業, 因此劇拍得專業不專業, 劇情合理與否, 觀眾們都能說上兩句。 其實, 近些年來國產醫療劇不少, 但有影響的不多, 數下來也就《心術》、《產科醫生》、《醫者仁心》、《外科風雲》等幾部作品。 近日, 根據點點原創劇本《人命關天》改編, 由鄭曉龍執導, 張嘉譯、王珞丹主演的《急診科醫生》陸續在北京和上海舉辦了開播發佈會, 為10月30日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的同步首播預熱。 從主創陣容來看,

《急診科醫生》無疑又是一部值得關注的行業劇, 鄭曉龍團隊也表示有信心做到在專業上不被吐槽。

張嘉譯王珞丹

專業臺詞成最大難題

從《心術》中的“完美醫生”劉晨曦到《急診科醫生》中的主任醫師何建一, 張嘉譯已經第二次接拍醫療劇了, 以至於張嘉譯自我調侃說, “我現在瞭解很多疾病的發生, 就是如何治療還是要再下功夫的。 ”拍《急診科醫生》之前, 張嘉譯說自己也掛過急診科, 發燒都到38攝氏度了, 也沒人搭理他, 後來才知道醫生都在搶救比他更著急的病人;拍完以後, 張嘉譯自然對急診科有了更深的瞭解, “作為急診科醫生是容不得半分猶豫的, 如果在急診科沒有擔當的話, 做不了急診科醫生。 ”雖然不是第一次在戲中穿白大褂,

但再次觸及此類作品張嘉譯依舊“不敢鬆懈”, “飾演急診科醫生最需要準備的不是醫療技術的問題, 而是心理狀態。 ”急診科是一個生死場, 在這裡, 除了生與死, 還有愛與責任。 “急診科醫生搶救病人的一瞬間心裡在想什麼, 如何將其表現出來, 這都是演員需要把控的。 ”

張嘉譯以臺詞為例, 他透露當年在拍攝《心術》時, 臺詞都是快速記憶, 拍完就忘記了, 而這次拍《急診科醫生》的難度更大, “因為語速要非常快, 語氣還要對, 臺詞光死記硬背還不行。 急診科就是在行進當中、在施救過程中, 醫囑就下來了, 沒有時間讓你去審, 去開會討論, 去制定方案。 ”

如果說張嘉譯都感到臺詞難度很大, 王珞丹的感受更是可想而知,

因為劇中她的角色是一個海歸醫生, 需要用大量的英文來表達。 “導演給我的人設是海外回來, 她的學習背景、發音、語感, 真的不是我們做演員一天、兩天能夠達到的。 就像在戲裡我演了一個醫生, 像心肺復蘇、心包穿刺這些戲份我演的很像, 真上手是不可能會的, 這需要多年的積累。 對英文來說也是任重道遠的事情, 但是我儘量地表達準確一些, 但是不是美音, 請大家放過我吧。 ”王珞丹說自己也是盡力了, 拍戲期間每天都不夠睡, 精神高度緊張, “背完了劇本還有英文詞, 片子拿起來不能拿反, 因為對於我們來說很容易拿反。 在跟患者解釋的時候說, ‘你這個位置已經擴散了……’, 我也不能點錯, 點錯了導演會立刻喊停。 我們儘量做到嚴謹,
導演是關注細節的人, 我們盡可能地還原真實的樣子。 ”

導演鄭曉龍

小細節成就大情懷

對導演鄭曉龍來說, 該劇是繼他2001年執導《永不放棄》, 2014年擔任《產科醫生》總策劃後第三次拍攝醫療劇。 談及再次涉足醫療劇的原因, 鄭曉龍表示:“《永不放棄》中涉及到了一些急診科的部分, 拍完以後, 有一點意猶未盡的感覺。 那個劇本就是點點寫的, 她當過四年的急診科大夫, 所以她對醫院急診科的情況很熟悉, 後來就寫了這個《人命關天》。 ”鄭曉龍非常希望觀眾通過這個劇瞭解急診科醫生, “其實, 很多醫生不願意呆在急診科, 願意去外科等其他科室, 因為急診科醫生很累但又很難成為大師, 病人治好了是其他醫生的功勞,

沒有治好是他們的責任, 但急診科對老百姓的關照又是很直接的。 以前我們國家的急診科都是各科室的醫生輪崗, 也沒有急診醫學, 現在有了, 但是還沒有普及。 ”

發佈會上, 張嘉譯就提到鄭曉龍導演摳細節到“喪心病狂”, “比如我們搭的場景, 所有的設備都要符合急診科的要求, 一個微小的動作不到位都不行, 因為旁邊坐著醫學指導。 ”王珞丹也直言導演是“細節控”, “比如心肺復蘇要保證胳膊是直的, 力度是對的, 拍完後我頸椎病都犯了。 ”為了還原真實的急救場景和科室氛圍, 鄭曉龍透露, 劇組每日都有幾十或上百個群眾演員, “即使只拍兩三個人的戲, 他們的背後也要呈現出忙亂的氛圍, 而且演員的表演也是特別急的, 語速很快,這都體現出急診科醫生的職業特點和職業精神。”記者去年年底曾去探班該劇拍攝,當時就對“京郊某1500平方米攝影棚1:1還原北大醫院的急診科”、“協和醫院急診科張暉大夫全程跟組”等劇組的嚴謹認真印象非常深刻。

