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厚重賒店之 “三大玉”背後的“茶路最牛家族”

□記者 盛夏 文圖

引子

萬里茶路上, 影響力最大的晉商家族是山西榆次車輞村常氏家族, 他們在南陽賒旗店開了大升玉、大德玉、大泉玉三家茶葉商號,

至今大升玉仍存。

大升玉在賒旗店明清古街上, 兩層樓房, 黑漆板門, 樣子和兩邊老屋相似。 門上高懸百年老字型大小“大升玉”字樣。

2011年5月9日, 記者來到大升玉, 所見不是轉運繁忙的商號, 而是一家陳設精緻的茶館。 上了二樓, 透過落地窗俯看內院, 清靜幽雅。 遙想當年, 常家人在這樓上, 都忙些什麼呢?

社旗縣宣傳部新聞科長楊銀鵬道:“這是大升玉的老房子, 但老物件都沒了。 現在的茶館主人, 和山西和常家都沒了關係。 ”

沒了老物件, 但老屋依然有萬里茶路的影子, 牆壁上張掛著茶路路線圖、資料圖片等。 隨著主人奉上的武夷山金駿眉, 老屋滲透出茶路的氤氳茶香。

“金駿眉, 首創於2005年, 由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正山茶業承制,

該茶青為野生茶芽尖, 摘於保護區內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態野茶樹, 6萬至8萬個芽尖方製成一斤, 結合正山小種傳統工藝, 由師傅全程手工製作, 外形黑黃相間, 烏黑中透金黃, 顯毫香高。 ”

現在的金駿眉金貴無比。 遙想清康熙之初, 山西資本進入武夷山之始, 烏龍茶制法尚未形成, 大紅袍品牌也未出現, 武夷茶僅屬小有名氣。 當武夷山成為晉商兩個多世紀的茶源地後, 隨著加工方式的細化, 烏龍茶工藝定型以及大紅袍等名牌的推出, 武夷岩茶開始邁向中國茶品之巔。 將茶葉高度商品化的晉商, 對武夷山大有功德。

這就可以理解, 當年每年清明前, “西客”(晉商)來到福建武夷山崇安縣, 縣府官吏和當地岩主視之為“財神”,

鳴炮郊迎,禮遇有加。 正如清代《武夷茶詩》中所寫:“腰纏百萬赴夷山, 主客聯歡入大關。 一事相傳堪告語, 竹梢壓得錦標還。 ”

常家經營“三大玉”, 勤儉不欺

據資料記載, 晉商在經營茶葉的各環節都投入大量資金, 包括採購成本、運輸費用、貨物保管、途中貨物損失等, “一分貿易、四倍資本”。 在採購、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四環節中, 常氏家族實現了一體化經營方式。

常家第十六世、學者常士曄著文道:“常氏家族在恰克圖開設十大玉, 它與俄蒙貿易的茶葉是經賒旗店運往恰克圖的, 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均在賒旗店設有分號。 ”

從賒旗店碼頭性質看, 當年常家設於此處的“三大玉”, 承擔的是茶葉省內少量集散分銷, 大部分茶葉應是轉運出去,

遠赴恰克圖。

常士曄提到的“十大玉”, 是什麼性質呢?

常氏家族自常萬達拓開恰克圖後, 在那開了二十家商號, 即“十大德”和“十大玉”, 主營茶葉。 “十大玉”即“大德玉、大美玉、大升玉、大湧玉、大泉玉、保和玉、三和玉、泰和玉、慎德玉、獨慎玉”等, 茶路重要地點均設有“十大玉”分號, 賒旗店獨設三家, 足見此地對常家之重要。

賒旗店“三大玉”, 是如何經營的呢?

楊銀鵬道:“常家是白手起家, 常家商號首重勤儉辦店, 力戒奢華。 ‘三大玉’貨足錢足, 但店面樣子平常。 常家商號講商業信用, 誠實不欺, ‘三大玉’如貨物品質有問題, 會主動退換。 常家一業為主, 多業經營。 ‘三大玉’除茶葉外, 還經營布匹、綢緞、河南土特產等, 大大增強了對市場的適應性,

促進了常家商業的發展。 ”

晉商只用自家人, “三大玉”連小學徒都是老家來的。 晉商號規內容廣泛, 規制嚴密, 清代晉商著有《貿易須知》一書, 詳盡記載了如何學徒、如何站櫃臺、如何討賬、如何進貨和如何當掌櫃、做夥計等, 體現了晉商管理嚴格、穩健務實、寬嚴相濟、責利分明的經營理念, 至今仍有一定現實意義。

