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陝西除了西安鐘樓,還有這麼多

戶縣鐘樓

乾隆十年(1745)重修後稱大觀樓。 又以位居四街中心, 群眾習慣稱中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1949年修東北角台座;1957年大修, 亮椽揭瓦並油漆;1980年加固重修樓座;1981年彩繪外部。 大觀樓基座一層, 樓閣二層。 結構為重簷三滴水四角攢尖頂。 總高24.55米,基座高6.40米。 四周洞口題字東“迎旭”、南“覽勝”、西“瞻紫”、北“拱極”。 現存清乾隆李文漢《重修大觀樓記》石碑一通, 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咸陽鐘樓

咸陽鐘樓始建于明萬曆年間, 清道光中期重修。 位於咸陽縣城(今咸陽市區)永綏街南口, 鐘樓三層主體, 下方有通道, 商鋪林立兩邊。 由於歷史原因, 二十世紀中期拆除。 為了彰顯古都歷史遺韻, 重現咸陽鐘樓雄姿, 咸陽市政府決定重建咸陽鐘樓, 設計為明清風格, 基座四門, 重簷二層, 欄回簷舞, 金碧交輝, 蔚為壯觀, 新的鐘樓於2010年10月19日落成。

城固鐘樓

鐘樓位於城固縣城鐘樓街, 平面四方形, 每方寬12米, 四層, 下層為座, 座高8米, 全是石料砌築, 設四個拱形門洞, 行人可穿梭其中。 座上三層。 一、二層樓角有四個飛簷, 雕樑畫棟, 很是氣派。 三層有六個飛簷, 用雕龍和琉璃瓦裝飾, 氣勢雄偉;

榆林鐘樓

位於榆林城內大街中心, 為仿西洋式建築。 民國10年(1921)榆林紳士白伯英、郭維藩等在為井岳秀祝壽時倡議建“井公祠”, 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樓的舊址動工, 次年落成, 取名“長春樓”, 後改為榆林鐘樓。 三層門、宙額石刻著由民國時榆林著名書法家李堂、白介微等書寫的“蜚英騰茂”、 ”、“北臨雁塞”、“芹水流芳”、“駝峰擁翠”橫匾。

渭南鐘樓

該建築初建于隋大業九年(613年), 明洪武間擴建縣城時被改作為縣署大門,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毀于華縣地震, 次年重建, 清康熙、同治年間及1957年、1993年均有維修。 建築下部為東西長26.8米、南北寬14.7米、高6.8米的磚台, 中設拱券式門洞, 南北兩側上額處分別題有“渭南縣”和“具瞻”,

南面兩側另刻“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上部為寬五丈、進深三丈的重簷歇山頂譙樓, 底層環以庭柱28個。

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 所以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來說, 它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首。

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簷,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每邊長35.5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簷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定邊縣鼓樓

定邊鼓樓,原名玉皇閣,位於縣城街道中心,明代萬曆三十四年(西元1606年)重修,清代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曾維修,1968年曾彩繪,1986年由陝西省撥專款縣文化館進行維修,更換灰瓦為黃琉璃瓦,校正傾斜,更換腐朽,新制石欄杆,並油漆彩繪。鼓樓基座高大,樓閣纖小,雖經多次維修,但仍保持了明代西部建築風格。1983年定邊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定邊縣標誌性建築。

它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首。

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簷,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每邊長35.5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簷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定邊縣鼓樓

定邊鼓樓,原名玉皇閣,位於縣城街道中心,明代萬曆三十四年(西元1606年)重修,清代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曾維修,1968年曾彩繪,1986年由陝西省撥專款縣文化館進行維修,更換灰瓦為黃琉璃瓦,校正傾斜,更換腐朽,新制石欄杆,並油漆彩繪。鼓樓基座高大,樓閣纖小,雖經多次維修,但仍保持了明代西部建築風格。1983年定邊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定邊縣標誌性建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