不僅僅是小細節,鄭曉龍最想強調的是這部劇的“大情懷”,“我真的喜歡這個劇,它基本上不是在一個生存層面上結構故事,而是在人的精神層面,人的尊嚴、人格、人性的高度上結構故事,沒有太多的生存困擾。而實際上中國發展到今天,早就應該在更高的層面上去講人的故事,《急診科醫生》就是這麼一個片子,它不是一個打著醫療題材旗號的情感劇,就是純粹的醫療劇,這是這個戲的特點。”記者 馮遐

■相關連結

國產醫療劇經典案例

《無限生機》(2005年)

豆瓣評分:9.0

該劇已經播出十年有餘,但至今仍有不少觀眾對其印象深刻且評價頗高,甚至稱為“中國版《急診室的故事》”。導演徐慶東,主演王茜都是《重案六組》的班底,從探案現場轉戰急診室,同樣延續了專業的風格,不再去一言不合談戀愛,而是注重了題材本身。

《心術》(2012年)

豆瓣評分:8.0

《心術》當年在播出時爭議不小,有人認為存在著醜化患者的問題,但整體來說全劇的基調依然是宣導醫患和諧,雙方能夠換位思考。該劇當年的影響力不僅得益于編劇六六,更是因為吳秀波、張嘉譯、海清等一眾演員的生動演繹和號召力。

《產科醫生》(2014年)

豆瓣評分:6.5

雖然豆瓣評分不高,但該劇絕對稱得上行業劇的標杆之一。當年的佟麗婭並不是當紅小花旦,男主王耀慶也不是人氣大男主,該劇獲得關注和口碑純是因為專業性做得到位。有網友評價,《產科醫生》在整個的細節鋪墊、案例選擇和故事的推進上結合得很好。

《外科風雲》(2017)

豆瓣評分:7.5

“懸念、復仇、感情”……該劇在播出期間被比醫版《琅琊榜》,最初也曾被挑出所謂的bug,而隨著劇情推進在後續都有說明原因。拋開女主人設誇張、男主人設太裝的問題,整體來說,《外科風雲》通過對醫院生態的描摹,先後涉及了“醫藥代表”、“醫生職稱評選”、“患者隱私權”等公共熱點議題,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觀眾對於當下醫療體制、輿論環境的反思,極具現實意義。

語速很快,這都體現出急診科醫生的職業特點和職業精神。”記者去年年底曾去探班該劇拍攝,當時就對“京郊某1500平方米攝影棚1:1還原北大醫院的急診科”、“協和醫院急診科張暉大夫全程跟組”等劇組的嚴謹認真印象非常深刻。

不僅僅是小細節,鄭曉龍最想強調的是這部劇的“大情懷”,“我真的喜歡這個劇,它基本上不是在一個生存層面上結構故事,而是在人的精神層面,人的尊嚴、人格、人性的高度上結構故事,沒有太多的生存困擾。而實際上中國發展到今天,早就應該在更高的層面上去講人的故事,《急診科醫生》就是這麼一個片子,它不是一個打著醫療題材旗號的情感劇,就是純粹的醫療劇,這是這個戲的特點。”記者 馮遐

■相關連結

國產醫療劇經典案例

《無限生機》(2005年)

豆瓣評分:9.0

該劇已經播出十年有餘,但至今仍有不少觀眾對其印象深刻且評價頗高,甚至稱為“中國版《急診室的故事》”。導演徐慶東,主演王茜都是《重案六組》的班底,從探案現場轉戰急診室,同樣延續了專業的風格,不再去一言不合談戀愛,而是注重了題材本身。

《心術》(2012年)

豆瓣評分:8.0

《心術》當年在播出時爭議不小,有人認為存在著醜化患者的問題,但整體來說全劇的基調依然是宣導醫患和諧,雙方能夠換位思考。該劇當年的影響力不僅得益于編劇六六,更是因為吳秀波、張嘉譯、海清等一眾演員的生動演繹和號召力。

《產科醫生》(2014年)

豆瓣評分:6.5

雖然豆瓣評分不高,但該劇絕對稱得上行業劇的標杆之一。當年的佟麗婭並不是當紅小花旦,男主王耀慶也不是人氣大男主,該劇獲得關注和口碑純是因為專業性做得到位。有網友評價,《產科醫生》在整個的細節鋪墊、案例選擇和故事的推進上結合得很好。

《外科風雲》(2017)

豆瓣評分:7.5

“懸念、復仇、感情”……該劇在播出期間被比醫版《琅琊榜》,最初也曾被挑出所謂的bug,而隨著劇情推進在後續都有說明原因。拋開女主人設誇張、男主人設太裝的問題,整體來說,《外科風雲》通過對醫院生態的描摹,先後涉及了“醫藥代表”、“醫生職稱評選”、“患者隱私權”等公共熱點議題,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觀眾對於當下醫療體制、輿論環境的反思,極具現實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