“三大玉”入職升遷嚴且難, 僅以學徒期為例。 《萬里茶路話常家》一書記載, 學徒入號前, 先智力測試, 合格者擇吉日進號, 算“准學徒”。 總號統一負責業務培訓, 由資深員工講授商務知識, 訓練珠算、習字、記帳、抄錄信稿, 進行職業道德教育, 培養誠信、節欲、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敬業精神, 樹立個人奮鬥的價值觀念。 要求學徒做到“快在櫃前, 忙在櫃後”,“忙時心不亂,閒時心不散”。訓練好的學徒,由總號量才分配到各分號供職,試用三年後決定正式錄用與否。

有這樣一批經過嚴格專業訓練的職業商人經營,“三大玉”在賒旗店想不興盛都難。

成功家族皆相似,常家為例

據《山西外貿志》記載:“在恰克圖從事對俄貿易的商家中,經營歷史最長、規模最大者,首推榆次常家。自常萬達從乾隆年間從事對俄貿易開始,子孫相繼,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七朝,沿襲了150多年。”

常家獲利豐厚,以至於從恰克圖運回的銀子,名叫“沒奈何”。這是為什麼呢?

中俄貿易中,俄商處於逆差,俄政府禁止白銀外流,俄商便以名叫“漢堡銀”的粗糙銀製品支付茶款。“漢堡銀”是用德國漢堡(或法蘭克福)所產純銀所制。如咸豐八年,俄商應向晉商輸出108.7萬英鎊貨物值,除85.9萬英鎊商品實物外,其餘22.8萬英鎊,均用“漢堡銀”折付。

包括常氏家族在內的晉商,帶大量白銀從恰克圖返回時很不安全,常家雇用鏢行護送,並將“漢堡銀”在恰克圖熔成重達一噸重的大銀錠,用牛車馱回。這種大銀錠,名叫“沒奈何”,縱橫漠北的騎匪,想打劫都難弄走。

在晉商中,像常家這樣的家族不止一個。晉商,作為扛鼎中國商業五百年的大商幫,是由多個家族及眾多中小商人組成的龐大群體。

著名晉商家族中,先後有喬家、渠家、曹家、王家、常家等。喬家曾壟斷包頭商業,家族動產、不動產相加有數千萬兩。渠家和常家一樣,是茶路上的大商家,房產在祁縣占了半個城,有資產三四百萬兩。曹家資產曾高達1200萬兩白銀,雇員三萬七千餘人。太原王家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先後有52人被封官。

本系列涉及的“常家”,鼎盛之際有員工數千、駱駝上萬峰,開闢茶路並獨佔中俄茶葉貿易四成,是乾隆年間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富商”、萬里茶路上的“最牛家族”。

晉商家族,有個性差異但共性很多。本篇以常氏家族為例,剖析晉商家族成功共性。

山西榆次車輞村常家大院,整整占了兩條大街。當年家族奠基者常威初次北上張家口時,背著個稍馬(搭在肩上的布褡褳),連路費都沒有,沿途占卦掙吃喝。他靠販賣“榆次大布”(一種老粗布),掘到了“第一桶金”。恰克圖開市時,常威帶著三兒子常萬達,是最早到達的商戶之一。

常萬達雍正末年入商界,《常氏家乘》稱他:“自小美敏,具幹濟才,方弱冠,遂棄制舉業,操計然術。”

常萬達在恰克圖力撐家業,他中年之時,遇乾隆閉市,這對從事國際商貿的常家而言,是滅頂之災。商家紛紛撤離,他依然堅守恰克圖。頑強的信念使他通過了連續三次、長達十年的閉市。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恰克圖最終開市,別的商家意欲重來時,他已牢牢佔據大部分市場,成為恰克圖的NO.1。

常萬達曆乾隆一朝,年屆八旬于嘉慶元年(1796年)過世。他的一生,“艱辛弗避,歷數十年如一日。居恒薄於自奉,無事不戒其奢華……用人尤必本誠意以待之,毫無市井澆漓之氣。”可見他不光善捕商機,且不畏艱辛,持之以恆,以義行商,以誠待人,可算晉商楷模。

常氏在家業初成後,就把注意力轉向子弟讀書上。

據《常氏家乘》記載,各門各支都在院子設私塾,還集資修建了家族書院。常家的出色大賈,早年都有讀書應舉經歷,家族確立了“學而優則賈”的生存理念。

所謂“學而優則賈”,是把商場看作修習儒家道德的學校,子孫一旦學有小成,就把他們送到商場歷練,採取各種方式引導他們,以儒家道德規範他們。

作為晉商中典型的儒商家族,常家文化底蘊深厚。清末和民初,出過常麟書、常贊春、常旭春和常燕生等著名文人。

從常氏家族,可看到晉商家族的共性:往往有靈魂人物奠定基業或開疆拓土。家族中人要有以義制利、誠信待人、善捕商機的商業精神與才能。家族的後續發展,離不開對教育的重視,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從商。

忙在櫃後”,“忙時心不亂,閒時心不散”。訓練好的學徒,由總號量才分配到各分號供職,試用三年後決定正式錄用與否。

有這樣一批經過嚴格專業訓練的職業商人經營,“三大玉”在賒旗店想不興盛都難。

成功家族皆相似,常家為例

據《山西外貿志》記載:“在恰克圖從事對俄貿易的商家中,經營歷史最長、規模最大者,首推榆次常家。自常萬達從乾隆年間從事對俄貿易開始,子孫相繼,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七朝,沿襲了150多年。”

常家獲利豐厚,以至於從恰克圖運回的銀子,名叫“沒奈何”。這是為什麼呢?

中俄貿易中,俄商處於逆差,俄政府禁止白銀外流,俄商便以名叫“漢堡銀”的粗糙銀製品支付茶款。“漢堡銀”是用德國漢堡(或法蘭克福)所產純銀所制。如咸豐八年,俄商應向晉商輸出108.7萬英鎊貨物值,除85.9萬英鎊商品實物外,其餘22.8萬英鎊,均用“漢堡銀”折付。

包括常氏家族在內的晉商,帶大量白銀從恰克圖返回時很不安全,常家雇用鏢行護送,並將“漢堡銀”在恰克圖熔成重達一噸重的大銀錠,用牛車馱回。這種大銀錠,名叫“沒奈何”,縱橫漠北的騎匪,想打劫都難弄走。

在晉商中,像常家這樣的家族不止一個。晉商,作為扛鼎中國商業五百年的大商幫,是由多個家族及眾多中小商人組成的龐大群體。

著名晉商家族中,先後有喬家、渠家、曹家、王家、常家等。喬家曾壟斷包頭商業,家族動產、不動產相加有數千萬兩。渠家和常家一樣,是茶路上的大商家,房產在祁縣占了半個城,有資產三四百萬兩。曹家資產曾高達1200萬兩白銀,雇員三萬七千餘人。太原王家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先後有52人被封官。

本系列涉及的“常家”,鼎盛之際有員工數千、駱駝上萬峰,開闢茶路並獨佔中俄茶葉貿易四成,是乾隆年間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富商”、萬里茶路上的“最牛家族”。

晉商家族,有個性差異但共性很多。本篇以常氏家族為例,剖析晉商家族成功共性。

山西榆次車輞村常家大院,整整占了兩條大街。當年家族奠基者常威初次北上張家口時,背著個稍馬(搭在肩上的布褡褳),連路費都沒有,沿途占卦掙吃喝。他靠販賣“榆次大布”(一種老粗布),掘到了“第一桶金”。恰克圖開市時,常威帶著三兒子常萬達,是最早到達的商戶之一。

常萬達雍正末年入商界,《常氏家乘》稱他:“自小美敏,具幹濟才,方弱冠,遂棄制舉業,操計然術。”

常萬達在恰克圖力撐家業,他中年之時,遇乾隆閉市,這對從事國際商貿的常家而言,是滅頂之災。商家紛紛撤離,他依然堅守恰克圖。頑強的信念使他通過了連續三次、長達十年的閉市。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恰克圖最終開市,別的商家意欲重來時,他已牢牢佔據大部分市場,成為恰克圖的NO.1。

常萬達曆乾隆一朝,年屆八旬于嘉慶元年(1796年)過世。他的一生,“艱辛弗避,歷數十年如一日。居恒薄於自奉,無事不戒其奢華……用人尤必本誠意以待之,毫無市井澆漓之氣。”可見他不光善捕商機,且不畏艱辛,持之以恆,以義行商,以誠待人,可算晉商楷模。

常氏在家業初成後,就把注意力轉向子弟讀書上。

據《常氏家乘》記載,各門各支都在院子設私塾,還集資修建了家族書院。常家的出色大賈,早年都有讀書應舉經歷,家族確立了“學而優則賈”的生存理念。

所謂“學而優則賈”,是把商場看作修習儒家道德的學校,子孫一旦學有小成,就把他們送到商場歷練,採取各種方式引導他們,以儒家道德規範他們。

作為晉商中典型的儒商家族,常家文化底蘊深厚。清末和民初,出過常麟書、常贊春、常旭春和常燕生等著名文人。

從常氏家族,可看到晉商家族的共性:往往有靈魂人物奠定基業或開疆拓土。家族中人要有以義制利、誠信待人、善捕商機的商業精神與才能。家族的後續發展,離不開對教育的重視,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從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